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都是旧相识

2023-11-15王立

阅读时代 2023年11期
关键词:葬花唐寅虚构

王立

这是一部中国人物的散文集。有历史人物,有小说人物,我当然一个也不认识,但我又分明觉得与他们甚为熟悉,恍如左邻右舍一般。他们当中,有大儒,有文豪,有革命家,有修行者,有暴发户,有大国名医,有名媛才女,有英雄俊杰,有帮闲小人……我与他们邂逅在书中,试图走近他们,认识他们,了解他们,懂得他们。

我觉得,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小说人物,都是真实的人物。小说家创造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是有原型的,西门庆也好,潘金莲也罢,相信都栩栩如生地存在于古往今来的尘世场景中,从未曾缺席。

真实或者虚构的界限,绝非如白昼黑夜那般分明。想起貂蝉,她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人物,居然名列了“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又如妲己,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写道:“(纣王)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就这么简单一笔记录,小说家把她写进了《封神演义》之后,始得家喻户晓。《水浒传》《金瓶梅》中的武松,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对应的人物原型?即使有这个名为“武松”的人,那么在小说中一定是经过了作者的想象与虚构,因此,杭州西湖之畔西泠桥边的宋义士武松墓,带给我们的是既虚幻又真实的感觉。潘金莲也一样,在其家乡河北省清河县的传说中,她乃名门淑媛,父亲官拜知州,丈夫武植以进士出任阳谷县令,是个相貌堂堂的七尺男儿,而非外号“三寸丁谷树皮”的以卖炊饼为生的武大郎。

又如范蠡与西施,距今已两千五百多年了,当然是史有其人,但是他们的传奇故事,在民间传说或小说笔记中,演绎得更是风生水起,生动无比。千百年来,文人也好,百姓也罢,从未放过这个英雄与美人的题材,产生了各种体裁、各种视角的文艺作品(包括口头文学),这是一代又一代创作者巨大而又丰富的想象力的产物。

法国作家蒙田说,强劲的想象产生事实。小说人物与现实人物,孰真孰假?我想,这是文学世界中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的大石牌坊两侧有这样一副对联。真与假,有与无,说不清道不明,就让人自个儿去参悟。

虚构的小说可以颠覆真实的人物,又或许是塑造了更为真实的典型。因此,在我们的集体记忆中,那些小说人物往往与方孝孺、吕留良、朱彝尊、赵一曼、鲁迅等历史人物是一样真实可信,作为历史文化符号,已深植于我们的心灵深处。

因而,我为之深深着迷,沉浸其中。他们中的每一个人物,或忠贞刚烈,或激越轩昂,或才华横溢,或柔美沉静,或锄强扶弱,或贪财恋色,或偷奸耍滑,或命运多舛……呈现出各不相同的人生状态,这就是我们无限丰富而又繁复交错的现实世界,尤其是人性的多层次,多维度,总是予人以各种强烈感受:有爱有恨,有怨有悲,有敬仰有鄙视,有千古浩叹,有歌哭飞扬……直教人百感交集。

而那些远去的乡邦人物,更令我亲切无比。

朝夕相处久了,仿如旧时相识。

任百年,又百年,他们仍在,他们永在。

有的人物我写下了札记,更多的人物我还放在心里。

只是,多年来陆陆续续写下的这些人物札记,或遣情,或沉湎,或抒怀,或纪事,心境与语境皆非有机连贯,故在谋篇布局、文字表达上,惜无马良之神笔,常见稚拙,难得自如,且囿于学养不及,大多只是浅尝辄止而已——尽管我对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满怀真诚地去贴近、去解读,然而,似乎找不到一条途径能真正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更遑论彻底懂得与理解——古人已远去,唯有怅然一叹,或者会心一笑。

想起十二岁那年小学毕业,尔后辍学在家,十六岁参加工作,一直至今,伴随我生活的始终是一册又一册书,因为坚持不懈地阅读,所以我的精神世界日益丰盈。而业余写作,只是书式生活的体现,底色皆是文史,而非才华或灵气的产物,这是我对自己写作的清晰认知。在过去的岁月中,我写下了许多虚构的文字,试图孕育文学之想象力与创造力,但是所获甚微,只待来日再努力。且珍惜眼前时光,多读书,读好书,精读细读,至要至要!

“春梦三更雁影边,香泥一尺马蹄前。难将灰酒灌新爱,只有香囊报可怜。深院料应花似霰,长门愁锁日如年。凭谁对却闲桃李,说与悲欢石上缘。”明代唐寅,居住在苏州桃花庵,庭前有地半亩,种植牡丹,花开时节,他邀请好友文徵明、祝允明在花丛中饮酒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触景生情之际,有时会大喊大叫,伤心恸哭。待到花谢时,唐寅便命小童细心拾起落花,盛在锦囊中,葬于药栏之东畔,而他赋以《落花诗》为之送葬,共有三十首,伤春感时,葬花寄情。两百多年之后的清乾隆年间,问世了一部旷世名著《红楼梦》,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篇章是“黛玉葬花”,那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收拾残红葬花冢。一曲《葬花吟》,如泣如诉,明心见性,尤其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直教人泪湿春衫。

唐寅葬牡丹,黛玉葬桃花,花儿固然不同,但情感是相通的。清代曹雪芹在构思“黛玉葬花”时,有没有受到明代唐寅葬花的影响?

这就是读书的趣味,文字的魅力,只要沉浸其中,无论是唐寅还是林黛玉,都会生动地浮现在眼前,永远不会因为时间的无尽荒涯而湮灭。

春宵读宋词,遇见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其中有词“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行大雁飞过,犹似旧相识,何况人乎!此著汇集三十余则文字,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历史名人,中卷乃我桐邑先贤,下卷则是小说人物,基本上以人物年代排序,书以《却是旧相识》为名,颇觉相宜。

(本文系原創首发)

责编:马京京

猜你喜欢

葬花唐寅虚构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红楼梦》里的三次葬花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别出心裁 自成一格——唐寅《灌木丛筱图》赏析
唐寅书画艺术问题浅说(之四)
虚构的犹太民族?
唐寅绘画专题
红楼戏的滥觞
红楼梦插曲《葬花吟》词曲浅析
背诵《葬花词》的丘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