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世姻缘传》中 “母亲” 义称谓词研究

2023-11-20杨晨

今古文创 2023年42期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

【提要】《醒世姻缘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长篇世情小说,描写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醒世姻缘传》中有大量的称谓词,仅“母亲”义称谓词就有27种。《醒世姻缘传》中,“母亲”义称谓词主要分为母、妈、娘三类,并以这三类为词根进行延伸,组成了不同的词。随着时代的发展,《醒世姻缘传》中“母亲”义称谓词在现代汉语的济南方言和德州方言中,有一部分仍在使用。而有一部分,则已经被历史淘汰,不再使用。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称谓词;山东方言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2-011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2.037

《醒世姻缘传》是在明末清初创作的一部长篇世情小说,作者为西周生。主要以一个因果报应、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以及社会的黑暗。全书共一百回,以明代前期为社会背景。《醒世姻缘传》在刻画人物方面,形象生动。百姓的市井生活、民俗文化也描写十分的丰富,为人们研究明清时期社会生活提供了素材。对于职业、人物的称谓、物品的名称等方面,《醒世姻缘传》中涉及的也比较多。书中仅对“母亲”的称谓,就有27种,能够充分反映明清时期山东方言的特色。

一、研究综述

《醒世姻缘传》的研究,现如今主要集中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研究、用词用语研究、民俗文化研究、作者研究等。对于《醒世姻缘传》中的称谓词,研究成果相对来说比较少。

(一)《醒世姻缘传》研究

一是对《醒世姻缘传》中人物形象进行研究,如黄蒙和赵秀云的《〈醒世姻缘传〉中叛逆女性形象浅析》[1]中出现的叛逆女性出现的类型、反叛意识的表现以及成因进行分析;魏文哲的《懦夫与悍妇——〈醒世姻缘传〉的独特的人物形象》[2]对书中的懦夫狄希陈和悍妇素姐的形象进行分析,探究懦夫和悍妇的意义。二是对《醒世姻缘传》中的用词用语及其句法进行研究。李焱的《〈醒世姻缘传〉正反疑问句研究其分析》[3]一文,主要是对书中所出现的正反疑问句形式、演变及其历时变化的原因进行研究;李立成《〈醒世姻缘传〉里的句末语气词“可”》[4]对涉及句末语气词“可”的断句进行纠正,探究“可”在《醒世姻缘传》中的用法。三是对《醒世姻缘传》中的民俗文化进行研究。魏红和郭新洁的《从〈醒世姻缘传〉看明末清初山东乡村日常饮食习俗》[5]一文,主要是对书中出现的主食、菜肴、饮品饮食的方式及口味进行研究,探究明清时期山东地区饮食特点;王雪萍的《明代厨婢现象的历史文化蕴涵——以〈醒世姻缘传〉为中心》[6]对书中厨婢的描写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在封建统治下厨婢的状况和所反映的历史状况。四是对《醒世姻缘传》的作者进行考证。严云受的《〈醒世姻缘传〉作者问题补考》[7]一文从因果报应、词语的使用和《聊斋志异》与《醒世姻缘传》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认为胡适所说的西周生是蒲松龄笔名的可靠性。对于作者到底是否是谁,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张清吉《〈醒世姻缘传〉作者再补证》[8]认为作者为诸城文学家丁耀亢,这篇论文主要是从“古堤”和“连年荒法”进行考证作者为丁耀亢的合理性。

(二)称谓词研究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仁义礼智信,礼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亲属称谓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的“礼”文化。《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的定义为“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8]

对于称谓词的研究,从清代开始就已经开始。清代学者梁章钜的《称谓录》,对所有的称谓进行列举,收录的称谓详尽,分类明确。现代學者对于称谓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少数民族语言亲属称谓语的研究,如张宁的《克木语亲属称谓词研究》、都兴宙的《青海方言亲属称谓词简论》、徐尚聪的《彝语亲属称谓词初探》等;或是集中于称谓语的历时演变,如王娥和扬清的《“老师”称谓的历史演变》、陈顺成的《亲属称谓词“耶”“爺”的历时考察——附论“孃”“娘”》、张美兰和穆涌的《称谓词“兄弟”历时演变及其路径》等。

《醒世姻缘传》的称谓词研究,目前来说数量不多。黄悦的《〈醒世姻缘传〉亲属称谓研究》和张羽的《〈醒世姻缘传〉称谓词研究》两片硕士论文主要对亲属称谓和称谓词进行举例、分类研究。贾娇燕的《从〈醒世姻缘传〉职业称谓看明清平民阶层》[9]对与老百姓、官府和特殊行业的职业称谓进行统计分析,从不同层面反映出明清时期人民生活的状况。

二、《醒世姻缘传》“母亲”义称谓词

《醒世姻缘传》中,“母亲”义的称谓词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母、娘和妈。

(一)母

《说文解字》对母的解释为“牧也。从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母”的本义就是“母亲”。春秋时期的《谷梁传》中“其不书葬,不以讨母葬子也”,母就是“母亲”义。

