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的协同创新路径探索

2023-11-12马佳慧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0期
关键词:高校建设协同创新基层党组织

摘  要: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有序开展和组织体系的良好建设能促进高校党建效能的有效发挥,能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建设提供组织支持和政治支撑,引领乡村振兴建设事业的科学发展和全面创新。文章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服务入手,对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协同创新的路径进行了系统地探索和分析,在深度探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化的协同创新发展建议,旨在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效能,加快乡村振兴建设事业的综合发展进程。

关键词:高校建设;基层党组织;乡村振兴;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0-0181-04

完善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能对党组织服务的开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应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的发展效能,使基层党组织的综合服务能力得到系统性的优化。在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发展实践,要准确定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职能,积极探索党组织服务能力的改进和优化,形成良好的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建设的发展效能,在协同创新的基础上促进乡村振兴建设事业稳定发展,使乡村振兴建设工作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优势

(一)组织优势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高校党委在积极推进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应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建设的背景进行紧密地结合,构建完善的乡村共建组织体制和乡村振兴衔接工作体制,使高校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能为振兴建设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建设发展的综合效能。发挥高校党组织“以党建带振兴、以振兴促党建”方面的应有作用,在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的过程中,帮助乡村群众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建设实践中,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关系,生成服务乡村经济建设的新发展模式,使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变为乡村振兴建设的优势,为乡村振兴建设发展提供强大助力[1]。

(二)地缘优势

从高校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的视角进行分析,地方高校一般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联系发展比较紧密,在服务农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建设优势比较明显,能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由于地方高校的地域性特征明显,其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能全面系统地了解本地区农村农业建设发展情况,解析乡村振兴建设的真实诉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乡村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方案,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多元化的人才供给和智力支持。在此过程中,高校党组织能系统调研乡村振兴建设的需求,不断参与到乡村振兴联合人才培养工作、科研成果共享工作中,以更加快捷的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的技术支持。

(三)人才优势

高校党建工作对乡村振兴建设的影响还从人才优势的视角展现出来。高校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实践中,会系统针对乡村振兴的人才发展需求展开分析,准确定位乡村产业升级方面的影响,从而在党建工作和党组织引领工作中,找准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为乡村振兴建设完善的思想库、信息库和人才储备库,有效支持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的设计、农业技术指导工作的开展以及农业生产成果的转化,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中大数据战略、大生态战略的科学发展和系统化地实施,为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2]。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主要思路

(一)创新服务理念,从参与向服务转变

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工作的开展对于乡村振兴建设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党委组织部门应该系统解析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需求,对自身工作职责进行准确的定位,不断探索服务理念的优化创新,确保能将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探讨转变为服务乡村振兴建设,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的高效化发展。高校基层党组织应有意识地对学校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促进政产学研综合合作模式的系统开发,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整合学校多方力量积极投身于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的实践,确保能因地制宜地引领乡村地区做好产业规划,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真正助力乡村振兴建设中生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建设模式和开发模式,为乡村地区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支持,形成积极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加快乡村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3]。

(二)创新服务方式,从单一服务转变为融合服务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从乡村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的视角,找准乡村振兴工作与高校育人工作的衔接点,构建多元融合和全线贯通的系统发展体系和组织模式,使高校基层党组织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具体实践中,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依托本地区高校乡村振兴中心的研究工作重心,对学校资源加以整合,从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的视角,积极推进协同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和开发,共同推动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真正发挥高校人才供给方面的作用,为乡村振兴输送优秀的三农人才,以学校建设为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保障支持乡村振兴新模式的建设和开发,在融合服务的基础上使乡村振兴建设实现科学化发展的目标[4]。

(三)创新服务机制,从双向服务转变为协同服务

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的过程中,应秉承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基本理念,积极探索构建完善的“党建+乡村振兴”长效化服务机制和工作组织模式,在服务机制的建设中从学校地方、学校企业的双向服务模式转变为多元联动的综合性协同服务模式,在服务工作中系统化发挥高校、地方政府、区域企业、农户四维主体的多元联动作用和协同工作模式,构建多元主体之间相互合作的利益联结组织机制,确保学校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建设发展实践,以农村产业体系建设为纽带,利用自身人才优势、组织优势、客运优势等与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之间实现有机对接的关系,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协同的利益共同体,使高校基层党组织能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科学地引领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形成良好的乡村振兴建设组织机制[5]。

三、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协同创新的主要路径

协同创新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形成有机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促进多元主体之间技术的合作和工作的深入融合,形成资源整合系统和协同工作组织模式,确保能构建“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工作体系,全面支持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协同发展和系统优化,形成共融共荣的综合发展体系[6]。

(一)准确定位目标协同,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引领力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要强化自身参与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准确聚焦乡村振兴建设中知识需求、信息需求和人才需求、科学技术需求等,重新确定办学定位,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使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取得更好的发展效能,真正彰显服务工作的综合效果。一方面,从宏观视角进行分析,高校基层党组织应有意识地将基层党建目标与结对帮扶乡村建设单位的工作目标进行系统协同,形成良好的目标引导效果,促进协同工作的高效开展。另一方面,从中观层面上,要积极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与不同党政群团工作的有机融合和目标协同,整合党政群团工作的力量支持乡村振兴建设的发展。此外,从微观视角进行分析,应该积极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与乡村基层党组织之间内部工作目标的有机协同,使高校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建工作中能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思想,促进工作重心的下移,在工作实践中整合乡村政府、社会各方主体的力量,促进乡村协同治理体系的创新,保障在协同目标指引下,全面提升乡村经济社会的综合建设发展成效,使多维协同工作的价值和效能得到充分彰显[7]。

