APP下载

青少年情绪发展与健康成长

2023-11-24王馨楠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助理

教育家 2023年4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情绪青少年

王馨楠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助理

秦绍正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民健康的基石,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2019年12月国家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呼吁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成因复杂,与脑发育和学习认知能力相互影响,因有效预防和干预方法的匮乏,得不到缓解和调适,进而引发更严重的情绪障碍。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称,10—19岁青少年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精神障碍的比例高达七分之一。其中,焦虑和抑郁问题约占这些问题的40%。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均表明青少年情绪问题呈现持续增加、始发年龄提前及低龄化等趋势。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国良通过对1135项研究(约325万人次)进行元分析发现,心理健康问题逐渐从成人向青少年转变,且焦虑和抑郁问题为检出率最高的两项。

有抑郁、焦虑倾向的青少年往往会先显露出某些早期信号或症状。如果能够在这个时期辅以适当的支持、引导和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甚至阻断青少年朝着更严重的抑郁障碍、焦虑障碍转变。面对青少年表现出的情绪问题,我们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们呢?本文将从情绪发展的视角,阐述青少年情绪发展分化与情绪问题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理解和促进青少年情绪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青少年情绪发展及其相关问题

情绪与情感对人类适应自然与社会以及维持身心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个体不仅需要具备对自身情绪的觉察、评估和调节能力,而且还需要建构、形成一套能够在个体间共享的情绪概念化图式,以便支撑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辨识、理解和共情等,从而实现有效的社会功能。情绪的异常发展不仅会影响青少年脑智发育,而且还可能引发各种心理行为问题。

青少年期是生理、心理和脑认知功能发展变化最大的阶段,特别是代表生殖系统开始成熟的第二性征的出现,引起的性激素分泌;同时,个体认知能力获得“飞跃式”发展,从具体思维进入形式操作、抽象思维阶段,自我意识日益独立。然而,青少年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许多方面尚未完全成熟。譬如,因负责执行决策的大脑前额叶尚未完全成熟,因此青少年在决策时可能会缺乏成熟思考的能力和后果意识;且通常会在不断探索自己兴趣和身份过程中感到困惑;在自我控制和自制力诸如延迟满足、计划和组织等方面,仍然存在挑战。据此,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将青少年时期称为“风暴与压力期”,提出了“风暴理论”,即青少年正在经历风暴般的巨变。

青少年情绪发展往往展现出敏感、多变、不稳定等特点,同时也在多个方面展现出与成年人迥异的状态。由于青少年对情绪自上而下的调节能力还未成功建立,在情绪识别、感知和表达上,会显得更为敏感和冲动,且在情绪调控能力上还略显不成熟。成年人能够准确、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青少年可能更多会采用冲动、易怒、回避等欠成熟的方式来表达。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情绪体验相对成人更单一、更极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青少年在这个阶段会开始出现情绪的发展分化:成功度过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会发展出良好的情绪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更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这些积极的情绪能力能够帮助青少年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佳的表现;这个阶段未过渡好的青少年,则会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而影响认知学习能力、社会技能等,进一步影响情绪健康,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在青少年情绪问题中,最为典型的是焦虑和抑郁。以青少年焦虑为例,行为主义学派认为焦虑来自个体对环境中不确定性的自我防御;在此阶段,青少年需要处理的环境线索变得更加复杂,容易引起过度自我防御,进而引发焦虑情绪;如果焦虑情绪不能得到缓解,可能会恶化转变成焦虑障碍。此外,青少年焦虑具有高度年龄敏感性,比如分离焦虑是学龄儿童中最常见的情绪问题;到了青少年期,社交焦虑和广泛性焦虑开始成为青少年焦虑障碍的主要类型。对于青少年抑郁而言,心理学理论认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经历各种内心冲突,包括与父母、教师、同伴,自我认同等相关的冲突,如果未能得到解决,可能导致抑郁情绪。认知行为理论认为,青少年自我意识逐步变强、各种内外冲突加剧,可能会因此产生负面的自我评价、对未来的悲观态度等。这种负性思维模式可能导致抑郁情绪的加重,甚至引发更严重的非自杀性自伤、自杀等行为问题。同时,青少年焦虑、抑郁往往还表现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异常、躯体化症状等,继而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进一步影响下一阶段的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青少年时期是情绪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情绪感知、评价能力和情绪敏感性等已逐步接近成人水平。但是,由于青少年高级执行功能、决策和情绪调控能力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其情绪表现方式相较于成人更单一,更易出现冲动性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和干预,容易引起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因此,系统阐明青少年情绪发展分化规律,对情绪问题的早期识别与有效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情绪发展及相关问题的脑认知基础