“母”在《醒世姻缘传》中不单独使用,以双音节“母亲”的形式出现的较多。“母亲”用于叙称和背称,不用于面称,如:

(1)公公托梦,甚是奇怪,且是我与你母亲同梦一般。(第六回)

(2)熬得那母亲两眼一似胶锅儿,累得两鬓一似丝窝儿,好生着忙害怕。(第十七回)

(3)他母亲又说亏了他择师教子,所以得到这一步的工夫。(第三十七回)

“母”作为词根,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生母”“嫡母”“庶母”“后母”“继母”“养母”“寡母”等词,是在词根“母”前加前缀形成新词,有一定的修饰限制作用。“生母”就是指“生育自己的母亲”,“寡母”就是指“失去丈夫的孩子母亲”。如:

(4)小献宝说道:“继母待嫁,这也是留他不得,但一丝寸缕不许带去。”(第四十一回)

(5)晁梁道:“……門生奉老母之命,不得已极力搜括,为武城存下几个孑遗。”(第九十回)

(6)后来他往京里廷试,没盘缠,我饶这们穷了,还把先母的一顶珠冠换了三十八两银子,我一分也没留下,全封送与他去。(第九回)

(7)大尹道:“你这七个女人倒是饶不得的,你们都在那里,凭着主母缢死,也不拦救,拿七把拶子上来,一齐拶起!”(第十回)

(二)娘

娘,本作“孃”。《玉篇》:“娘,母也。”“娘”字最早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本义为“年轻的女子”,后引申为“母亲”义。《北史》中:“勇昔从南兗州来,语卫王曰:‘阿娘不与我一好妇女,亦是可恨。’”《乐府诗集·木兰诗》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娘”最开始出现时,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与其他词搭配使用。相对而言,“娘”作为“母亲”义在南北朝使用较少。到了唐代,敦煌变文中大量出现表示“母亲”义的“娘。”[10]

《醒世姻缘传》中,“娘”出现的频率较高。“娘”可以用于面称,如:

(8)薛三槐娘子道:“怕怎么的?姐姐年小,不知好歹,娘教道他。使性子往家去,没的就是了么?”(第四十五回)

(9)狄希陈说:“娘教道我,甚么我没听来?我正好好的在府里住着,娘只去,我没等的娘张口,我就跟着娘来了,还等怎么才是听说哩?(第四十五回)

也可以用于叙称和背称,如:

(10)狄周媳妇说:“这娘就没看真……要不就是后娘;要是亲娘,可也舍不的这们降发那儿,那儿可也不依那亲娘这们降发。(第四十一回)

(11)总然回到山东,你就有娘家说话,只说娘儿两个不服水土,害病死了。(第九十五回)

(12)他守着他娘吃了两个馒头、一碗大米水饭。(第四十四回)

(13)薛三省娘子说:“娘怕姐姐还作业,不放心,叫我来看看哩。”(第四十五回)

除此之外,“娘”也可以进行构词。如:

(14)陈师娘进门,见了晁夫人,就是那受苦的闺女,从婆婆家来,见了亲娘,哭的也没有这们痛。(第九十二回)

(15)计老道:“我单单剩了四顷地,因小女没了娘母子,怕供备不到他,还赔了一顷地与小女。”(第九回)

(16)还说:“怎么得那老娘娘子在家,叫他看看好清门静户的根基媳妇才好!(第十二回)

“亲娘”指的是“亲生的母亲”,“娘母子”指的也是“母亲”,“老娘娘子”却一种贬称[11]。显而易见的是,“娘”只能组词变成“亲娘”“娘母子”和“老娘娘子”,构词能力远远小于“母”。

(三)妈

“妈”最早记载于三国时期的《广雅·释亲》:“妈,母也。”由此可见,“妈”在三国时期甚至三国之前就已经产生,并不是外来词汇。南朝的《玉篇》记载“妈,莫补切,母也。”然而,在唐朝之前的传世文献中,“妈”字就再也未曾出现过。唐代的《续传灯录》“爹爹、妈妈,明日请和尚斋”, 就再次出现“妈”。宋代的话本中,也有“妈”的出现,如“浑家道:‘我两口却在这里住得好,只是我家爹、妈,自从我和你逃去潭州,两个老的吃了些苦。’”元明清开始,“妈”字在文学作品中就大量出现。

《醒世姻缘传》中,“妈”代表“母亲”义的数量远远小于“母”和“娘”,而且造词能力也不如“母”和“娘”。“妈”可以用于叙称和面称,如:

(17)“你妈哩?”他说,“俺妈不知往哪里去了。”(第五十五回)

(18)寄姐道:“我妈,你管我怎么!丑不丑在我!你没听说俊的惹烦恼么?你说卖的实价儿,别要管我,我只是要。”(第八十三回)

“妈”可以重叠,构成“妈妈”,如:

(19)那狄希陈越发浑身发出肿来,疼得只叫妈妈。(第九十六回)

(20)寄姐走来说:“妈妈呀,俺舅舅来了。”(第五十五回)

