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种植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不同种植步骤优化改进

2023-11-21陈远东

农民致富之友 2023年30期
关键词:病害植株玉米

陈远东

桐城市地处于安徽的中部地区,当地和潜山市等地相邻,与舒城县等地相连,境内整体从西北向东南呈阶梯形分布,山地、平原、丘陵地貌俱全。当地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并具备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的特点。年日照时数和日照率,分别为1903.34 小时、43%。当地的平均气温为15.8℃,降水量为1326.9mm。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比较适合作物生长。随着种植产业不断发展,在2022 年,当地粮食种植面积为5.3 万hm2,粮食总产量为31.7万吨,相比上年增长了0.6%,玉米在其中也有一定占比。对于玉米来说,此作物自身涉及领域相对较广,大部分都用于畜牧养殖和食品加工业。近几年社会快速发展,市场也在不断增加玉米需求量,所以玉米高产种植技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产业发展中的重要趋势。但结合实际来看,依然有很多农民自身专业知识匮乏,无法贯彻应用各类高产种植技术,尤其在玉米常见病害的影响下,严重降低了玉米品质和产量,对整个玉米市场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在玉米种植生产中,不仅要重视种植技术的应用,还要加强各类玉米病害防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作物品质与产量,满足市场的需求。

一、玉米种植技术

1、选种要点

玉米种植中高产的实现,其中选种工作比较关键,选择优质的种子进行种植,能让玉米生长期间受到的影响减少,提高品质且提升产量。种子的选择工作需要考虑因素众多,必须与当地土壤实行结合选择,整个工作都要实现因地制宜,确保所选种子能快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正常选种期间,不仅要将土壤因素纳入考虑,还要明确种子自身,抵抗外界不良因素的能力。比如,玉米生长中,气候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当地的降水比较丰沛,所选品种要考虑有一定抗涝能力。如果地区干旱度较高,这时在选择品种时,要保证有一定耐旱能力。另外,在外界环境影响因素中,还包含病虫害、温度等,所以选种期间也要结合抗病害、抗低温能力,对其展开综合评估,把更加优质、抗性更强的品种筛选出来,为日后的发育与生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完成初步选种工作后,在播种进行前要展开二次挑选,确保种子能够实现最优化。进行二次挑选时要把其中体积不达标、受到病害侵袭,或者有畸形干瘪的种子去除,保证种子质量后才能有效提高产量,播种后促进种子能够健康生长。

完成二次挑选后,还要及时将催芽晒种工作做好。对于晒种来说,是将种子摊铺在阳光下进行暴晒,时间在48 小时左右即可,这样能将种子内含水量降低,使其活性得到激发,对发芽十分有利。而且在晾晒期间,阳光内紫外线,还可将种子表面病原体细菌有效灭杀,以此提高病害预防效果。对于催芽工作,是先在冷水中浸泡12 小时左右,再在45℃的温水中,把种子放入浸泡8~10 小时左右,然后放置在恒温20℃的条件下,这样能够促进种子发芽。随着种子冒芽后,此时说明已经具有播种条件,可展开进一步种植。如果条件允许在播种前还可进行包衣,使种子表面能够产生保护膜,这样在播种后可有效病害侵袭,或者在市场中直接购买经过包衣这种,这样能极大地减少工作量。

2、土地整修处理

玉米具有较强的耐活力,在土壤要求上并不高。但如果将其种植在水肥能力强、肥沃的土壤上,能够更好地促进其生根发芽。所以玉米种植生产中,需要考虑的不仅有种子自身质量,还要明确土壤造成的影响,通过及时进行修整管理,使土壤结构更适合生长,让土壤内部水肥资源充分,促进植株快速生长。在进行修整管理时,首先要做好土地深翻,深翻的深度一般为30~35cm,深翻的同时要确保平整度,同时还要做好肥料施加,比如按钾肥需≤225kg/hm2,磷肥控制在90~120kg/hm2,如果复合肥保证为450kg/hm2左右。和其他作物不同,玉米生命力顽强,保证土壤肥沃能够更加快速生长,还能使植株耐受力、抗压能力增强。但目前很多地区农民种植时,并未对土地因素作为重点考虑,在贫瘠土壤上种植,无法将丰富的营养提供给玉米,也没有将良好的外部条件创造出来,导致玉米品质、产量难以真正提高,还可能出现严重病害问题。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如果种植新型品种,需事先进行土壤检测,明确当地土壤是否能满足生产条件。根据检测所得的结果,再进行针对性施肥,确保玉米能充分吸收各类营养,生产出更为圆润饱满的玉米作物。

3、播种处理

玉米想要实现高质高产,种植时要从多方面考虑,整个播种期间要科学确定播种时间,而具体时间要结合当地气候来确定,如果播种过早或过迟都会影响生长,必须保证气温持续在10℃以上,这样才能提高安全性。播种过早温度降低,只会对种子生长发育造成阻碍,降低种子抵抗力和成活率,甚至在后期生长期间也会阻碍养分摄取。过早播种气温相对不稳定,大的气温波动下很可能发生气温骤降,这时就可能发生冻害,导致成活率降低。播种时间如果过晚,会对生育期进度造成影响,当处于收获时期时会影响收获,从而降低产量。

