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适应:留学生面临的艰难困境

2023-11-16杨敏

留学 2023年21期
关键词:跨文化留学生教授

文_ 杨敏

2023 年5 月,新东方发布《2023 年中国留学生白皮书》,其中显示,过去五年,困扰本科及以下在读留学生的三大主要问题是:文化差异、语言能力、社交问题。从某种层面看,这三项都与跨文化适应相关。

2008 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阎琨曾经做过一批留美学生访谈,研究他们在跨文化环境中的适应情况,以及遭遇的压力和挑战。在访谈中她发现,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存在一种边缘化心态,伴随着紧张、慌乱、迷惑和不确定。且都陷入了一种文化心理的困境:理智上知道需要适应美国文化而做出改变,但行动上却不能或者不愿意改变。

相比阎琨教授调研的2008 年,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且在留学方面呈现越来越明显的低龄化、大众化趋势。在此情形下,留学生们面临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亟须更多的关注。

顽固的中式英语思维

出国留学,语言障碍几乎是每个中国留学生都会遇到的“老大难”问题。很多人即便雅思考到9 分,能够自如地看英美电影、追英美剧,在面对来自世界各地千奇百怪的口音时,也会觉得自己“丧失了听力”。自耶鲁大学毕业的李柘远谈及初到美国的感受时说:“我的耳道只能接收到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两种声波,对其他口音一概无法‘读取’。”

除此之外,日常语言的习得和运用也并不容易。在国内,无论托福还是雅思,教授的都是书面语言,与日常用语相去甚远。一位留美学生就曾经历过这样的尴尬时刻。“去麦当劳点餐,服务员问:Do you want to catch up with your fries?‘作为万物之灵长之一,我为什么要赶上愚蠢的薯条呢?’我正在纳闷这算哪门子美式幽默,服务员摇了摇头,递给我几包小小的番茄酱。一看包装,我才恍然大悟,ketchup 是指番茄酱。而在我的中式英语思维里,番茄酱一直叫tomato sauce。”

语言只有用于日常交流才会有生命力。但很多中国留学生置身于文化迥异的他国,更愿意在中文小世界里“抱团”,或者活跃在社交网络上、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他们自愿隔离于外面的世界,不愿打破自己的舒适区,去主动与其他非中文国家的同学交往。如此一来,语言的进步有限,更没有融入其他群体和拓展校园生活的动力。婷婷有一位朋友,曾在悉尼大学学习工商管理。“澳洲地广人稀,我的朋友一直居住在校区附近以方便上课,这无形之中缩小了她的社交圈,语言的进步也有限。正因为这样,她在毕业找工作时遇到了很多挫折。”对此,滨州高新高级中学国际部执行校长张弘思认为:“语言学习,就是一个不断丢脸、犯错、改正的过程。这里面最难的事情,不是改正,而是去犯错。”

课堂上最安静的一群人

虽然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国内是典型的“学霸”,但在国外课堂上,却通常是最安静的一群人。

国外课堂往往鼓励学生质疑和挑战权威观点,对此,从小在儒家文化“尊师重道”理念浸淫下长大的中国学生通常会表现得底气不足,甚至感到自己在“以下犯上”,他们在学术上更愿意跟随、被引领,而缺少自己的观点。相比之下,西方教育更重视学习的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个人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激发,因此,欧美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能积极参与讨论、输出自己的观点。

曾在爱丁堡大学留学的Asuka 对这种中西文化的差异感受深刻。“来自东方的学生很不习惯质疑和挑战权威的思维方式,但西方学生总是无所顾忌。课堂上,教授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许就会遭到学生们的质疑,提问像潮水般涌向教授,令他穷于招架,像在上演一场即兴辩论赛。”除此之外,Asuka 还提到,小组讨论时,中国学生也基本不发言,更不要提贡献自己的才智。因此,他们有时会遭到组员的排斥。更令对于分数和成绩格外重视的中国学生难受的是,因为懦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授们无法更深入地了解他们,这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最后成绩。

