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身“俞”字穴内涵及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2023-11-13张胤弢赵曼霖赵志恒张楚懿

中医药导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经气腧穴脏腑

张胤弢,赵曼霖,赵志恒,张楚懿,文 越,周 震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250)

《经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21)[1]与《经外奇穴名称与定位》(GB/T 40997-2021)[2]共收入带“俞”字穴25个,为周身穴名类似的穴位中数量最多的,但是历来探究“俞”字穴内涵及其规律者甚少。纵观周身腧穴,背腰部的“俞”字穴分布最多,且多数是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并以脏腑名称命名,因此“俞”穴乃脏腑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3-5]。《针灸学》教材中及其他穴名专著中均未对“俞”字穴单设分类,更将“俞穴”特指为背俞穴,忽略了对其他部位“俞”字穴的归纳。近十年针对“俞”字穴的临床研究,也大多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探究不同干预措施选取背腰部“俞”穴时的治疗效果。细究“俞”字穴的分布及内涵,肢体及胸腹部的其他“俞”字穴有其特定含义及功用,如位于关节活动处的“俞”字穴均有通利关节之用;位于气血流注处的“俞”字穴则更强调其行气血的作用等。因此笔者从“俞”字本义出发,对周身“俞”字穴分类汇总,总结出4种“俞”字穴特殊作用,并结合典籍详述各穴的内涵及功用,扩展“俞”字穴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进一步指导“俞”字穴的临床研究。

由于“俞”字穴大多取穴简单且疗效确切,目前相关临床试验丰富,但对其研究热点及趋势尚缺乏全面的认识。笔者应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总结近10年“俞”字穴相关临床研究,通过关键词聚类及关键词突现分析直观地展现“俞”字穴相关临床试验选穴及研究主题,旨在为当前领域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与思路。

1 “俞”字穴周身分布情况

“俞”字穴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背腰部、胸腹部和肩部。其中包括背腰部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和白环俞,共18穴;属于督脉的腰俞和经外奇穴胃脘下俞,共2穴;位于肩背部属于足太阳小肠经的臑俞、肩外俞、肩中俞,共3穴;位于胸腹部足少阴肾经的俞府、肓俞,共2穴。其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大部分分布于背腰部,共23穴;(2)大多属阳经,且多归属于太阳经;(3)位于胸部的俞府和位于腹部的肓俞属阴经,俱在足少阴肾经。

2 “俞”字内涵及意义

《说文解字》中将“俞”释为“空中木为舟”,其本义是形容将粗大的木头制成独木舟的过程,但从字形来看“俞”字,其含义则应围绕“空中木”这一过程展开,重点为“使物中空”的动作而非“剜木所成之舟”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又有学者将其理解为“盘”和“长针”的组合,字义为使用针刺破患处,将脓血接入盘中。若进一步总结以“俞”为声符的形声字的含义,则可引申出刺入、疏通、补充之义[6]。

《灵枢·九针十二原》谓“所注为俞”,明确了“俞”的输注之义,印证了中空、传输、充实的语义。因此,“俞”字穴的内涵则可从两方面理解:(1)以“中空、充实、积累”为中心,或使中空,或使充实而满溢,为脏腑补泻之要穴;(2)以“传输、通畅”为中心,为疏通局部气血、通利关节、出入经气之要穴。

3 周身“俞”字穴分类及应用规律

3.1 五脏六腑之“俞” 与脏腑有关的“俞”字穴即五脏俞、六腑俞、厥阴俞及胃脘下俞(又称胰俞),共13穴,均位于背部。其中脏腑背俞穴大部分出自《素问·气府论篇》,主治各脏腑及背腰部局部疾患。而厥阴俞、胃脘下俞则首见于《千金要方》,分别主治“胸隔中气”和“消渴咽喉干”。厥阴俞即心包俞,为心包气血输注于背之处,可调整心胸部气机,有止痛定悸、理气降逆的功效;胃脘下俞又称胰俞,较胃俞更善于理气止痛,倾向于治疗食管下段、贲门及胰腺疾病[7],因此亦有学者基于解剖及其功能主治称之为“胃管下俞”[8]。

