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研究

2023-11-15巢小莉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10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摘  要:网络群体极化是现阶段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面临的全新情况与挑战,主要指群体的固有倾向性通过网络渠道得到扩张,促使群体观点逐渐向极端方向偏移。针对网络群体极化表现出的传播属性和社会属性,高校需要考量精英话语权过度集中、网络舆论场泛道德化、社会伦理价值观异化等风险,以有效应对策略架构健康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在精准把控网络舆情传播轨迹的同时,循序渐进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最终通过强化网络舆情体系化管理,架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营造“显性+隐性”网络教育环境,提供高质量育人平台的有效策略,积极应对高等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网络群体极化风险,维护社会和谐、民主、稳定。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8-0081-04

大学生作为最活跃的互联网参与群体,其价值观极其容易被极化的非理性舆情所裹挟,“难以通过坦荡胸怀、有效机制摆脱非理性舆情造成的尴尬”[1]。事实上,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泛滥所引发的多领域社会重大治理风险已经对大学生产生现实影响。正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并作出相应措施予以问题回应与解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改变、教育方法的有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反哺作用,快速、有效地应对网络群体极化风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新时代高校营造健康网络生态环境,规避网络群体极化的现实路径。

一、网络群体极化形塑机理

(一)心理极化基础

社会心理学认为,从众性心理成为普及化的社会性心理形态,个体“受众观”由知觉、态度、判断、辨识与行为等维度所表现出的受众性选择构成。社会比较理论则将其解释为,个体在追求“群体认同”过程中,通过表述自身观点,研究判断周遭语境,在微小调整、转变原始态度后,形成与群体相似度极高,但又稍显极端的经验性立场,进而获得安全感、认同感与归属感,避免承受舆论压力。这种在认知上的微小调适过程,恰好呼应从众性心理。从运行机制上不可避免地造成个体疏离群体,群体“优势性意见”呈现出“遇强渐强、遇弱趋弱”的偏激性倾向。“一旦寻求‘群体认同的个体被群体所孤立,遭遇‘优势性意见排挤,从众性心理需要通过强化意见倾向,逐渐引导群体走向极端化。”[2]

(二)客观极化因素

群体极化主要依靠网络相关特征生发客观极化反应,在个体身份匿名性方面,网络促使群众产生膨胀性心理,通过极端形式表述认知观点和立场、态度,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约束随意性地发表言论,自由评论、转发所支持的优势意见,促使网络群体极化成为狂热的集体传播“Party”。“后真相环境中,片面、主观、人造和未知的“真相”往往带有戏谑性特征,客观事实、理性辩驳明显趋于弱化。”[3]在情感共鸣、宣泄情绪过程中,网络为群体极化提供引爆流量的巨量空间,群体极化在情绪化渲染和压力性释放作用下,通过大量并带有强烈认同感、代入感的“标题”消费广大人民群众。

(三)动力极化因素

多类型移动终端的普及成为驱动社交软件的新兴媒介,在算法推荐模型的刺激、反应过程中,焦点性敏感议题逐渐演化成为社会热点事件,逐渐产生网络群体极化。关注度较高的热点事件成为群体极化的着力点,网络空间内讨论愈发白热化,舆论情绪在利益驱动下逐渐高涨,变相加速舆情极化速度。目前,“在社会转型机遇期遭遇利益、权利受损群体的负性心理,附着于社交媒体上,成为群体极化产生的决定性动力因素。”[4]依靠“带节奏”裹挟群众的直觉与情感判断。

二、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行为表现

(一)精英话语权过度集中

新兴社交自媒体成为降低传播成本的关键载体,话语权力逐渐转移中心,去中心化的“第三方”信息发布无形之中削弱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话语权与公信力,造成局部信息被无限度放大,输出速度过高,呈現出几何级数传播、扩散形态,“人”不可避免地曝光于巨量信息洪流中,“人人手持摄像头”的多元主体信息传播模式悄然形成。我国固有文化、传统及社会环境中,掌握“三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精英群体长期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在话语权上明显超越广大人民群众。“内部小循环”的精英话语权总体上呈现出扩大趋向,能够支配“三位一体”资源的精英话语权过度集中,成为网络群体极化的行为表现之一。

(二)网络舆论场泛道德化

以“泛道德化”为出发点的网络群体,难以精准掌握公正的、合理的道德衡量标准,造成网络舆论场出现道德水准失衡现象,部分网络群体盲目依循个体价值观,片面判断社会总体道德水平,促使道德被赋予理想主义色彩。通过发挥道德感召力拔高道德基准线,暗含功利性目的,已经拉低社会整体道德水准,产生网络群体极化思维逻辑,堆高群体协作信用和生活成本。“单纯凭网络空间中的一个‘Title,以万能道德标准发起网络审判的例子屡见不鲜。”[5]在裹挟权利介入过程中,网络舆论场泛道德化试图利用道德过度干预司法,将道德标准凌驾于法律条文至上的网络群体极化行为时有发生,并不利于建构良好的社会主义司法生态。

