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版画艺术形象典型性分析
——以版画家李秀作品为例

2023-11-17孔文婧太原师范学院

天工 2023年18期
关键词:艺术形象版画彝族

孔文婧 太原师范学院

李秀,1943 年11 月出生于云南南部的石屏县,彝族人,现任云南画院高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她是一位多产的女性版画家,其作品多次在全国乃至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展出,对中国版画的变革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版画以及李秀作品概述

版画作为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其艺术语言的单纯性、概括性与独特性是油画、国画所不能替代的。自唐代雕版技术被发明,版画就成为复制传播佛经的重要手段,后来雕版技术经过改良与推广,在明代逐步发展壮大,版画也从单纯的实用性中分离出来,成为艺术价值与使用价值并存的一种艺术门类。西方铜版技术发明之后,在17 世纪传入中国,不仅丰富了中国本土版画的语言形式,而且给版画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版画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除了具有所有造型艺术的共性外,特殊的创作手法使得版画不得不依赖于技术的进步,也是这种特殊的依存关系造就了版画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由于版画有不同的版种,从而形成不同的艺术形象,其中木刻版画创作的艺术形象更具概括性,更加典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社会环境对版画的题材内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版画的可复制性与传播性使得版画艺术家担负起了时代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女性撑起半边天”的口号也召唤着更多的女性艺术家投身于版画事业当中,李秀作为这批先锋艺术家中的一位,其特殊的身份与创作选题成功地将大众视野聚焦到版画艺术之中。李秀将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将彝族人民尤其是彝族妇女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版画创作中,单纯的色块相互交叠、拼接,使其画面呈现出少数民族的神秘、绚烂且朴素、真实的生活。李秀将自己对家乡、对同胞的热爱与赞美通过版画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她通过版画创作出自己的内心视象,这是她所观察到的自然事物与心灵的结合,具有突出的艺术典型性与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本文以李秀版画作品为例,进一步讨论版画艺术形象的典型性特征。李秀通过版画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与感染力对当时乃至现在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她打破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木刻版画艺术的固有印象,也打破了木刻套色版画的传统形式,以油印代替水印,利用这些物质媒介表现出了一种清新、自然、含蓄的情趣和意境。李秀的版画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那个时期版画艺术发展的新方向,对现在的艺术创作者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李秀作品的艺术特征

李秀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女画家,她的成功离不开土生土长的生活环境以及家庭对她潜移默化的影响。其父亲是从事文艺事业的工作人员,母亲是普通的农民。父亲在李秀小的时候调入省文联工作,因此李秀从小便可以在父亲工作的地方观看叔叔、伯伯们画画;不知不觉中艺术的火苗便在李秀心中开始燃烧。而云南风景如画的石屏县在李秀的心中更是神圣的净土,是养育她长大的地方,对她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在父亲的启蒙下,1964 年李秀顺利考入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开始接受正规的学院教育。1977 年,作品《毕业归来》的展出宣告了李秀长达几十年的创作生涯的开始,积攒了十几年的思乡之情在这一刻爆发,这幅作品更像是预告函一般,预示着未来的几十年她的创作主题与题材。李秀的作品《毕业归来》就说明了她希望学成之后回到家乡为自己的家乡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她作品的题材几乎都是以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以及中国西部的自然风光为主,表现出对少数民族淳朴生活的热爱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崇拜和敬畏。1977 年至1995 年是李秀作品艺术风格形成与发展最重要的19年。她的作品艺术风格经过了三次转变,从具象的客观表达逐步走向抽象的主观表现,她通过绘画创作表达了自己对民族和祖国的热爱。