在科技快速发展下,种植技术、种植理念都发生了变化,在现如今的播种中,机械播种已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将人力、时间大量节约,还可让植株株距更加合理,减少株距等误差,这样能保证每株玉米都有足够生长空间生长,对产量提高十分有利。在设置株距时,要根据土壤状况确定,如果土壤状况较差,此时可利用同步距播种技术控制距离为60~80cm。如果土壤条件较好可利用宽窄行播种。宽行和窄行数值,分别控制在80~85cm、25~35cm,以此高效利用空间,将各种效率提高。

除了考虑株距外,还要重视播种密度的设定。进行播种时,要确保植株可以和空气、阳光之间,做到充分接触,如果密度过大,就会使彼此的叶子出现相互遮挡,导致阳光照射受影响,对植株的发育十分不利,从而降低了玉米品质与产量。在密度的设置中,要从不同因素结合考虑,比如按照玉米品种,种植的为稀植品种,密度要保证在2800~3500 株/667m2,如果为密植品种,密度为4400~5000 株/667m2。按照土壤肥力情况确定,地块比较肥沃的区域,密度一般在4500~5000 株/667m2,地块贫瘠的区域,要结合实际间栽种株数减少500 左右。如果盲目密植希望实现高产,很可能会出现籽粒数量少、杆多穗多的情况,甚至还会发生空杆无穗,使作物产量大量降低。

在玉米的生长期间,外部环境也会对生长造成影响,而种植的所有种子,并不能确保100%发芽率,所以在完成播种后,很可能发生缺苗的问题。玉米的高产种植中,出苗率为其中关键,如果有缺苗的苗坑,要及时向其中补种幼苗。补种作业时,要注意外部环境、天气状况,了解当前的湿度温度等,确保补种和播种工作环境接近,这样才能将出苗率提高,避免影响玉米产量。

4、田间管理

①中耕除草

当作物处于苗期时,根系对土壤内空气要求相对较高,此时需经过中耕处理促进生长,确保土壤疏松度,能达到标准,使内部通透性增强,让土壤内根系可以接触更多空气。土壤完成中耕后,还能让内部水分蒸发得到控制,对保墒护墒工作十分有利。当玉米处于封垄前,此时期可进行2~3 次松土、中耕除草工作,以此将根系发育效果提高。除草工作可与中耕同步展开,也可以单独进行除草,但此工作必须重点落实,根据杂草实际长势情况,基于“除小、除早、除了”的原则作业,操作期间尽可能将人力物力投入减小,保证除草的效果。田间杂草生长,会争夺植株光照、养分的吸收,甚至还会对田间通风造成影响,尤其个别杂草也是病害的宿主,加强除草处理,才能确保植株生长。

②水分和追肥管理

植株生长期间需要足够水分补充,尤其处于发育期时,具有较大的水分需求量,所以要与发育实行结合做好补水工作。玉米植株一般比较高大,有着较大的叶片面积,虽然对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十分有利,但也会让水分消耗量增加。因此,在田间管理时,要重视供水管理工作落实,通过及时灌溉保证水分充足,使植株能得到良好发育,从根本上提高产量。除了水分管理外,田间管理中还要重视追肥。植株生长期间追肥是重要内容,处于拔节、孕穗期时,玉米需要大量养分消耗,如果在此阶段肥料供应不足,就会对长势造成影响,还可能发生缺穗问题,所以要做好追肥处理。当处于生长拔节期时,可按照150kg/hm2追加尿素,后者按照225kg/hm2使用硝酸铵,以此对枝梗、小穗分化进行促进,确保玉米能够实现快速拔节,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孕穗。处于孕穗时期时,要完成两次追肥处理,相比玉米的生长拔节期,其中具有一定不同之处,在孕穗期的尿素要按照50kg/hm2使用,硝酸铵按照110kg/hm2使用,这样能降低小穗退化的发生率,对作物穗粒饱满进行保证。

③玉米晚收

采用高产种植技术种植玉米后,种植者还要对晚收不同时期进行明确,了解不同的时间节点,比如完熟期、蜡熟期、乳熟期。玉米生长到完熟期阶段,此时外部的颗粒会比较饱满,无论质量还是体积都处于最佳状态,如果在此阶段收获,能够让种植效益显著提高。收获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晾晒,确保玉米可以顺利脱粒,再根据具体的脱粒效果,将其放入仓库中进行保存。此期间需要注意,仓库要保证通风干燥,内部的具体状态,要定期进行检查,储存期间要时刻观察玉米质量,避免鼠害、虫蛀、霉变等情况发生。