青少年时期既是大脑高级认知功能和情绪调控能力发展的黄金期,又是各种情绪问题始发的易感分化期。从脑与认知科学的视角,解析青少年情绪发展及情绪问题的脑认知基础,有助于为情绪问题的早期识别、预防和干预提供重要科学依据。经典脑认知发育模型认为,人脑的感觉运动皮层、情绪与奖赏系统成熟相对较早,前额叶的高级认知控制系统成熟较晚,因而会在青少年期出现情绪发展失衡的状态。研究者综述前人研究发现:在青春期,相比中脑奖赏系统,负责情绪评价、理解和调控功能的前额叶网络发育相对较晚,这种大脑的发育不平衡,会让青少年经历情绪与认知控制发展“不平衡”:奖赏系统的成熟,会促使青少年寻求奖励的行为,容易引发成瘾或冲动行为;与此同时,前额叶的发育不完全又会降低青少年对此类行为的控制能力,继而引发青少年易冲动、自控力不强等行为特点。

大脑情绪与高级认知功能的发育不平衡,与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出现紧密关联。患有焦虑症的青少年群体,在观看负面情绪刺激时,杏仁核的激活会增加。也有研究证明,青少年的社交焦虑与眶额皮质(OFC)灰质体积和OFC—杏仁核功能连通性呈正相关。同时,在情绪感知任务中,患有社交焦虑障碍的患者,其杏仁核表现出对威胁性社交线索的过度激活。哈佛医学院心理学副教授Rosso等人也发现,相比于健康青少年,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杏仁核体积相对较小,同时,其他研究者也发现,通常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海马体体积更小,这可能会通过影响抑郁症患者的情景记忆和压力调节能力来加重抑郁症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情绪发展异常,还体现在神经内分泌系统调制方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是人体重要神经内分泌系统,可以响应环境压力并激活适应性反应。当个体面临环境压力时,下丘脑会促使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ACTH再促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等糖皮质激素。皮质醇的规律分泌,对维持情绪的稳定有重要意义。这些激素会提高机体的应激状态,以适应环境压力。相较成年人,环境变化会引起青少年更大的皮质醇分泌反应。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导致HPA轴失调,继而影响食欲、抑制免疫系统、影响睡眠等。另一方面,HPA轴的皮质醇分泌受性激素的影响,往往会分泌过度,这也是青少年情绪不稳定的生理因素之一。进入青春期的女性,月经周期经历的黄体酮和雌激素的增加,会显著增加抑郁、焦虑的概率。研究显示,青春期的女性抑郁率大于男性,且女性抑郁的症状比男性更为严重。同时,青少年的情绪发展还易受到遗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显示出波动多变、较敏感和冲动性更强等特点。

青少年情绪健康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青少年情绪健康发展还会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遗传因素主要包括易感基因、家族史等,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与社会因素等。

