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挑战杯”竞赛在科研育人中的作用及其发展路径探究

2023-11-15刘畅王珏张同舟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10期
关键词:挑战杯竞赛创新能力

刘畅 王珏 张同舟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科研育人工作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养成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挑战杯”竞赛作为国内大学生最关注的全国性创新竞赛之一,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以“挑战杯”竞赛为载体,剖析其在科研育人中发挥的主要作用,该竞赛为科研育人提供新的抓手、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效果。探究该竞赛在提升科研育人成效方面的有效路径,研究发现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重塑竞赛价值导向、营造科研育人氛围、实施竞赛精准指导、完善科研育人机制。

关键词:“挑战杯”竞争;科研育人;创新能力;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8-0099-04

一、科研育人的时代内涵

2015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首次写入了“科研育人”。2017年,教育部又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纲要构建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等“十大育人”体系,并指出要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1]。科研育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职能的结合体,同时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在育人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是手段,育人是目的,科研育人的时代内涵指的是学生通过参加创新课程教学、学科竞赛、创新实践活动、多层次科研项目等,引导学生强化理想追求,恪守学术品格,提升进取意识,锤炼科研作风。

二、科研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国家层面,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九大报告中也再次强调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目标。与传统育人方式相比,科研育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养成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更为有效的育人方式。

从社会层面,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以单向灌输为主的传统思政教育会让学生思维固化、创新意识淡薄,科研育人则增添了自主性、探究性、科学性,不仅能提高育人的实效性,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创新、逐步磨炼创新意志。

从高校层面,国家已经多次强调要将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高校内部的科研活动已经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因此践行科研育人工作,可以助力培育具备创新热情、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为青年。

三、挑战杯竞赛的简介

“挑战杯”竞赛自1989年举办首届竞赛以来,始终秉承着“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型人才成长、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显示出积极的影响,因此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3]。“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4]。

“挑战杯”竞赛有两个并列项目,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一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提高科研素养的“大挑”,“大挑”注重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学术科技发明创作带来的意义。调查研究表明,参加“大挑”竞赛的学生,其创新性得到了较好的训练,这是因为学生在比赛的过程当中,从前期准备到选题,再到后期的科研工作,需要搜集相关科学知识和信息,需要整理相关科研素材,需要动手实验总结经验,需要项目成员团结合作,不仅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5]。二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小挑”,“小挑”由于注重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商业性更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更为重要。“小挑”起源于美国,1999年开始,清华大学承办了首届“小挑”,开启了该赛事在我国的序幕,目的是推动大学生创新成果的转化。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实践才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大学生在参加“小挑”竞赛的过程中,能够融会贯通,利用各种途径和渠道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实践性的模式带动学生走出课堂,了解所学专业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进程,将“产学研”融合在一起,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

由于“挑战杯”竞赛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开展过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紧密衔接,因此“挑战杯”竞赛已经成为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和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挑战杯”竞赛也已经成为大学生创新型人才交流与切磋的实践平台。

四、“挑战杯”竞赛在科研育人中的作用

(一)丰富科研平台建设,为科研育人提供新抓手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常以科研平台为载体,其中科研平台的整体状态和工作模式是决定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6]。高校通常会开设多个科研平台为科研育人提供抓手,例如邀请行业专家做专题报告、给予校内科研奖励、支持学校科研学术类社团等。面对“挑战杯”竞赛,各大高校广泛动员,提前谋划,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氛围,组织各项目团队成员积极参与“挑战杯”青年学习汇、“挑战杯”实践云接力、“挑战杯”名师大讲堂等活动。此外,各高校还会邀请省级、国家级挑战杯专家做专题讲座,组织项目团队开展集中培训,从项目的选题、培育以及项目的路演答辩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精准指导。学校科研类社团组织还会开展“挑战杯”专项宣讲会,邀请获奖团队负责人和成员发挥榜样力量,分享备赛及参赛经验。由此可见,“挑战杯”竞赛丰富了科研平台建设,为科研育人提供了新的抓手。