(三)社会伦理价值观异化

通过具有离心力和破坏力的社会价值观,造成意识形态产生极化倾向与结果,产生意识形态漂浮表现,个人、群体衍生出带有恶意的攻击性、辱骂性网络群体暴力行为,社会伦理价值观异化为社会暴力的网络延伸创造“温床”。网络群体认知存在意识性偏颇,表现出群体性逃避社会性责任、个体主观意识缺失。这集中反映出社会矛盾划分、维护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过程中,群体两相争执而僵持不下的实然状态。以网络舆情危机为主要代表的“软风险”蔓延,侵扰群众心理底线,造成社会心理失衡,出现个别浮躁气氛,极端思想蔓延,极端心理和行为滋生。

三、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一)网络群体极化推动高校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集体无意识心理能够通过群体暗示,为群体提供形成情感共鸣的基础性条件,在信息参照方面以引导性作用,联动无意识心理与感性因素的正相关关系,促使个体无意识顺从群体立场。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的非理性情绪容易产生刺激影响,产生不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在认知层次上局限性较大,基于上述客观条件,大学生在非理性情绪的干扰下,极易向极端舆情方向靠拢,“一旦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内容与大学生情感、生活相似度较高的争议性议题相关联。”[6]大学生就容易在群体中感同身受,产生明显的群体价值倾向性,在情感叠加过程中,持续激发非理性情感,过度放大躁郁、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情绪。

群体极化环境极易造成大学生面对虚假的思想意识认知局面,不利于高校塑造思政教育育人环境。大学生接收的信息内容局限性较强,内容相似程度高,促使大学生认知偏激性逐渐增强。在思维模式和认知形式上较为固化、窄化,假如大学生在虚拟网络空间获得认同,将产生一种盲目自信的极端心理,并在维护群体极化的基础上,可能产生不信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引导的行为,群体极化的风险骤增。高校应通过运用大数据、AI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大学生潜在偏好性需求,通过建构个性化模块,基于信息筛分机制匹配与大学生偏好高度关联的信息,在精准推送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化解群体极化风险。

(二)网络群体极化倒逼高校重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网络群体极化通过形成统一的社会性舆论论断,潜移默化地干扰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采用整齐划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忽略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需求,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隐性教育形式,并不能真正使大学生将意识内化为规范的社会道德行为。大学生所产生的错误思想意识行为认知,主要是受到网络群体极化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带有怀疑主义的情绪化观点。大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逐渐提升,排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将影响大学生接受模范人物、事迹等正能量的内容,无形中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极化的网络群体现象,极易造成大学生对榜样示范性教育产生抵触性心理,不利于榜样示范性教育发挥出真正的教育实效。

网络群体极化舆论环境的出现,在无形中对大学生施加极端舆论影响,可能会激化大学生的矛盾性观点,群体逐渐失去原本的秩序,新的秩序尚未形成,部分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锻炼的积极性被挫伤,一部分大学生对网络产生深度依赖性,对虚拟网络中的集体认同社区生发出“沉溺感”,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锻炼的排斥情绪逐渐增强,严重干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育人有效性。这就推动了高校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关注学生思想意识需求,重新打造一套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网络群体极化对思政教师的综合素养发起挑战

网络群体极化通常以情绪化的非理性论点煽动虚假信息的高速传播,对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负面干扰,在极化论点影响下大部分大学生产生非理性思维,弱化了高校思政教师的权威性及正面价值引领者身份。精英话语权对群体性“社会心态”、群体行为形成主导作用,以网络环境为基础,出现大量激烈辩论、批判形式的社交评论、讨论,网络群体极化在实质上仍然无法摆脱“群众—精英”群体的二元结构。经由“网络意见领袖”精英群体身份所输出的“优势性意见”,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

网络群体极化对思政教师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高校思政教师能够在最短反应周期内,针对性预判、预测和分析网络舆情,并及时采取回应性对策,防止极端思潮覆盖大学生意识行为。在关系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事件中,思政教师处于被动教学位置,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网络意见领袖”精英群体的“优势性意见”,该类型意见通过大学生的热议与转发得到进一步强化,成为主导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观臆断观点,假如不及时针对大学生不良思想意识倾向予以纠偏,高校思政教师将难以有效达成“大思政”教育目标。这不仅要求思政教师具备分析网络舆情的客观技术能力,还要求思政教师需要洞悉大学生心理变化曲线,通过及时掌握大學生思想意识焦点问题与心理情绪困惑,围绕大学生实际心理诉求,分析网络舆情中潜在的信息,制订对应的有效策略,形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传播优势。