脏腑背俞穴乃脏腑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脏腑经气出入之孔道。《会元针灸学》强调五脏六腑之“俞”穴与脏腑的联系,认为五脏六腑之“俞”穴为各脏腑所系于背部、足太阳之所穿行的部位。这种与脏腑经气的密切联系,使得背俞穴成为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最重要腧穴[9]。背俞穴的排列顺序大致与相应脏腑位置相应[10],进一步印证了五脏六腑之俞“内应脏腑”的内涵。

脏腑背俞穴是脏腑病变外显于体表的重要部位,是经脉标本理论的应用体现,如《灵枢·背腧》中提到“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灵枢·卫气》言“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可见,脏腑之俞既是脏腑补泻重要腧穴,也在疾病的诊断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孙思邈将背俞穴与各经五腧穴并列而提,强调脏腑“俞”字穴与各脏腑本经的联系,进一步扩大其治疗范围。

综上所述,脏腑“俞”的临床应用包括:(1)相应脏腑疾病;(2)相表里脏腑疾病;(3)相应经络循行所及之五官、五体病。

3.2 通行气血之“俞”“俞”字穴中具有通行气血之功的腧穴有5个,分别是督俞、膈俞、气海俞、关元俞、白环俞。此5穴均位于背腰部气血流注的关键部位,是调整人体气血阴阳的重要腧穴,强调俞字“中空、充实、积累”之义。

膈俞出自《灵枢·背腧》,内通胸膈,可开通关格,与人体血液运行密切相关,擅治血病。《素问·刺禁论篇》有“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之说,指膈俞穴下仍有心气,针刺本穴有调气行血、活血化瘀、止痛、养血止血的作用。

督俞首见于《太平圣惠方》,是“督脉之连系”。本穴位于心俞与膈俞之间,为督脉气血输注之处,同样参与血液的运行[11]。本穴为背部诸俞之统帅,是统阳气、通督脉的要穴[12]。《太平圣惠方》中说“督俞主理寒热”。结合本穴通阳行气的作用,针刺督俞可治外感、内伤之寒热诸证,以及阳气郁而不达之四肢厥冷及呃逆、腹痛肠鸣等运化失常所致胃肠疾病。

气海俞首见于《太平圣惠方》,且在《黄帝明堂经》有最早的记载。气海之名出自《脉经》,为人之诸气所汇,如江河汇而成海,为“元气之海”,与后天呼吸之气息息相关。气海俞则为“人之生气注输所出之处”[13],为气海系于背部之处。《太平圣惠方》记载其有“理腰痛,痔痛”的功效。本穴偏重于补肾纳气、行气止痛,针刺本穴可治疗腰部经络不通的疼痛及经气不通所致的腹胀肠鸣、痛经等腹中痛症。

关元俞首见于《太平圣惠方》,本穴在《黄帝明堂经》中也有最早的记载。关元即下焦元阴元阳关藏出入之所,精血贮藏之处。凡病之关于元气者,均可取本穴治疗[14]。《太平圣惠方》记载其可“理风劳,腰痛,泄痢虚胀,小便难,妇人瘕聚诸疾”。本穴可补气行血散结,虽固涩补虚作用较关元穴弱,但因其处于腰部,又有通行气血之功,尤擅于治疗虚实腰痛甚则牵连下肢者。

白环俞出自《针灸甲乙经》。白环为人身之“玉环”,《玉清金华秘文》解释为位于脐下的人体藏精之处。白环俞则指精华之气注输所出之穴[15],有益气养精、固涩止带的功效,擅治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及带下等精血失常疾病[16-17]。此外,《针灸甲乙经》叙述本穴刺法应先以泻法去其邪,再以补法养其精。

以上5穴均与气血运行相关,其作用以通行、补益为主,穴性或偏于调气或偏于行血,但其恰适“不通”“不荣”之疼痛病机。因此5穴不仅对疼痛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而且临床也可应用其补益作用,对诸虚证均有较好的疗效。

3.3 通利关节之“俞”“俞”字穴含枢机、通利之义者有5穴,分别是中膂俞、腰俞、臑俞、肩外俞及肩中俞。此5穴均在关节活动之处,强调其“传输、通畅”之义。

中膂俞出自《灵枢·刺节真邪》。膂,本作吕,为脊骨之义。中膂则为人身中部之脊骨,也有背脊肉之义。此穴为腰骶之气注于背部之处。因其为腰部枢机,刺之可治腰脊不得俯仰之症。从现代解剖学角度来看,其下为胸腰筋膜和臀大肌相连之处。胸腰筋膜为维持正常姿势、传递核心力量的重要结构,故对此部位的治疗可以调整背部肌肉的动态平衡,进而改善腰部疼痛症状和腰椎的关节紊乱[18]。此外,由其位置相近,可以治疗肠腑、阴部疾患。此外,中膂俞有疏通、清解郁热之功。