二、玉米病害防治

1、丝黑穗病

玉米在苗期时,很可能遭受丝黑穗病侵袭,这种病害一般会危害玉米雄穗、果穗。发生病害后产生的黑粉,通常都会凝结一起,难以将其分散。如果受到此类病害感染,病菌会附着在种子表层,或进入土壤内,从而导致次年种植时,发病率显著提高,还可能出现大面积暴发流行,这种病害在1~3 叶期出现比较频繁,当处于4~5 叶期时,发病率会逐渐降低,严重危害苗期的作物健康。土壤温度如果已经处于20~30℃,此时会提供更为优质的环境,让病害快速滋生。如果种植地为中度干旱区域,也可能提高此病害的发生率。在空气湿度高、土壤温度低的条件下,病害的危害程度会更为严重。如果遭受感染且没有及时管控,会导致玉米产量快速降低,所以种植前要将预防工作提前做好,整个生长期间对玉米长势持续观察,如果有病害问题出现,要立刻采用对应措施处理,这样才能将植株遭受的侵害降低。

在面对此类病害时,通常将防治工作作为重点,从抗病种源着手将防治工作落实,管理期间将监察力度提升,如果有病害发生迹象,要立刻将患病植株拔除。病原彻底清除后,要将病株妥善处理,避免将其长时间暴露在露天下。病株可集中起来深埋或烧毁,避免其他植株受到感染。玉米收割工作完成后,要全面清理病区,避免次年种植时再次出现病害。对于发病的重点区域,可进行作物轮作,避免选择玉米连作。利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时,要在种植前种植种子拌种工作,拌种属于防治此病害最有效、经济、直接的措施,具体可采用20.3%毒·福·戊悬浮种衣剂、5.4%吡·戊悬浮种衣剂,这些药物防治效果可达88%~95%。如果种子种植前没有包衣,可采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或选择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粉锈宁),按子用量0.3%~0.5%拌种,或者利用2%戊唑醇湿拌种剂(立克秀)、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速保利),根据种子量0.2%拌种处理,以此提高防治效果。

2、大斑病

大斑病是玉米病害中常见的一种,会对玉米产量造成巨大影响。症状的体现位置一般都集中在叶片,还会在叶片下方不断向上进行扩展。发生病害后,如果控制不及时,会对植株叶鞘等位置造成威胁。此病害的症状体现,一般都为褐色病斑,病斑的长度5~10cm 区间内。出现的病斑较为分散,并没有固定的形状。如果病害情况比较严重,叶片会因此枯萎,甚至造成植株死亡。在此病害的防治中,要与当地种植实情结合加强管理。选择品种时,将目光放在抗病能力强的类型上,这样能将病害发生率降低。还要考虑种子的生命力情况,将其抗逆性特征提高。种植期间通过轮作方式,也能让大斑病概率降低,通过土壤的深翻,将其内部的病菌消灭,做好玉米的田间管理。利用药物展开防治时,如果病害问题控制不理想,此时就可用药控制。这种病害一般集中在抽雄阶段出现,发病率最高可达70%。在疾病的初期,可用40%克温散乳油兑水配制500 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兑水配制500 倍液应用,也可使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和75%菌清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防控,用量在100kg/667m2左右,按照7~10 天的间隔喷药,用药3~4 次左右即可。

3、纹枯病

种植期间纹枯病的出现,会导致作物减产10%~20%左右,在病害危害较为严重时,减产甚至能超过35%。纹枯病会严重影响玉米产量提高。这种病害的危害特点,主要影响玉米养分、水分的获取,还会对果穗造成影响,导致植株的发育不良最后减产。种植人员在防控此类病害时,除了选择高质量种子外,还可通过翻耕方法实现。通过土壤深耕,能将病害生存环境破坏。农业防治方法中可采用轮作换茬的方式,将田间病残体及时清理干净。田间管理期间,需做到合理密植,采用扩行缩株的方式进行种植,将田间的透光、通风条件改善。利用药物进行防治时,如果田间的病株率已经在20%~30%,此时按照亩用300g/L 苯甲·丙环唑(爱米TM)20~25mL 的方式防治,或者使用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25~50g 处理,为了提高防治效果,也可应用28%井冈·多菌灵(优杀TM)100g,兑水50kg 进行喷雾干预,作用部位集中在中下部发病处,按照7~10 天间隔用药,2~3 次防治即可。

总而言之,在玉米种植栽培中,保证作物高产对整个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实际种植期间,要加强高产种植技术研究,从不同种植步骤进行技术改进,让整个培育过程优化,充分做好植株的田间管理,尤其在管理期间,要了解常见病害发生特点,利用对应措施加强防控,减少病害造成的影响,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玉米品质和产量,促进种植者经济增收,对当地农业发展进行推动。

猜你喜欢

病害植株玉米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收玉米啦!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果树休眠期咋防病害
我的玉米送给你
番茄‘7728’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松花菜花药培养再生植株
非洲菊花托的体细胞胚发生及植株再生
最饱满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