(21)这是兵马司韩皂隶的女儿,他妈妈是个女待诏,专一替大老爷家太太奶奶篦头修脚,搂腰收生。(第八十回)

三、与现代汉语济南方言“母亲”义称谓词比较

通过《德州方言志》[12]《济南方言》[13]中有关“母亲”义的称谓词与《醒世姻缘传》中有关“母亲”义的称谓词的对比,发现现代汉语中有关“母亲”义的称谓词数量的减少,主要表现在旧词的消失。

(一)现代汉语中济南、德州方言现状“母亲”义称谓词使用现状

一般而言,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语音变化最快,词汇次之,语法最稳固。因此,词汇的变化相对而言较慢。《醒世姻缘传》故事发生地大多在山东省武城县、绣江县,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和济南市章丘区。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德州话和济南话中仍有关“母亲”义称谓词保留着一些传统的称呼。《醒世姻缘传》《德州方言志》和《济南方言》有关“母亲”义称谓词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母亲”义称谓词

在现代汉语济南方言和德州方言中,具体的使用例子如下:

(22)“我妈没了,以后,我就管您叫妈了……”(《德州晚报》)

(23)“那白眼狼娶了媳妇忘了娘,不管我了!死了好,早死早托生!”(《德州晚报》)

(24)“干娘,我一定亲自到坟前看您。”(《德州晚报》)

(25)“妈,儿子没有丢下您!”(《济南日报》)

(26)“儿呐,娘总算把你找到了!”(《济南日报》)

(27)“孩子终于叫我‘妈妈’了……”(《济南日报》)

(二)减少方式及减少原因

通过表格,可以明显地看出现代汉语中德州方言和济南方言有关“母亲”义称谓词数量的减少。主要表现为“嫡母”“庶母”等旧词的消失;一些具有书面语色彩的词,如“母亲”等词不在口语中出现;带有一定贬义色彩的词,如“老娘娘子”的消失;同一意思的词,用一个词表示,如“后母”“继母”“继母”“后娘”“晚娘”现在由“后妈”或“后娘”代替;敬语、敬称在口语中不再出现,如“令堂”“尊堂”等。

至于现代汉语中德州方言和济南方言有关“母亲”义称谓词数量的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时代发展,事物的消失,就会导致一些词语的消亡。封建社会,有一些家庭是一夫一妻多妾制。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亦规定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制。因此,《醒世姻缘传》中的“庶母”“嫡母”等词在现代汉语中就不复存在。二是因为口语逐渐与书面语分离,许多具有书面语色彩的词口语中不再使用,而且“妈妈”是双唇音,发音较为简单。三是词的减少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用有限的词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四是因为通过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新时代的自由和平等,取代了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现代汉语中,对对方母亲的称呼,主要表现在用亲属称谓来代称,如姓氏加“姨”“姑”“嫂”等,或是以职务代称。[14]

四、结语

《醒世姻缘传》中“母亲”义称谓词种类众多,主要呈现为以“母”“妈”“娘”三类词为基础进行造词。《醒世姻缘传》中的“母亲”义称谓词,在现代汉语的德州方言和济南方言中仍在使用,说明词语在变化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黄蒙,赵秀云.《醒世姻缘传》中叛逆女性形象浅析[J].蒲松龄研究,2006,(3).

[2]魏文哲.懦夫与悍妇——《醒世姻缘传》的独特的人物形象[J].明清小说研究,1996,(2).

[3]李焱.《醒世姻缘传》正反疑问句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3,(3).

[4]李立成.《醒世姻缘传》里的句末语气词“可”[J].中国语文,1998,(4).

[5]魏红,郭新洁.从《醒世姻缘传》看明末清初山东乡村日常饮食习俗[J].民俗研究,2010,(3).

[6]王雪萍.明代厨婢现象的历史文化蕴涵——以《醒世姻缘传》为中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6).

[7]严云受.《醒世姻缘传》作者问题补考[J].明清小说研究,1997,(3).

[8]张清吉.《醒世姻缘传》作者再补证[J].明清小说研究,1997,(3).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0]黄志婷.常用词“母”“娘”“妈”历时关系研究[J].汉字文化,2013,(2).

[11]张羽.《醒世姻缘传》称谓词研究[D].兰州大学,

2010.

[12]曹延杰.德州方言志[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

[13]李荣.济南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14]黄悦.《醒世姻缘传》亲属称谓研究[D].扬州大学, 2013.

作者简介:

杨晨,女,山东平度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近代汉语。

猜你喜欢

醒世姻缘传
《醒世姻缘传》词语拾诂
《醒世姻缘传》的塾师职业素养观及其现代启示
《醒世姻缘传》中的龙氏形象
《醒世姻缘传》作者为蒲松龄补证
浅谈《醒世姻缘传》名词性四字格词语的语法功能
《醒世姻缘传》清人薛景泰批语辑考
《醒世姻缘传》中晁氏家族贪婪心性论析
“猪毛绳”所透露出的《金瓶梅》及《醒世姻缘传》作者信息
《醒世姻缘传》中“俗典”的叙事功能和文化意义
《红楼梦》中的明清山东方言再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