腰俞出自《素问·缪刺论篇》,是督脉循行之初始,为全腰之俞、腰肾之精气所过之腧穴[11]。腰俞如户下枢轴左右盘旋,统领腰部气机,畅达督脉经气。《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言其“治腰髋疼,腰脊强不得回转,温疟,痎疟”。凡腰髋部疼痛,活动不利或腰部痿软、强痛均可取之,又因足太阴之络过于此处,病及少腹,诸肠腑病证亦可取之。从现代解剖学角度来看,本穴下正对骶管裂孔,内有第五骶神经和尾神经。因其特殊的解剖结构,腰俞穴广泛用于腰骶部痛症的治疗及手术麻醉[19-20]。

臑俞、肩外腧、肩中俞均出自《针灸甲乙经》,此3穴位于肩部,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功以通利肩部经气为主。臑俞位于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处。从现代解剖学角度来看,其下为三角肌后束,深层为冈下肌、小圆肌,肌肉深部则为关节囊。本穴位置下均为影响肩关节活动的重要结构,因此臑俞可以治疗上肢无力、抬举受限,肩部寒热、疼痛诸症。若关节疼痛较甚者可直刺,针尖指向肱骨头;若以上肢抬举、外展外旋活动受限为主则当以向下斜刺为佳。此外,《针灸甲乙经》中还记载“寒热颈疬适,肩臂不可举,臂臑俞主之”,而且本穴还可治疗各型瘰疬。肩中俞、肩外俞以距督脉远近命名,如肩中俞“在肩胛内廉,去脊二寸陷者中”;肩外俞“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肩”字以言其主治所在,“俞”字以言其通利关节的功效。从现代解剖学角度来看,此二穴下即斜方肌,深部为肩胛提肌及菱形肌,为参与肩背部活动的重要肌肉。和臑俞不同,此二穴专以通络止痛、疏通肩部经气为功,肩背部、颈项部疼痛不适均可取此治疗,又因其近于肺部,亦可治疗咳嗽气喘等肺部疾病。

以上5穴均以“通利”为取效关键,由其穴名即可见其作用部位,临床作用分为3类:(1)穴名所示部位的疼痛类疾病;(2)局部临近脏腑疾病;(3)经络所过之处疾病。

3.4 出入经气之“俞”“俞”字穴中俞府和肓俞为经气出入处,均出自《针灸甲乙经》,为足少阴肾经穴。“府”指体内脏腑,俞府即为肾经经气注入体内之处。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本穴为肾经循行于体表最后一穴,由此入里循喉咙,夹舌本,因此俞府可视为肾经联系体表与脏腑之通道。肾经系肝肺,连喉咙。刺本穴有助肾经之气内输,助肾纳气之功[14]。《针灸甲乙经》中记载俞府主治“咳逆上气,喘不得息,呕吐胸满,不得饮食”。本穴有止咳平喘、平冲降逆的功效,主治肾不纳气所致的咳嗽、气喘等症,也因其部位相近可治疗咽喉、胸部疾病。

肓俞位于脐旁,其下为肓原之所在,肓为“腔中无肉空腋之处”,肓原又有小肠脂膜之说。肾经由此深入肓原,系三焦、肠腑,因此肓俞可调水道、升降气机,疗肠中疾。肓俞对于诸淋证、腹胀、腹痛、泄泻等由肾气不足、肾阳虚所致者均有疗效。从现代解剖来看,腹膜、大网膜、小网膜、肠系膜及其所系部位的疾病可取此穴。此外,其对于膀胱经起始部之目内眦赤痛亦有疗效。

