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进校园策略探究

2023-11-17钟瑜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融合策略

钟瑜

[摘 要]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将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引入校园,能够丰富学科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教师要找到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进入校园的融合点,在体育教学、课间活动、运动比赛、训练实践等方面融入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为学生的体育训练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民间体育类运动;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0-0057-03

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分为武术类运动项目和其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并指出:“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除了与其他类运动具有共同的育人价值外,在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武术类运动项目有助于弘扬立身正直、见义勇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尚武精神,促进学生理解和践行中华传统体育与养生文化;其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将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引入校园,不仅能丰富体育学科教学资源,还能推动体育教学创新设计,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体育课有高涨的热情。教师要抓住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引入校园,如引入体育教学中、课间活动中、运动比赛中、实践训练中,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了解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在体验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的过程中强身健体,感悟中华传统体育的魅力,涵养家国情怀,建立文化自信。

一、民间传统体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

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有的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适合用于课堂教学,有的则适合用于课间活动。在将民间传统体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时,教师要有收集、整合意识,考虑体育课堂教学时间、教学场地等方面的限制,对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进行有效筛选,将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的内容、形式与体育学科教学对接,提升二者的适配性,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指向培养学生的竞技意识、体能素质和协调能力等品质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滚铁环”这项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滚铁环”是一种民间传统儿童游戏,其道具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铁皮或铁丝构成的圆环,另一是推动铁环前进的长柄,长柄的一端弯成钩子以勾住铁环。“滚铁环”是单人项目,由一人手持长柄,让手上的力量通过长柄的钩子传递到铁环上,促使铁环快速向前滚动。“滚铁环”游戏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将其引入体育教学中,助于提高学生的平衡性和肢体的协调性。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接力赛的形式开展“滚铁环”游戏活动,让学生以5人为一小组,每组有一个铁环,小组成员依次进行50米“滚铁环”接力往返跑,看看哪个小组用时最短。要注意的是,“滚铁环”游戏需要较为平坦的场地,教师要选择适合的场地,以保证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的安全。

又如,在指向培养学生柔韧性、平衡能力、耐力等品质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八段锦这项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八段锦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健身方法,具有柔和缓慢、圆活连贯的特点。练习八段锦无须器械,不受场地限制,但需要学生熟记动作,反复练习,才能充分发挥八段锦的锻炼效果。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相应的视频资料,初步了解八段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进行逐节教学。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组建练习小组,将动作熟练的学生推选为小组长,由小组长带领各组员反复练习各节动作,以巩固记忆,使动作更熟练。

受限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地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的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要考虑其适切性和指向性。要想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和协调能力时,可选取“滚铁环”“跳竹竿”等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要想提升学生的耐力、平衡能力时,可选取八段锦等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教师要对各类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进行收集和整合,根据不同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的特点进行选择,以找准其与体育课堂的契合点,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二、民间传统体育与课间活动相融合

课间活动是学生转换心情、舒缓身心的时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下节课的学习。由于课间活动时长较短,有的学生不想起身活动,这导致课间活动的效果无法顺利实现。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基于课间活动時间短的特点,选择用时较短、组织难度低、趣味性强的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利用课间活动时间进行有效锻炼。

例如,踢毽子是一项简便易行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其道具简单,对场地要求不高,在室内或室外均可,而且游戏方式多样,可以一个人踢,也可以几个人交互着踢。踢毽子游戏的时长没有限制,因此很适合在课间活动开展。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好小组,利用课间活动的时间开展“两分钟踢毽子比拼”游戏活动。游戏规则可以是学生两人互为搭档,一人踢毽子,一人数个数,看看两分钟内能踢多少个毽子;也可以是两人互为搭档,交互踢毽子,毽子落地则失败,看看哪个小组在两分钟内踢的毽子个数最多。踢毽子游戏能够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专注度,让学生获得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课间。

又如,“跳房子”游戏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跳房子”游戏不需要特殊的游戏道具,用一支粉笔就可以在空地上画出“房子”;游戏规则和游戏形式都可以由学生自行商定,如单人跳、双人小组轮换跳、多人小组轮换跳等,没有人数的限制。形式自由的“跳房子”游戏十分适合在课间活动时间展开,有助于提高学生跳跃、奔跑和平衡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和锻炼身体的意识。

再如,“丢沙包”游戏也十分适合在课间活动时间展开。“丢沙包”是一种躲避类型的游戏,游戏的道具十分简单,只需要一个沙包即可。沙包可以用布包住一捧沙子制作而成。“丢沙包”游戏规则为:参与游戏的人分两组,一组丢沙包,一组躲沙包,躲沙包的人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跑动,不可超出界线;丢沙包的人不可踏入这个界线,只能在界线之外活动;被沙包丢中或超出各自界线的人即被淘汰。“丢沙包”游戏十分简单,但运动量不小,躲沙包的人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其注意力、灵活性等均能得到锻炼。

课间活动的时间普遍较短,将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融入课间活动时,教师要关注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在组织上是否便利、对场地及道具的要求如何、所需时间是否过长等要素。如踢毽子、“跳房子”等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符合课间活动的要求,既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又能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各项体育能力,使得课间活动时间得到充分利用。