彝族崇尚黑色,作为彝族人的李秀便将黑色作为创作的主要色调,这与版画语言不谋而合,在她的画中无论山林、田地还是妇女、小伙、民居建筑都以黑色为基调,再以黄、白、红、蓝等颜色加以辅助,形成色彩对比强烈但又不失单纯、朴拙的气息,这样的色彩运用手法形成了李秀作品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而李秀在创作题材方面也从未停止过探索,她早期的创作以描绘人物为主,而经过改革浪潮之后,她由人物画创作转向风景画创作,以空灵取代烦琐,题材的转变更体现出她对艺术和生命的思考。之后李秀继续西行,前往西藏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并创作出“净水”系列的优秀作品。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批成长起来的女性版画家,李秀在创作上具有很浓的诗意,这与那个时代的特征和她的父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她早期的《毕业归来》《啊!马帮》到中期的《呼唤》《悬月》《山镜》再到晚期的“净土”系列等都有诗意的影子,而且随着创作的深入,这种诗意越发明显。

三、李秀不同时期作品中艺术形象的转变

1977 年,李秀因创作《毕业归来》的木刻套色一炮成名,这对李秀的创作是一种肯定,更坚定了李秀回到家乡进行艺术创作的决心。同时,刚刚结束的革命余温还没有完全散尽,时代的烙印深深刻在这一时期艺术家的心中,李秀也不例外,但这并不能磨灭她的创作热情和对祖国与人民的感情,建设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这一时期每一位艺术家的使命与责任。在作品《毕业归来》中,李秀采用木刻套色的形式描绘了一位彝族大学生学成归来、返回故土的那种兴奋与激动的心情。李秀成功塑造的彝族少女形象是她长达二十几年深入少数民族研究、探索的开端。

1980 年,李秀由于工作原因被调到省文化局从事专业创作,在这期间她三次深入彝族聚居地大小凉山和滇西景颇族山区,获得了无限的创作素材。彝族人的生活给了她很大的创作灵感,她想用更加直白的艺术语言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于是她开始用刻刀记录彝族人的生活和喜悦,将少数民族的生活展现在世人眼前。此时李秀的作品以彝族女性为主,多选取日常生活中辛勤劳作的彝族妇女形象进行描绘,色彩艳丽,大胆使用补色,人物形象鲜明,构图饱满充实,不仅展现了彝族妇女婀娜的身姿、柔美的形态,还表现了彝族女性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赞扬了中国妇女朴素、勤劳的品质,以及肯定了妇女对社会生活生产的贡献与价值,而艳丽的色彩也蕴含着她对女性勇于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期望。在作品《五月》中,李秀用红、橙、黑、白四种颜色展现出集市中紧紧依偎在一起的彝族三口之家,他们带着自己的驴上街采买,几把橙色的雨伞凸显出一家三口的人物形象。从作品《十一月》和《正月》中可以看出青年时期李秀内心的甜美,也可以从画面中两位彝族姑娘的脸上看出一丝羞涩,整个画面色调一致,没有过多黑、红的碰撞,反而展现出一种单纯的美好。从这一时期可以看出李秀作品的艺术风格逐渐转变,已经不再有完整的写实人物,相继出现了剪影般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再是主角,大小凉山的自然风光占据画面的大部分。此时简单的用色也呈现出李秀在激情褪去后内心归于平静的状态,反映出她对艺术、生活的思考。

20 世纪80 年代初,西方艺术再一次冲击着中国本土艺术,中国兴起了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运动,各种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随之产生,很多艺术家在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中迷失方向;而李秀经过前期不懈的探索与思考最终将自己的目光投向横断山脉,在大小凉山、茶马古道、泸沽湖畔、傣家竹楼、景颇山寨等都留下了坚定的脚印。功夫不负有心人,深入的研究与观察使她对那里的民俗风情与生活生产有了深刻的感悟,也给她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素材与创作灵感,使她创作出更多富有内涵与诗意的版画作品。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李秀的版画作品再一次在题材与形式上实现了突破,最著名的“横断山”系列体现了她对生活与创作更深入的思考,“横断山”系列中的《山镜》《悬月》《山冕》《呼唤》,在简约的艺术形象中蕴藏着她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其中《呼唤》与《悬月》以山湖与家畜为画面的主要内容,《呼唤》中两座山峰隐匿于夜色之中,而一朵浮云和一匹孤独的马跳脱出画面,与朦胧的山峰和大地形成鲜明对比,更显示出山峰的巍峨壮阔和在自然面前生命的脆弱;而《悬月》则相反,牛的形象占据了不小的份量,牛群在层层叠叠的山脉中行走,月光洒在牛群的背上,成为漆黑夜色中的一抹亮色,画面以黑、绿、蓝为主要色调,给人一种苍茫的感觉(见图1)。“横断山”系列无论是山川、生灵都是以剪影的形象出现,这样画面不但不显得空洞,反而能使观者产生无限的想象,色彩运用带给观者的视觉冲击更让这份想象插上了翅膀。李秀通过木刻版画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更简约、更纯粹的艺术形象,但这种简化并不是单纯艺术形象符号化的外现,而是她在经过深入观察、学习和深思熟虑后将自己的生活态度融入艺术形象中的产物。“她把真实的生活上升为艺术境界,揭开横断山脉的神秘面纱,露出它绚丽多彩的一面。”