以上2穴强调经气出入,其功效均为调节本经脏气作用于相应部位的功能。针刺以上2穴均可以引肾气入内以缓解症状,且补益作用较强。

4 “俞”字穴临床研究现状

回顾近10年围绕“俞”字穴展开的临床研究,笔者使用CiteSpace软件对近10年相关临床研究进行分析,CiteSpace可以识别本领域研究热点及预测学科发展趋势。笔者纳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网[中国知网检索式:TI='俞'*('临床观察'+'例'+'临床研究'+'效果观察'+'临床疗效'+'对照研究'+'临床效果'+'效果研究'+'疗效'),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网检索式按相应规则进行转换,数据经过去重及剔除无关主题处理]近10年相关研究989篇,使用CiteSpace(6.1.R2)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及关键词突现分析。近10年“俞”字穴临床研究关键词聚类时间线见图1,关键词突现分析见图2,关键词时区图见图3。

图1 近10 年“俞”字穴临床研究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

图2 近10 年“俞”字穴临床研究关键词突现图

图3 近10 年“俞”字穴临床研究关键词时区图

关键词聚类中排名前8的聚类分别为背俞穴(#0)、便秘(#1)、临床疗效(#2)、针刺(#3)、肺俞(#4)、失眠(#5)、肾俞穴(#6)、电针(#7)。此外有13个关键词出现突现,分别为:拔罐(2012—2017年)、痤疮(2012—2013年)、温针疗法(2012—2013年)、针灸疗法(2012年—2014年)、隔姜灸(2013—2014年)、针刺治疗(2014—2016年)、肺俞穴(2015—2018年)、临床疗效(2015—2016年)、拔罐疗法(2015—2016年)、黄褐斑(2017—2018年)、背俞(2018—2019年)、便秘(2019—2022年)、俞原配穴(2019—2022年)。可见“俞”字穴的临床研究仍以“背俞穴”为最主要研究对象,以针刺为最主要的干预方法,以便秘和失眠为最主要的研究疾病;通过关键词突现分析图可知围绕“俞”字穴近3年的研究热点为“便秘”及“俞原配穴”法。

5 讨 论

普遍观点认为“俞”字为“应答、应允”之义,为脏腑气血输注于体表之处,其命名及腧穴特性多与脏腑关系密切。然经过考证,“俞”本义为使中空,又以传输为基本概念,包含使满溢的内涵,因此“俞”字穴应理解为调整阴阳、补虚泄实、疏通气血的要穴,其功效也均围绕“补泻”及“疏利”展开。细究周身“俞”字穴,可发现其各自命名及功效的特性:内应脏腑之“俞”主治本经、表里经、临近脏腑病证及所主五官、五体病,有补虚泻实之功;通行气血之“俞”多可治疗气血虚弱、气滞血瘀等气血运行失常证,其止痛作用较强,同时可益气补血,养精固涩;通利关节之“俞”多治相应部位活动不利、疼痛及强直等症,可通络行气止痛;出入经气之“俞”可益肾气,调整相应部位功能以改善症状。此外,“俞”字穴皆有近治作用,按其分布不同又有不同区域的主治及针刺要领,如胸部及背部穴位可治疗肺系疾病且针刺时应注意进针角度,针刺不宜过深;腰部诸穴均可治疗腰部局部疾病、肠腑病及二阴疾病;腹部腧穴可治疗肠腑、二阴及妇科相关疾病。

近10年针对“俞”字穴临床研究中干预措施涵盖了温针疗法、针灸疗法、拔罐疗法,对于穴位贴敷等中医外治法的研究仍较少;腧穴选取上仍以背腰部为主,对于通利关节的臑俞、肩中俞、肩外俞,通行气血的督俞,以及出入经气的俞府及肓俞相关临床研究仍较少。结合本研究对“俞”字内涵及周身“俞”字穴应用之探讨,笔者认为“俞”字穴依然存在较大研究价值与发展空间。当前临床研究治疗选穴均以脏腑背俞穴为核心,而其他“俞”字穴应用较少。经外奇穴、肾与小肠经诸“俞”字穴同样也有调整脏腑阴阳、通行气血的功效:位于胸部的俞府可以应用在肺系疾病的治疗中;位于腹部的俞府可应用于诸水液代谢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责之于肾者的治疗中;位于背部的胃脘下俞为治疗消渴的特效穴,对各型糖尿病均有疗效,亦可应用在消渴病治疗中。

猜你喜欢

经气腧穴脏腑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人体经脉养生律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现代针灸教材关于肩周炎的“同功穴”分析
谢强“通经接气”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