三、民间传统体育与运动竞赛相融合

学校按时开展全校性的运动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检验学生的运动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技意识。常规的运动会竞赛项目主要有篮球、拔河、跑步等,一些学生对这类常见的运动项目兴趣不高。将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与学校运动竞赛相融合,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比赛的热情,也能够提高运动会的观赏性。在将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融入运动会时,要着重选择竞技性较强的项目,以符合运动会的特点,凸显运动会的价值。

例如,接力跑是田径项目中唯一的集体项目,是学校运动会的“常驻嘉宾”。接力跑一般由4人为一队,每人跑一定的距离,并传递接力棒或接力带,队员相互配合跑完全程。为提高接力跑比赛项目的趣味性,教师可基于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的形式,对接力跑比赛进行创新,将接力跑与“赛龙舟”相结合,推出“龙舟接力赛”。具体来说,在比赛前,教师让学生用标枪做成“龙舟”;比赛时,4人为一组,面朝终点站立,共同抓住“龙舟”进行竞速比赛。接力跑考验的是组内个人的爆发力,而“龙舟接力赛”考验的是团队合作能力。因为要共同抓住用标枪做成的“龙舟”,学生不能再一股脑儿地往前冲,而是要与队员步调一致,要齐心协力才能保持平衡,冲向终点。学生对融入民族元素的比赛项目有很高的参与热情,都能积极投入到这项竞技体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赛龙舟”是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但其对场地有较高的要求,危险系数也相对较高。教师借用“赛龙舟”的比赛形式,将其与接力赛进行对接,创新比赛内容,优化比赛形式,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学校的运动会一般都会有入场式,以展现运动员的风采。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融入运动会入场式表演中,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师的启发下,各个班级积极行动起来,利用民间传统体育形式做展示。有的班级引入大秧歌表演,以彩带为道具,一边前进一边舞动彩带,场面热烈,气氛活跃;有的班级选择将武术融入开幕式表演中,在行进到主席台正前方时摆出武术动作,还身着相关服装,场面十分壮观;有的班级选择了跳绳项目,用多种形式展示跳绳,充满活力……学校组织教师评委为各个班级的表演打分,推选出精彩的运动会入场式表演,并将视频发布到学校的官网上,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些表演。一场运动会,增加了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向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也提高了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主动性。学生在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的表演和竞技中获得了丰富的运动体验,对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民间传统体育与实践训练相融合

体育训练不能只存在于体育课堂中,也不能只存在于学校里,而是要渗入学生的生活中,才能发挥出体育训练强身健体的作用。将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与体育训练相对接,能够提高体育训练的趣味性,降低训练的门槛,便于学生坚持,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

教师要关注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与生活训练的融合。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来源于民众的生产劳动,与生活息息相关,这为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与生活训练相融合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教师要主动将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与学生的日常体育锻炼进行有效整合,为学生带来全新的锻炼体验。例如,耐力跑训练是较为常见的体能训练形式,但许多学生认为这样的训练十分枯燥,难以坚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将“滚铁环”游戏融入耐力跑训练中,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利用适合的场地开展“滚铁环耐力跑”活动。这样,枯燥的耐力跑融合趣味性强的“滚铁环”游戏,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耐力跑训练的热情,让学生在愉快游戏的同时训练耐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

教师还要关注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融入日常训练后的延伸长度,思考什么样的训练形式更易于学生坚持。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教师要做拓宽设计和组织。如跳绳、武术、踢毽子等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都能够成为延伸体育训练的内容。教师要进行科学设计,逐步提高训练要求,让学生能长期坚持锻炼,从而增强体魄,实现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可发动家长与学生共同进行体育锻炼,形成亲子互动,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训练效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学生和家长中开展的体育锻炼应当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让学生和家长都有参与感。踢毽子活动很适合在家庭中开展。这样的运动对场地要求不高,家长能够与学生一起活动,趣味性强,训练效果也会更好。

唯有坚持,才能让体育训练出效果,才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教师要关注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与生活的契合点,借助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来提升学生的运动热情;将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凸显民间传统体育独特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体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师要践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注重传承中华武术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魅力,涵养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的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将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引入校园,加强对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的积累、整合与研究,对接学生的运动需要和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把民间传统体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与课间活动相融合、与运动比赛相融合、与实践训练相融合,丰富学生的运动体验,助力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肖帅.寓教于乐“五坚持”: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游戏设计与实践[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9):200,197.

[2] 张群.玩中学,学中玩: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探究[J].田径,2021(3):77-78.

[3] 杨锦玥.趣味田径,快乐体育:谈小学田径趣味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田径,2022(6):65-67.

[4] 虞重干,张基振.民间体育游戏之于少年儿童和谐发展的实证: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第二小学的个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1678-1680.

[5] 黄武胜,刘静,赵向晴.中小学大课间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模式构建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123-126.

[6] 杨莉,刘映海.“武术进校园”的教师困境:基于山西省小学体育教师武术教学能力的调查[J].武术研究,2018,3(3):83-87.

(责编 韦於坊 杜 华)

猜你喜欢

融合策略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