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模式研究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

2023-11-22王晓虹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挫折心理健康

王晓虹 王 翊

(牡丹江大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向我国的全部高等学校、全部学科专业开展宣传,让课程思政育人的理念引起全社会广泛共鸣,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和自觉遵守各行业的职业道德精神与职业道德准则,提升职业道德责任感,养成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忠诚守信、开拓创新的职业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1]。“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上的传承以及教育概念上的创新,高职院校应该把不同的课程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的框架下,并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使之更加有效。应该把知识的传播和价值观的指导紧密联系起来,以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2]。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应用文化素养课”和“专业教学课”三部分构成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共同推动道德教育的进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将理论融入到他们的日常行动中,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强调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3]。“专业教学课”是高职院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课程思政在这类课程中强化学生的品格和人格教育,以知识技能为载体重点开展职业素养和科学素养教育,重在知识传授中的主流价值观的引领。“综合应用文化素养课”旨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一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包括通识课和公共基础课,要有计划、有序开展,具有很强的整合性和实践性,例如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筑牢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重在根植理想信念。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定位

由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薄弱,教师需要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心理咨询,帮助他们纠正和改进不良的心态,并促进他们的个性和品质的全面发展。在这方面,心理健康课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成长的情况,将心理成长与道德发展统一起来,通过不断努力,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和全面的成长。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是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是立德树人,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达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通过这种形式的创新实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发展,拓宽视野,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如表1所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将知识内容以课程为载体,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心理课程中,提炼其中的价值,整合到个体学生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认知结构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达到持久的长期教育效果。通过深入挖掘心理健康的文化基础、传统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思维模式,可以更好地把握这些精神财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学载体。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注重自然性和协同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德育教育,通过道德内化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内心,实现育心与育德的相互结合,强调由内而发的自然性和协同性,在德行的指导下完善人格,自主构建个体人生意义,在内与外的结合中,使德育得到升华[4]。因此,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应该着重培养其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实践技巧,使其成长为勇于挑战、勇敢追求、善良正义的社会公民。通过开展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鼓励学生深刻领悟并积极参与,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正确的价值观、理想信仰,并将其付诸实践,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形式及方法都应该进行相应的改变,并且将其作为重点,纳入到道德的框架之下,让学生更加有效地遵循自然规律、遵守道德准则,最终达到个人的自我解放。协同性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人生价值实现方面,课程思政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旨在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帮助学生顺利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所以,二者之间能够发挥协同性促进人才培养体系趋于完善。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职教育体系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推动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课程思政元素能够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内涵,其内容和教学模式的不断调整,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成效的改善。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践

通过良好的心理教育,学生可以形成健康的价值观,而这一过程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的指导和引导,高职学生的依赖性比较明显,如果指导不当,就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将更多的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中,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应该把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实际生活经历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会蕴含的意义,从而获得有效的指导。课程思政应结合自我认知、自我与他人关系以及自我与环境的关系三个方面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

以“压力与挫折应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教育为例,笔者设计了一系列有助于学生体验、感受、理解和实践的情境,从而培养他们的内在信仰和价值观。

(一)“压力与挫折应对”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通过使学生正确认识压力和挫折,学会应对压力和挫折来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在面对挫折时能够冷静处理,让大学生认识到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通过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期培养出一批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未来接班人。

教师可以利用“压力与挫折应对”这节课,让学生了解在艰难的抗击疫情的历程中,医疗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志愿者们所展现出的勇担使命、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的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及社会责任感,增强四个自信,成为具备强烈时代责任感的新一代。

(二)“压力与挫折应对”案例如何有效地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采用“讲授+案例启发式+互动讨论”的方式,结合漫延全球的疫情,正确理解疫情带给国家和个人的压力和挫折,认识到压力和挫折的两面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切身体验和案例理解压力和挫折对于每个人成长的必要性,能够积极地看待压力和挫折,进行积极有效的压力管理,勇于面对挫折,并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小故事+互动讨论”方式展示中国在这场疫情中的出色表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贡献,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中国立场,认识并勇于承担时代责任,鼓励他们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勇于接受挑战,并肩作战,成为新时代中国的接班人。

(三)“压力与挫折应对”课程思政的实施

1.课堂提问:①请同学们写下疫情阶段的反应。②压力和挫折给人类带来的都是负面影响吗?引出压力的两面性。

2.案例内容:①蝴蝶之死及启示。通过案例引发学生思考,新冠疫情带给我们每个人(国家、全人类)的影响是什么?积极方面是什么?②中国女排,雅典最亮的群星,化压力为动力,引出压力的两面性。在引起我们压力和挫折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中,主观因素对事物的态度决定我们的成败。

3.观看《我不是药神》,讨论人在处于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所揭示的人性,压力越大,揭示越深,其选择便越真实地体现了人性。分析影片主人公一个自私圆滑的小商贩是怎样一步步变为无私无畏的大英雄的?

