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世姻缘传》词语拾诂

2018-02-07侯玉贵

蒲松龄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方言词辩证

侯玉贵

摘要:《醒世姻缘传》是一部用方言写成的明代白话著作。对于其中的方言俗语,虽然前修时贤做了大量的考释工作,但是仍然有部分词语的考释存在问题。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同时期其他山东方言文献资料及现代方言材料,对其中的“和包鸡子”“诌”“调嘴”“方便”等词语进行辩证考释。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方言词;辩证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獻标识码:A

《醒世姻缘传》是明代西周生用方言写成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许多词语在今天已经十分难解。从胡适研究《醒世姻缘传》起,其后许多专家学者对书中的词语进行考释,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董遵章《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结合山东各地方言对书中疑难词语进行了考释,徐复岭《醒世姻缘传作者和语言考论》重新对其成书年代、作者及校勘的失误做出了考释,孙绪武、杨希英《醒世姻缘传语词例释》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书中词语进行了考释,此外《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方言大词典》也注释了书中的一些方言词语。另外还有孟庆泰、张泰、雷汉卿、杜爱英、王坤、王文晖、晁瑞(博士论文,2006)、杨会永、殷晓杰、王坤等不下于100篇论文也在《醒世姻缘传》方言词语考释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还有一些方言词语注解未确或未注解,在参考以上名家辞书及论文的研究基础上再次进行探讨。

1.和包鸡子

《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八回:“我打和包鸡子,你起来吃几个,情管就好了。” [1] (546)

黄注:“和包鸡子——疑是水泡鸡蛋。”

按:注释不确,“和包鸡子”不是指“水泡鸡蛋”。在鲁西南方言中,“和包”是动词,指(多个东西)聚合成一整个。如“我是煎个鸡蛋呢?还是和包个鸡蛋呢?”在典籍中尚有其他用例。《摄生众妙方》金枣丹条:“肉豆?(一两,每个用面和包如弹子样,灰火炮面熟为度,折出皮面取出,前裹擂为末用)。” [2] 8 《本草从新》天南星条:“或疆渣、黄泥和包煨熟用。” [3] 77 这些例子中的“和包”都是指(把多个东西)聚合成一整个。“和”犹“合”,有“汇合、结合”义。《礼记·郊特牲》:“阴阳和而万物得。”孔颖达注:“和,犹合也。” [4] 279 “包”有“包裹”义。《广雅疏证·释诂四》:“包,裹也。” [5] 131 “鸡子”就是鸡蛋,红鸡子就是鸡蛋与红曲一起煮成的。二十一回:“他那东昌的风俗,生子之家,把那鸡蛋用红曲连壳煮了,赶了面,亲朋家都要分送。……再说那日晁夫人先使人送了一百个煮熟的红鸡子,两大盒赶就的面与徐大尹,收了,赏了家人二百文铜钱。”在“和包鸡子”中,“和包”是动词作定语,用来表示“(多个东西)聚合成一整个的”。

“和包鸡子”也叫“和包蛋”“和包鸡蛋”。“和包鸡子”在济南方言中也叫“荷包鸡子儿”“卧鸡子儿”。《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济南卷:“荷包鸡子儿(卧鸡子儿),在沸水里煮熟的去壳整鸡蛋。” [6] 114 其具体做法在水微开不太翻滚时,把鸡蛋磕进锅里小火慢慢煮,煮至蛋清蛋黄凝固成一整个,即可食用。这种做法也叫“水浦蛋”。《汉语方言大词典》:“水浦蛋,〈名〉去壳后整个儿放在开水里煮的鸡蛋。” [7] 1001 “水浦蛋”实为“水潽蛋”。《汉语大词典》:“潽,液体沸腾溢出。” [8] 8129 即是此做法。这是北方、南方一种很广泛的做鸡蛋方法。

2.诌

《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九回:“晁夫人道:‘好诌孩子,别要睡倒,起来往后头去。”(711)

黄注:“诌——不通世故、不讲情面、脾气耿直。”

按:词义未确,这里的“诌”应是指“固执”“执拗”,晁梁新婚不入洞房,仍要在晁夫人房里睡觉,晁夫人一直劝说未果才说晁梁好诌。下文:“晁夫人说:‘好诌!你怎么知文解字做秀才来?你见谁娶了媳妇儿还合娘睡的?”《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二回:“俩畜生这样诌,前生和我有冤仇,眼看就死无人救。” [9] 840 “诌”也作“亻刍”。《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老夫人心数多,性情亻刍;使不着我巧言花语,将没做有。” [10] 234

“诌”“亻刍”指性情固执,本字应作“轴”。《说文解字》:“轴,持轮也。” [11] 303 本义为车轴。后因车轴挺直又与车身固定在一起,延展引申有“固执”“执拗”义。《列女传·母仪》:“服重任,行远道,正直而固者,轴也。” [12] 25 今在北京方言中形容某人一根筋还用“死轴”“太轴”等。

3.一拖罗

《醒世姻缘传》第九回:“只见计氏就穿着这做的衣裳,脖子缠着一拖罗红带子。”(131)

黄注:“一拖罗——一束、一缕、一都碌、一滴溜。”

按:释义不确。“束”用于捆在一起的东西,“缕”用于细长的东西,“都碌”用于串在同一主干上的东西,“滴溜”用于手提着的东西。清·王廷绍《霓裳续谱》凤阳鼓凤阳锣条:“凤阳鼓,风阳锣,凤阳人儿唱秧歌……前襟只褡脖罗盖儿,后头就是一拖罗,两只胳膊三只袖,问声爷们这是怎麽说……把些爷们喜欢的笑呵呵。” [13] 《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把“拖罗”释为“又长又不整齐” [14] 470 ,非是。《汉语大词典订补》:“一拖罗:同‘一嘟嚕。一挂,一串。” [15] 11 词义近是。从文意上看,计氏脖子上“一拖罗红带子”就是上文悬梁自缢用的“一条桃红鸾带”。上文:“口里含了一块金子,一块银子,拿了一条桃红鸾带,悄悄的开出门来,走到晁大舍中门底下,在门桄上悬梁自缢。”由此可以看出“拖罗”与“条”一样,在文中都是量词。

“拖罗”在山东菏泽方言中也是个量词。“拖罗”用于数量较多或堆盘在一起、给人以沉重感的东西。如“一拖罗绳子”“一拖罗钥匙”“一拖罗大肠”等。

4.调嘴

《醒世姻缘传》第六回:“狄婆子说:‘你别调嘴!这府里可也没你那前世的娘子!” (597)endprint

猜你喜欢

醒世姻缘传方言词辩证
浅议科学辩证看待军网舆情
初三历史教学之历史人物评价
“壁虎”方言词造词理据的地域文化特征
《搜神记》方言词研究
古楚方言词“桯”源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