图1 “横断山”系列《悬月》

20 世纪80 年代末,李秀的画风再一次转变,她并不满足于“横断山”系列,她希望走得更远,看到更多不一样的风景,于是一路向西,脚步直至滇、藏高原,从此开始了对雪域高原的学习和探索。这片白色纯洁的土地上充满了传奇与冒险,这与她对艺术、生活的态度不谋而合,无尽的雪地与高山满足了她在艺术创作上的追求,同时也填满了她的内心世界,使她与这片土地产生了共鸣。这里的文化与信仰使她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李秀在1990 年创作的雪域组画描绘了她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之情与深深的热爱,雪域组画中的《轮回》以雪山作为画面的中心,下方配有与当地信仰紧密相连的舍利塔,而洁白的雪山散发着耀眼的红光,将雪山拟人化,衬托出雪山在当地人们心中的神圣;而《真言》则将雪山和彩旗经幡交叉组合,画面右下角白色的几何图案排列组合像是祈福的塔庙,与雪山所绽放的光芒形成呼应,体现了藏民对生活充满希望(见图2);《紫气》中则以丁达尔效应增强画面神圣的意境,光线透过迷雾密集地照在由简单几何图形组成的布达拉宫之上,雪山层层叠叠地藏于暮色之中,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可以看出,李秀创作的艺术形象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与直击人们灵魂的穿透力。

图2 雪域组画《真言》

李秀在空寂的雪域中感受雄浑的雪山、湍急的河流以及辉煌的历史和无所不在的宗教气氛,让她沉醉于一种从未体验过的神秘氛围里。李秀也从最初对人物生活的描绘彻底转为对这片神圣的净山、净水、净土的研究。此后李秀又创作了“净水”系列,画面描绘的是绵延不绝的山川湖泊,意境清幽,日月相照,气势恢宏,具有浓郁的水墨味,将观者引入“游于无穷”的境界。近年来,李秀投身于国画创作中,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四、结束语

李秀经过二十多年的绘画历程,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李秀早期的绘画可以看出她对表达堆积已久的情绪的渴望,画面中掺杂了很多叙事性的内容;而李秀中期的创作更多是一种对生活与自然的思考,更像是探索性的创作,也是她最终风格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时期;李秀后期的创作多是表达历经磨难后的心境,是她对自然的崇敬,对民族的热爱,对祖国山川的赞美,画面呈现出一种壮美豁达的感受。而她创造出的艺术形象也经历了由繁到简的过程,不同时期的李秀创造出了不一样的惊喜,她也从油印套色逐步转向水印,而水印木刻也更容易表现出空灵的意境,最终她在晚年的时候开始投身于国画的创作研究。但这些年的西部之行深深地刻入了李秀的骨髓中,从始至终不变的是李秀对版画创作的热爱和对祖国山川的热爱。李秀利用版画创作出的艺术形象随着她的经历与心境的改变而逐渐概括化,这无疑是版画艺术形象典型性的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的画家不断涌现,虽然有着截然不同的经历与感悟,但李秀对新时代艺术家的艺术学习之路依旧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艺术形象版画彝族
版画作品选登
彝族海菜腔
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