4.课堂互动:胡萝卜、鸡蛋、咖啡豆同时放在热水中煮15分钟后的变化,思考三种不同物品应对挫折给我们的启示?得出结论:面对挫折态度不同,结果不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将压力和挫折变为自己成长路上的垫脚石。

三、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一)“切身性”是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重要因素

“切身性”是指从熟悉的人或事物出发,把自己放在一定氛围情景中,有自己切身的意识和心灵感受,形成对真实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体现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人生认知。为了达到本课题的培养目标,教师需要根据高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精心设计出可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教学内容,以适应高职学生的“切身性”学习需求,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课程设计要从主题入手,要求学生反观自己以前对待某种事物的态度以及常用的应对方式,要求学生学会积极的应对策略,并能够应用于自己的实践。课程思政的案例、活动和讨论与相关主题的内容及分类要完全契合,同时又能够联系时事,使爱国情怀、勇于担当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独立地进行问题思考,启动“切身性”更好的解决相应的问题[5]。

教师授课过程中实现知识融会贯通,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找到学生话语中的突破口,从他们熟悉的内容入手,形成对知识点的认识和记忆。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看过的书籍或者电影,或者联想与自己相关的人或事,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讲解如何应对压力和挫折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让学生讨论主人公程勇在离婚失意、生活困顿、连房租都交不起的生活中找到了新的商机,做起了印度仿制药的代购,在建立销售链的过程中产生了压力、挫折,以及应对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压力和挫折中蕴含的生机,也可以引申到人性的思考。通过案例的互动引导,能够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创新和质疑的良好习惯,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6]。

(二)以问题为视角完成课程思政教与学的闭环过程

“问题”是人必须克服的和要搞清楚的困难,是客体的现状与主体的理想要求之间的差距。结合目前的社会事件,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经历体验来感受自己的情绪、生理反应、行为,以及对当下事件的认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来应对事件,培养学生坚毅的意志品质、应激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主题,并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带着问题参与课堂讨论互动,我们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7]。

以“问题”为视角过程中,教师的身份转化为“教练”,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潜能,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发扬探究精神。教师要合理设置“问题”,教学内容密切与“问题链”相关,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参与课程研讨、意见表述,达到与课堂主题要求的目标,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走向正轨[8]。如在“压力与挫折应对”授课中,播放《我不是药神》电影片段,提出问题:影片主人公面临什么样的压力?他是怎样应对的?在最初的解决生存压力中,他表现出怎样的人性?在看到病人们那渴望活下去的眼神中,主人公受到怎样的心灵震撼,爆发出伟大的人性?然后让大家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分析,在观看结束之后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观点的碰撞实现有效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团队意识。

另外,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那些不擅长表达的学生更多的关注,让这些学生能够勇敢地回答问题、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使其有更强的自我意识能力。教师还必须表扬那些积极主动反馈问题的学生,将这部分学生的表现纳入到平时成绩里面,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提高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潜能,激发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交流,提供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引导问题定向,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9]。

(三)整合心理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搭建融合平台活动

在教育现代化趋势下,任课教师可以依托网络平台搜寻大量在线教学资源,例如国内主流网站的心理健康版块、传统文化典籍等内容。高职心理健康教学团队应充分整合心理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根据教材内容对多样化的资源进行筛选、归纳,不断丰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和价值内涵,有利于解决现阶段存在的心理教师思想政治素养不足,难以推动二者有机结合的问题。首先,可以借助移动媒体为师生开展心理、思想交流平台,畅通网上交流、在线交流渠道,在动态中掌握学生情况,如微信公众号、新浪博客等,适时引入思政元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也可以达到教师分享经验、共同成长的目的。其次,大学生有热情有活力,可以开展社团公益活动、博物馆参观活动等打造高职心理教育场所,拉进学生与社会实践的距离,使高职心理教育在活动中得以延伸,在活动中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同时,强化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10],从实践意义上也诠释了立德树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挫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挫折使我更坚强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的实施途径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生活需要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