(二)完善科研评价制度,为科研育人注入新活力

随着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评价成为判断学术成果价值的重要方式,科研评价制度已经成为重要一环[7]。科研评价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不仅对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引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以及学校的建设发展至关重要[8]。目前,“挑战杯”竞赛的影响力正日益提升,“挑战杯”竞赛的难度在A类竞赛中也排在前列,各高校为了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纷纷出台了有利于赛事的制度政策,全方位提升指导教师踊跃参与的内在驱动力。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评奖导向,将“挑战杯”竞赛对指导教师的科研绩效认定和科研奖励单列;二是职称评审优先导向,针对有职称评审需求的高层次引进人才和青年教师。通过对科研评价制度的完善,“挑战杯”竞赛为科研育人注入了新的活力,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强化科研指导意识,为科研育人带来新效果

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导教师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科研育人的成效主要在于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能力的指导作用,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等平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9]。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不仅仅是简单地挂名,还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指导教师全身心、全过程地投入,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或是SCI发表论文,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以第一发明人的身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刻苦地修改PPT和演讲稿等参赛材料,与学生一起备赛。“挑战杯”竞赛是科研育人最好的试金石之一,强化了教师的指导意识,为科研育人带来了新的效果。

五、以“挑战杯”竞赛为载体提升科研育人成效的路径

(一)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重塑竞赛价值导向

科研育人是纯粹的,指导教师应当将重心放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学生也应当将重心放在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不应该掺杂任何功利成分。参加“挑战杯”竞赛不应该把竞赛名次放在第一位,科研育人也不应该急功近利,应当把竞赛育人的质量放在首位。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当出台符合正确价值导向的政策,制订的相关规章制度应当符合“挑战杯”的宗旨和初衷,一方面指导教师要把指导学生参赛当成是教书育人的分内之事,引导学生通过参加“挑战杯”竞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目的。另一方面,参赛学生应摒弃功利化倾向,发自内心地做项目搞研究,以专注做科研、做学术为目标参加竞赛,关注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仅仅关注竞赛结果。

(二)形成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营造科研育人氛围

首先学科竞赛管理部门应当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科研育人的重要论述,将科研育人的精髓理解到位,明确科研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抓手,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教师重视学科竞赛在科研育人中发挥的作用。面对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得省级奖项甚至国家级奖项的学生,学院和学校层面应当进行深度采访,总结他们的赛前准备经验以及路演答辩经验等,以推文的形式在学院和学校的公众号及官网上推送,加大对获奖学生的表彰力度和宣传力度,将科研育人理念逐级渗透到各学院、各年级、各班级。对于指导竞赛获奖的教师,可以邀请其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竞赛专题讲座,给其他教师分享指导学生参赛的经验,进一步提升“挑战杯”竞赛作品的创新内涵,包括项目的选题、项目PPT和视频的制作、项目演讲稿的撰写、论文和专利的撰写等。通过树立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科研育人典型案例,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郁的科研育人氛围,从而培养出敢于创新的新时代青年。

(三)保证育人效果的最优化,实施竞赛精准指导

科研育人的成效与教师的指导密切相关,教师一味地将科研成果单向灌输给学生不可取,当然单凭学生自学也不可行。为了实现科研育人的效果最佳化,教师必须对学生参赛予以精准的指导,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指导能力和水平。首先,指导教师需要分析往届“挑战杯”竞赛的优秀作品,剖析获奖作品的优秀之处,并深入了解“挑戰杯”竞赛的竞赛规则,分析评审要点,切实提高指导能力和水平。接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项目初期的调研,到实践过程的实施,再到项目成果的总结以及项目的路演答辩,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仅是推进项目的进展,也是随着项目的进展学会从新的角度看问题,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挖掘自身的创新潜能。其次,指导教师应当传授学生有关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科学实用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动力,使学生在思想上寻求创新、在行动上推动改进。指导教师还应当用自己的科研道德影响自己的学生,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就能对学术有敬畏之心,踏实做好科研工作,坚守科研底线,恪守科研道德。