遗传因素主要通过易感基因、家族史等影响青少年情绪发展。具有易感基因例如短五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的个体,相对于其他个体,更容易表现出情绪问题;此外,耶鲁大学教授Strauss等人发现具有神经营养因子BDNF Val66Met等位基因的个体,会表达出更高的焦虑和抑郁水平。父母有抑郁症病史会使孩子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2到4倍,且遗传因素会与环境因素如生活压力、父母教养方式等发生交互作用,一起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发展。“素质”指受到遗传因素影响的,面对负性生活事件时的表现,根据素质—应激模型,一旦环境影响超过了“素质”所能承受的极限,就会导致相关情绪问题的发生。双生子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对儿童情绪的影响,可以部分由双生子的共享基因解释,即存在遗传—环境相互作用。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因素。在家庭方面,青少年情绪发展主要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影响。研究证明,大多数青少年焦虑都与父母过度控制、消极对待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不光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情绪表达,还影响青少年表达情绪时的脑反应。一项研究证明,母亲的积极教养能够预测儿童在情绪面孔识别任务中杏仁核较低的激活反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也是影响青少年情绪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来自低SES家庭的青少年,会更多地经历抑郁、焦虑以及内外化问题。长期处于压力环境中的青少年,会经历HPA轴的失调,其基线皮质醇以及皮质醇觉醒反应的水平都与处于慢性应激中的儿童类似。

学校作为青少年另一个重要生活场所,会从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学业压力等多方面对青少年情绪发展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研究者发现,来自老师的学业鼓励能够显著增强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同时,其他研究者的研究也证明,学校归属感与青少年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进入青春期,同伴关系开始成为青少年主要的社交关系。同伴关系主要分为负性的同伴侵害以及正性的同伴支持。长期遭受同伴侵害的青少年更容易陷入抑郁情绪,甚至导致更严重的抑郁障碍;同时,在班级里表现出抑郁倾向的青少年,更可能被判定为“好欺负”“不会告状”等,从而更容易受到同伴侵害。同伴侵害甚至会对青少年未来的成长产生持续的消极影响。而好的同伴关系,例如同伴支持,则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幸福感和自尊,减少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

在社会因素方面,媒体环境、网络环境和重大社会事件等因素都会影响青少年情绪发展。随着网络的发展,青少年接收到的信息变得更为复杂,在高级脑认知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时,更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已有研究证明,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如不良信息、网络成瘾等,会引发青少年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等的出现。但同时,在互联网上搜索与健康相关的信息也能够缓解青少年的抑郁症状。重大社会事件如近年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会影响青少年情绪的健康发展。一项始于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的纵向研究发现,疫情防控期间,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有所增加,这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如上所述,个体在青少年时期会受到来自脑认知、遗传、环境等不同方面的影响。诸多因素结合起来,会使某些青少年具有更高的情绪易感性,从而更易使其情绪问题演化为情绪障碍。厘清了青少年情绪问题背后的脑认知、生理、环境基础,对下一步的早期识别、干预具有积极影响。

家校社医结合,共同促进青少年的情绪健康

世卫组织在2019年曾联合发布数据显示:全球10至19岁青少年共12亿,是社会力量的中坚组成部分。青少年在青春期会经历生理巨变,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增高,面对的学习生活压力与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其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急需关注的议题。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明确“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完善心理预警干预、建强心理人才队伍、支持心理健康科研、优化社会心理服务、营造健康成长环境八项主要任务”。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强调将中小学生列为四大重点人群之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治疗、危机干预等方式,正确认识和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

青少年在青春期会经历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方面的改变,对青少年情绪发展问题的干预,也需从多方面入手,青少年的情绪稳定、心理健康,需要家校社医协同努力。

作为家长,在家中应该尽量为青少年提供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控制好自己的负面情绪表达;关注青少年生活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沟通。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学校应努力为青少年提供包容、和谐的校园环境,增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开设情绪管理等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师生、生生沟通机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问题能够及时介入。

作为社会工作者,可在辖区内举办青春期情绪发展主题科普活动,带领青少年及其家长了解、认识青春期情绪发展分化特点;同时,要注意传统媒体、新媒体渠道的传播内容,减少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

最后,作为医院,可联合相关部门制定青少年情绪预警和青少年情绪干预指导手册,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专业指导;同时,对有情绪问题的青少年及时进行专业心理评估,对需要的个体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或治疗。

希望家校社医有效联合,为青少年情绪发展与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为青少年提供稳定且充满支持的环境。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情绪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