在阎琨教授的访谈里,很多学生认为“好成绩能带来自我价值感”“教育是在美国获取社会承认和经济保障的唯一途径”,这种不乏功利性的思想,也是造成中国留学生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中国留学生左微在美国攻读英语博士时曾向美国导师提问:“学生的哪些问题会冒犯你?”导师深谙中国文化,直言不讳地告诉她:“如果学生来问我分数和考试的问题,我会觉得比较冒犯,因为教育的目的是学习,而不是分数。我喜欢学生对我提出的观点进行挑战,说出不同的意见,跟我辩论。我觉得这样做并不是不尊敬老师,而是创造了彼此学习的机会。”

课堂上缺乏积极的思辨和探讨,少有原创性的见解,也表现在中国留学生的学术论文上。位于匹兹堡的留学机构WholeRen Education 发布的《2023 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里,有一组惊人的数据—在被美国大学开除的中国留学生中,47.9%的学生存在“学术不诚信”问题,包括抄袭和借助人工智能生成论文。

一直为美国高校做课程设计的方柏林已在美国生活20 年,接触过很多中国留学生。他认为,中美在教育方式上最大的不同,是美国高校更强调布鲁姆知识分类论顶端的分析、评估、创造的能力,而中国教育重视的是基础,所以中国留学生如果想尽快融入欧美学习环境,在这方面需要作很大的调整和努力。

自我驱动还是DDL 驱动?

在前文提及的阎琨教授的访谈里,很多留学生认为,在美国学习,对他们最大的挑战是自律和自治的培养。

大部分中国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受到学校和家庭严格的管束,教师和家长会为他们规划极其明确的目标。上好小学,考进好中学,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考上好大学,这也是中国式教育的典型路径。以至于出国留学之后,突然获得的自由让他们无所适从,更谈不上严格的自我管理。

前文提及的不少留学生被打上“学术不诚信”的标签,据方柏林观察,一方面是因为留学生没有充分重视西方学术论文纷繁复杂的文献格式规定,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是时间管理不到位。“美国大学学习非常紧张,但老师对留学生一般没有另作要求。比如在阅读上,通常的概览性材料,不少大学对留学生的期望值是每小时读六七十页。如果时间管理不当,书看不完,作业也做不完,有的学生就铤而走险,去‘抄近路’。”方柏林介绍。

目前正在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大学留学的小砂对此深有同感。“国外的教育非常强调‘Self-Study’,就是自驱力学习,他们更习惯有明确的deadline(最后期限)和任务布置。比如我们是一年制,11 月份就要和导师确定自己的选题。我发现欧美学生大部分都会自主进行自己研究方向的泛读,甚至在没有deadline 的情况下,有个同学已经写完了开题报告找导师沟通。但是中国留学生基本是DDL 驱动型,快到DDL 了,一鼓作气往前冲。”

据方柏林观察,中西学生自我管理方面的差异,或许与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关系。“一些国内进了职场才学的知识,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在美国是从幼儿园、小学就学的,这使得美国学生一开始就能做到‘要事优先’‘以终为始’‘双赢思维’等。还有很多常见的心理学新知,如成长型思维、韧性等,在美国传播得很快。”

20 世纪90 年代出国、在美国高校工作多年的薛涌教授经常受托给一些迷茫的中国留学生做咨询,问到他们的兴趣时,很多人不知所以,更谈不上规划自己的留学目标和留学生活。然而,如果没有浓厚的个人兴趣、明确的留学目标做导向,是很难做到自律和自治的。

除了语言障碍、教育理念和行为模式方面的跨文化差异,日常生活里的差异更是随处可见,比如垃圾分类、话题边界、交友规则等。置身于迥异的文化背景之中,如何快速适应并融入他国文化,转变思维方式,是中国留学生的一大考。方柏林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失去好奇心。留学生要多了解他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而不是怀着“这个我们早就有了”的心态,进而把自己封闭起来。

猜你喜欢

跨文化留学生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