(四)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完善科研育人机制

为了使科研育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达到最大化,需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根本问题[10]。一方面,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面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可以提供由简到难、由专一到全面不同梯度的学科竞赛平台,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先接触学院和学校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学科竞赛等,使学生以较低门槛感受学科竞赛的魅力,接着引导学生参加“挑战杯”这样的高水平顶尖赛事。通过以上方式建立、健全科研育人引导机制,使科研育人理念入脑、入心。另一方面,学院和学校层面均应当建立健全的科研育人经费保障机制。对于“挑战杯”竞赛,学校应设立专项经费用作对竞赛的宣传和组织、对项目的打磨和评审、对获奖教师和学生的物质奖励,在经费上予以保障,从而充分调动各二级学院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学院层面应当将学校下拨的经费打磨项目、请专业的评委辅导,并对成绩显著的师生实施奖励支持措施,不仅让师生感受到学院的大力支持,也让学院师生感受到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是相符的。针对“挑战杯”竞赛,学校应当统筹教务、人事等部门出台专门的奖惩制度,将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纳入年终的教学或者科研工作量,可以根据获奖级别给予不同程度的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甚至是职称评审上的政策照顾。相反地,如果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过程中敷衍塞责,弄虚作假,应当对指导教师实施不同程度的警告与批评,取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做到赏罚分明,使指导教师能够意识到科研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认真参与到科研育人的工作之中。

六、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科研育人工作至关重要,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也与日俱增。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奥林匹克”盛会的“挑战杯”竞赛,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创新思维和展示创新能力的平台。文章以“挑战杯”竞赛为载体,充分挖掘了其在科研育人方面起到的积极影响和正向效果,丰富了科研平台建设、完善了科研评价制度以及强化了科研指导意识。文章还以“挑战杯”竞赛为载体,提出了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的对策,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重塑价值导向,把科研育人工作作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科研竞赛,引导教师重视科研育人。其次,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科研育人氛围,并对学生实施精准有效的指导,重在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最后则以制度为根本,完善科研育人引导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和奖惩机制。目前我国正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好“挑战杯”竞赛等实践平台,对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拥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思维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关刘君,李仁煜. 高校科研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挑战杯”竞赛为例[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37(04):139-142.

[2] 宫琳丹,范路安,徐晓冬.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 知识文库,2019(08):173.

[3] 李相鹏,李伟. 依托挑战杯等竞赛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对策思考[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12):103-105.

[4] 林幼玉,余彦,王清水. “挑战杯”与大学生创新创业[J]. 轻工科技,2019,35(09):177-178.

[5] 梁小平,李建新,翟晓飞,等. 浅析“挑战杯”竞赛与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2019(07):47-48.

[6] 金亚旭. 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J]. 西部素质教育,2022,8(13):81-83.

[7] 宋艳辉. 关于我国科研评价制度的思考[J]. 评价与管理,2022,20(01):118.

[8] 林岳宾. 我校科研评价制度的改革与探索[J]. 山海经,2016(10):113.

[9] 方君亮. 高校科研育人的有效路径研究——以“挑战杯”竞赛为例[J]. 智库时代,2019(35):142-143.

[10] 李晓庆,汪力. 提升高校科研育人质量的若干审思[J]. 思想理论教育,2022(03):108-111.

(荐稿人:齐勇田,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 SJYB0942)。

作者简介:刘畅(1994—),女,博士,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王珏(1996—),男,硕士,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同舟(1995—),男,硕士,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挑战杯竞赛创新能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大学生创新人才“三级”培育体系探讨
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
暨南大学第八届新浩“挑战杯·创青春”开赛新浩爱心基金会捐资20万为该赛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