四、高校应对网络群体极化风险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网络舆情体系化管理,架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一方面,高校应当建构大学生网络舆情体系化管理机制,通过了解网络舆论中存在的真实性问题,在科学研判网络舆论过程中,制订推动高校、网络联动的科学决策,在法律条文框架下架设信息采集渠道,及时分析大学生针对社会热点议题的群体性认知倾向。高校思政教师需要有侧重性地关注大学生现实、网络形象的差异化表现,通过整理大学生现实舆情信息,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用户画像”,及时把控大学生真实群体极化风险,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利用主流社交自媒体匡扶正确的“优势性意见”,消解大部分“网络意见领袖”精英群体对网络舆论的偏激诱导,营造清朗的网络舆情环境。高校可以通过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劳动实践教育作为关键的舆论传导链路。在此过程中,高校要紧抓网络群体极化矛盾,形塑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配的思想意识和政治理念,把控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权。高校还应当善于运用网络舆情潜在的意识流传播吸引作用,通过差异化类型的新兴社交媒体,吸引大学生对正能量思政教育内容的关注度。

(二)营造“显性+隐性”网络环境,提供高质量育人平台

“信息流过滤漏斗”通过内嵌优质的Web数据收集、BI用户画像生成与召回算法和候选集生成模型、序排列与推荐技术等,“完成候选内容的快速筛选,标签化处理观看、点赞、评论、分享、私信、分享等海量数据,精准绘制用户画像。”[7]进行LFM隐语义模型的建构,形塑“信息茧房”,窄化信息接收通路。就此,极端倾向逐渐整合,自我确认性偏见、群体意识心理推动群体各自为营,刷新并加剧偏见、意识极化。为防止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造成的风险性作用,高校需要建构积极正向的高等教育网络文化,抵消网络中各种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破除“信息茧房”对大学生的孤立化,避免大学生沉浸于“朋友圈”中无法自拔。

Web2.0日趋创新的进化过程中,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信息主要通过“抖音”“梨视频”“快手”“虎牙”“西瓜”“哔哩哔哩”等新兴社交自媒体平台获取,网络平台也成为以点带面传播生活信息、交流讨论意见的主要场域,使广大人民群众拥有了空前绝后的话语表述自由,持续性强化表述频率、讨论深度,“群体极化倾向性事件与日俱增,思辨性逻辑在独立性、严谨性上显著退化,直觉性思维成为群体下意识所选择的决策系统。”[8]足见网络空间以其虚拟性、互联性、多中心性形塑全新场域特征,倒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更加复杂的教育环境,大学生在多元思想观念的交互作用下,表现出与现实截然相反的虚拟社交行为,思想观念冲突日渐突出。高校需要合理认知“沉默螺旋”理论(Silent Spiral Effect),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营造更加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净化网络环境,防止大学生产生思想意识困惑,陷入不良信息诱导中。鉴于此,高校需要依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制订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对网络舆论予以监管,倡导大学生文明用网。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智、物、移、云”及区块链等先进信息技术组成的网络大环境下,个体与组织的边界逐渐模糊,广大人民群众以此突破时空界限,随时获取信息数据,为思想交互搭建具有開放性、多元性的虚拟平台,在客观条件上为网络群体极化提供客观极化技术基础。文章针对网络群体极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进行研究,侧重关注强化网络舆情体系化管理,架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营造“显性+隐性”网络环境,提供高质量育人平台两个关键维度,防止经由网络发酵的社会不良事件,造成大学生群体出现网络语境中的群体狂热思维。

参考文献:

[1] 刘伟,闫曼卿. 数字交往时代青年舆论极化的意识形态隐忧及其应对策略[J]. 青年学报,2023(01):51-58.

[2] 冯璐. 算法推荐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的“难为”与“可为”[J].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3(02):22-28.

[3] 史诗悦. 从规训到规制:智媒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审思[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2):58-65.

[4] 杜宝君,樊瑞科. 社交媒体环境下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探析[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87-91.

[5] 樊帅领,王习胜. 论全媒体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情怀赋能[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2):26-30.

[6] 李明超. 高校网络舆情的类型、特征及引导措施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02):69-73.

[7] 李婉君. “信息茧房”网络语言对网络群体的语言化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例[J]. 汉字文化,2023(03):28-30.

[8] 虞鑫,王金鹏. 中国青年政治支持的影响因素分析:政治观念、媒介使用、社会资本与代际差异[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02):50-64.

(荐稿人:周建忠,南通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邵秋露)

作者简介:巢小莉(1979 —),女,硕士,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