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基于本质属性的空间服务实践探究

2023-11-20马晓丽

兰台内外 2023年29期
关键词:隐性知识本质属性高校图书馆

马晓丽

摘 要: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是图书馆实现服务转型的重要途径和发展主流趋势,现实情况反映出高校图书馆在空间服务上做出了大量实践尝试,在一定程度上让图书馆走出了发展困境,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从本质上探究高校图书馆空间属性,以此作为理论逻辑指引,探讨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实践思路。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本质属性;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知识获取

图书馆空间服务源于20世纪后半叶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空间转向”的思潮,20 世纪 90年代,国际上就开始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尝试,国内图书馆界于2005年引入“信息共享空间”概念,并由此掀起了对图书馆新空间的建设和对原有空间改造转型的热潮。2015年12月31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增加了“空间服务”的相关内容,使高校图书馆对空间创新服务投入了极大信心和热情。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建设情况充分证实创新空间服务已经成为现代高校图书馆关注和投入的重点,但从实践中不乏存在跟随趋势、效益不高、流于形式的问题,寻其根源,以理论认知为起点开展推理演绎,找准实践准绳是破解问题之关键。本文旨在从深挖图书馆空间本质属性出发,探究图书馆空间服务实践走向深化之路径。

一、国内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现状分析

1.空间服务已成为高校图书馆主流发展路径

通过空间再造提供优质空间服务,实现服务创新转型已成为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有调查显示,80%以上的图书馆在2015年之后做了拓展空间服务的实践尝试,其中半数以上的图书馆通过改造拓展了空间服务,还有部分高校图书馆新建馆舍,重新规划开展空间服务,“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更是走在前列,开展了不同类型的空间服务,足见高校图书馆把空间服务从认知到实践都纳为自身发展的重点策略。

2.空间服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高校图书馆在拓展空间服务的实践中,为满足用户不同的个性化需求,空间功能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成为主流趋势。在广泛的调研中可以看到,除基本的阅览空间、藏书空间、学习空间所支撑的基础服务外,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空间服务的基础性支持,研讨空间、朗读空间、视听空间、技术体验空间所对应的研讨交流服务、视听体验服务、技术体验服务等不断涌现,从各个层面不断满足用户深层次需求。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空间的信息共享、交互式學习和交流协作,将成为图书馆多元化空间服务的范式。

3.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存在的问题

追求空间服务的存在和多样性,但建设的深度和广度还不能使其充分发挥效益。通过深入调研,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要支撑条件完善的学习空间、交流研讨空间和实践创新空间是其显著特点,多数高校设置了此类空间,但其体量和条件支撑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例如,忽略了有声区和安静区的区分,自主学习空间、研讨空间数量少,需大于供,而某些空间鲜有人问津;场所配套设施不完善,使用感受不佳;创客空间注重热门高新设备设施的投入,在提供师生开展知识实践的设备设施和软件上缺少细致规划。

空间服务场所软性元素支撑仍欠缺,导致服务延续发展性和利用率打折扣。比如,空间服务的学科馆员和有专业学科背景的馆员数量有限,高新技术体验空间、创新空间专业顾问以及技术指导配备不完善。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空间服务重点和服务效果与用户需求匹配度不高,探究其深层原因,科学化、体系化管理是提升空间服务质量的重中之重。

二、图书馆空间的本质属性研究

1.图书馆天然具备“第三空间”属性

“第三空间”理论进入视线由来已久,学界对其也有很多方向的解读,但其本质内涵清晰明确,即自由平等、开放包容、舒适愉悦的公共空间。把图书馆界定为第三空间的理论被广泛认可,该理论亦是对图书馆本质属性认知的重要突破,抓住本质属性去探究图书馆发展路径也变得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其赋予了图书馆氛围底色,结合图书馆自身特殊性将使这种底色充分发酵,形成具备自身特点的特色空间。

(1)自主、自由的学习空间

在图书馆这个理想的学习空间里,不仅可以让师生脱离平日严肃紧张的学习、研究环境,还可以弥补家庭住所难以营造的求知求解氛围,真正回归自我,以自我为中心,按自己的节奏意愿去解惑、去完善和去开拓。

(2)平等包容的交流协作空间

图书馆空间属性是中性的、平均的和低姿态的。用户在这里没有身份、级别和地位等世俗元素的压迫,有的是对内心所向单纯沉浸的探究,这就使得老友新朋的交流协作变得自然而然、无障碍、更深入以及更高效。

(3)舒适愉悦的空间环境

空间设施的样式、颜色、摆放和空间功能的合理化设定,最大化地创造舒适感。安静区到非静区的区分、辅助元素的合理应用,让用户不同层级的心理需求与背景环境高度匹配,获得愉悦感。

2.图书馆作为知识情境的知识空间属性

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空间,为用户获取知识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这是其本质属性。图书馆行业发展经历了从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再到知识服务,始终在围绕着知识构建服务,这是其核心发展路径。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移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深入应用,资源和信息变得唾手可得,使得高校图书馆用户对图书馆实体资源的依赖程度日渐降低,导致图书馆实体空间出现了架空现象,不乏有人质疑图书馆的知识空间价值,但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问题出在对知识本质和知识获取内在逻辑认知的不足上。

就知识本质而言,知识主要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的是可通过图像、文字等载体表达的一些知识内容。隐性知识则指的是以人为载体,以认知、经验、信仰和技能等为代表,具有情境依赖和路径依赖的难以交流和共享的主观知识,隐性知识是人类知识的主体,被认为占到人类知识总量的80%以上,且一般情况下比显性知识更有价值。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在特定情境支持下,用户基于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体系等通过与他人交流、协作或利用相关信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从内心获得的。可以看出,一是以往图书馆的知识服务陷入了实体资源,也就是显性知识的组织与服务的层面;二是“特定情境”,即“知识情境”是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获取和内化的关键因素。

在“图书馆空间与知识情境是不是有天然联系”这一问题上,刘志国、陈威莉、刘蕾等学者对此有较深研究,他们认为图书馆空间的发展战略、物理空间、人员配备、配套设施以及组织文化是为了用户获取和利用知识而服务的,图书馆空间的本质就是知识情境。图书馆开展知识管理和服务的实质就是将拥有知识建构需求的用户置于一个广泛关联的情境之下,通过管理情境中的客观要素来影响置身于情境之中人的行为、技巧和思维方式等主观要素,从而有效克服用户知识建构过程中的诸多障碍,促进知识的生成、共享和转化。这一认知为图书馆作为知识空间找到了理论基础和发展依据,印证了图书馆为知识空间的核心本质属性。实践中以此为基础理论指导,将大大降低空间建设策略失误风险,能更好把握权重,控制投入比例,争取最大效益。

三、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实践思考

1.显性知识空间服务

图书馆显性知识服务主要包括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客观知识服务,其具体形式是组织管理文献、信息资源和客观知识元素,以满足用户不同层次显性知识需求。近年来,受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冲击,导致图书馆“留不住人”,要走出困境,需从图书馆本质属性出发,改变显性知识实体资源的组织、归纳模式,使其更系统化、更具针对性,并注入图书馆第三空间属性,设定更符合用户的知识获取情境,让用户自发走进图书馆。

(1)个人自主学习空间

查阅学习区:该区可以实现用户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信息资源并完成自主研习,并支持传递、留存中间过程文件资料。在此区域应尽可能设置独立学习桌椅,以卡座式为宜,可增强用户独立思考研习的沉浸氛围。桌面布置应能同时容纳计算机终端和较多学习资料。该区应配置扫描、复印、打印和刻录设备,最大化提供便利,节约时间。

自修区:该区为集中学习区,为用户提供完全自主的学习空间。在实践中,由于高校可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十分有限,这类空间是热门区域,经常是一座难求。但由于用户比较集中,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不佳,干扰因素较多,往往为节约成本,配套设备设施相对简单,这些短板的叠加导致用户的体验不佳,使图书馆第三空间属性打了折扣。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建设时可在入口处安装预约系统,设定预约规则,规避座位被长期占用流转率差的问题,还可以安装空气流通系统,在座位间安装隔板,设置相对独立学习空间,并在每个座位上安装台灯、预留电源插座,并在区域角落设立吸音效果较好的电话接听间,打造安静舒适的空间环境,提升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度。

(2)系统化知识展示空间

学科化知识服务区:以往图书馆馆藏资源大都是按文献类型组织展示,如图书、报刊、中文资源、外文资源分类放置于阅览空间,而信息资源大都是数据库的堆砌。图书馆应将原有馆藏阅览区域调整,由学科馆员利用自身专业和相关学科背景优势,深度分析与整合海量且无序的相关文献、信息资源,按照学科结构整序和提取,形成学科化的、系统化的以及细分化的知识群。同时,学科馆员应肩负起用户个性化需求咨询与方案解决,让知识真正拥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而不是平躺在角落里落灰。

专题知识展示区:图书馆主动将实体资源展示到用户面前,调动激发用户潜在需求,从而拓宽用户知识边界和储备量,这也是让显性知识服务更具灵活性和吸引力的方式。实践中图书馆可以利用公共区域,以文化热点、艺术专题或有意义的时间节点等为切入点,组织专题知识展示,可以是文献资源为主,也可以是更具冲击力的声、像、型展示。近年,很多高校都有尝试并有诸多模式创新,对提升图书馆显性知识服务效果显著。

2.隐性知识空间服务

(1)交流空间

交流、研讨和协作是将隐性知识外化的重要方式,交流中通过假设、类比等方式展开深度会谈,把隐性知识尽可能具象化地表达出来,通过这种直接交流尽可能准确、全面地传递知识。相较于通过文献和信息间接与作者交流,其避免了“不同一性”的问题。高校的自身特性决定了其隐性知识密集程度高,不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教师在教研过程中,都对这种更直接、更高效的知识获取方式有迫切需求。目前,多数高校图书馆或多或少地设立了交流研讨空间,值得反思的是,若只是为了建而建,必然不会收到良好效益。如何调动各种元素使此类空间有效促进知识外化和吸收是实践中应该着力思考的。根据用户交流特点结合图书馆环境,交流空间可以以封闭式、半封闭式和开放式不同样式出现。封闭式交流空间可供用户展开深度研讨,其配套设备设施应更加完善,除了要有较好的隔音效果,配备可视化触写屏幕、无线网络远程会议设备设施、投影设备等,为高效、充分的研讨交流提供条件;半封闭式交流空间,多以环境舒适的卡间呈现,此种样式更灵活、成本也较低,可营造相对活跃、轻松,又不被过多干扰的交流氛围;开放式交流空间多设立在公共休闲区域,该区提供饮品、小食等,用户可以轻松、惬意、愉悦地交流。

(2)培训讲座空间

培训、讲座空间主要用于专业知识、技能、观点的传授,是组织成员互相学习、共享隐性知识的知识群化过程,它强调知识的交流是通过共同活动来开展的,可理解为 “师徒模式”,不仅传授含有大量隐性知识成分技能的常规方法,也是一个心智模式、经验等隐性知识学习与分享的过程。实践中,具体呈现为培训室、学术报告厅、多功能会议厅等,其中培训室面积适中即可,侧重于小型的专业程度较高的培训学习,应配备视频播放器、投影仪等设备设施;报告厅、会议厅则侧重于承办学术交流、专家讲座,应有较大人员容纳量,配视听、音响设备设施,还要有较好的吸音降噪条件。

(3)创客空间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是一个激发创意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空间。它不同于课堂上照本宣科的讲授式知识传递,创客空间中的活动过程更侧重于“干中学”,是通过实践、反思将新的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创客空间的建设目标是为用户提供场所、技术、设备设施及资源,让体验、实践成为获取知识的方式,激发用户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其必须与时俱进,满足高校創客们不断变化的需求。

在中外高校创客空间实践中逐渐出现了涵盖面广、运营相对成熟的创客空间类型。(1)3D设计工作室:主要提供3D打印、3D扫描服务;(2)数字媒体制作空间:提供软件编程、平面设计、动画制作所需的软硬件设备,供用户实践操作;(3)媒体设计空间:设有音响室、录音室、剪辑室及影音室等,提供专业设备并配以视频编辑软件、录音和母带制作软件、音频分析软件等,供用户展开视频、音频编辑,音乐、音频录制与编辑;(4)虚拟环境体验室:配备VR 和 AR 设备,提供沉浸式游戏体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项目体验等。

创客空间的构建关键要素是技术设施和人员服务。技术设施方面可配备多性能3D打印机、VR眼镜及耳机、计算机工作站等硬件工具,三维建模和印刷软件、音频软件、可视化软件、编程软件、图像编辑软件以及多媒体制作等软件,建设中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这也是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建设痛点,实际建设中应根据院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需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投入。创客空间人员组成有专业馆员、技术指导及顾问等。专业馆员应是具有较强的组织、服务能力和多学科教育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技术专家及顾问负责设备的调试维护、技术指导等服务,保证创客空间设备设施及软件系统的正常使用,人员的配备是创客空间正常运转的关键。

四、结语

从图书馆空间本质属性来看,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将是图书馆行业的长线发展路径,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空间属性优势,以知识获取内在逻辑关系为指引,以用户高效获取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为目标,调动一切可利用元素构建知识服务空间情境,设定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建设发展策略,以期走出长效良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闫小斌,王 震.图书馆关于空间研究的转向[J].情报探索,2016(11):114-119.

[2]袁红军.“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21(4):75-82.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图书馆)

猜你喜欢

隐性知识本质属性高校图书馆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浅论人才的本质属性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馆员隐性知识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质属性及实地考量——基于浙江省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
具有党校教学本质属性的社交群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