(二)积极推进组织协同,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组织力

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的过程中,组织力的强化是工作重点,也是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支持的政治保障,有利于借助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乡村地区的组织振兴。具体来说,高校基层党组织本身是横纵结合的综合型组织系统,与高校内部业务工作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鲜明的组织力和战斗力。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活动中,为了能更好地强化组织力建设,需要坚持顶層设计的思想,积极推进协同工作的开展,使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整体工作效能得到全面、系统的提升。首先,在组织设置上,应该结合我国各地区乡村振兴的具体发展阶段和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设置学校层面的综合性服务协同组织机制,确保高校基层党组织能与农村基层党组织成立临时的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党支部和项目协调机制,构建大学生乡村振兴产业建设方面的实践基地,有效支持“党建+创新创业”红色产学研基地的系统建设和开发,确保党组织的组织协调功得到逐步优化[8]。其次,在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建设实践中,应积极探索,有效发挥党建引领方面的工作价值和效能,完善高校青年干部人才服务乡村工作制度,确保能通过选派驻村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伍的方式,引导高校领导、专家学者参与乡村振兴实践,形成学校、乡村人才的双向流动和多元流动。最后,在支持乡村振兴党员发展的维度上,应从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的视角,构建联合性的党员发展和培养工作机制,充分利用高校、党校等为基层党员干部提供良好的培训平台,真正借助联合培养机制建设,改善乡村地区的党员干部结构,促进乡村组织振兴工作的开展,加快党建协同创新的发展进程。

通过上述党组织的组织系统更新,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组织力进行优化创新,就能夯实党建服务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力量,以党建带动乡村振兴建设的发展,使乡村振兴建设工作中能形成良好的发展模式。

(三)加快建设要素协同,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执行力

按照乡村振兴协同理论的指引,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的过程中,整合要素力量构建协同推进的组织模式,能更好地强化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的执行力,形成良好的建设发展成效,使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效能和服务效能得到系统展现[9]。

首先,积极推进党建帮扶,发挥党建引领功能、展现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有效推动乡村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建设的深度融合,保障高校党组织的服务优势和组织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在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党委应该重视自身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的发挥,结合具体工作实现对乡村党建工作的帮扶,使乡村党建能更好地引领乡村振兴。在工作实践中,高校基层党组织应积极参与选派驻村干部工作实践,通过基层党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用心用情做好驻点帮扶工作,推动乡村地区产业体系的建设,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优势。再次,积极推进教育培训帮扶,以基层党建工作为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人才供给。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党委应该坚持贯彻落实“党建扶志助推攻坚,科技扶智助力振兴”的工作思想和工作理念,主动适应本地区乡村全面推进振兴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将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融入伟大实践工作中,整合学校的多种教育资源、科研资源和培训资源,全方位参与乡村教育帮扶和科研培训工作实践,支持教师投身于乡村振兴一线,在乡村振兴领域使基层党组织的责任担当得到进一步强化[10]。高校党委还可以在组织建设中引领高校开展多种类型的农村人才专业技术培训活动,支持进行农民的建设,确保能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业生产领域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方面的示范指导,让更多懂技术、擅经营的新型农民投入乡村振兴建设中,激发乡村振兴的内在活力,使振兴工作的组织效能得到系统性优化。最后,积极推进产业帮扶工作,促进乡村振兴产业的融合和升级。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抓牢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动脉,结合本地区的乡村资源禀赋,加强与地方农科院、政府农业生产技术推广部门的有机合作,因地制宜地制订产业扶持方案,开发特色乡村产业体系,动援社会力量夯实特色产业建设的基础,加快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产业体系的系统融合,积极开发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的产业体系,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有效帮助农民群众增产增收,以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重点产业的开发和培育,从而形成良好的产业建设体系和帮扶体系,有效支持乡村振兴建设,确保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效能得到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良好的乡村经济社会建设组织成效。如此有助于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产业帮扶体系的建设效能,有效支持乡村振兴建设中产业的融合和升级,在产业振兴中创造更大的效益[11]。

四、结语

综上,新时期在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综合服务能力,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事业的稳定发展,才能全面彰显乡村振兴建设的发展效能,能使乡村建设工作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新时期高效基层党组织应该准确定位乡村振兴建设的服务需求,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服务工作的协同创新,形成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建设协同并进的综合体系,全面提高党建工作效果,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

参考文献:

[1] 范超,侯岱铭,苗丰盛. 激活高校党建“人才引擎”,助力乡村振兴[J]. 新农业,2023,12(01):98-99.

[2] 王军. 区域高校党建联盟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研究[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24(04):111-115.

[3] 甘蓉军,赵劲松,杨莎,等. 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黨建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为例[J]. 领导科学论坛,2022,39(09):149-152.

[4] 陈碧妹. 高校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分析及路径选择——以安顺学院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2022,43(04):96-100.

[5] 陈文海. 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的协同创新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6(12):29-31.

[6] 臧寿鸿,赵旭. 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探索高校“党建+”帮扶新模式[J]. 农村.农业.农民,2022(10):42-44.

[7] 王冕,熊勇. 抓党建促脱贫助力乡村振兴高校路径探析——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为例[J]. 财富时代,2022,25(02):152-153.

[8] 牛百文,张淼. 新时代高校党建协同乡村振兴的逻辑理据与实践策略[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35(33):7-9.

[9] 肖静,边晓杰. 地方高校赋能乡村振兴的角色审视与路径探索[J]. 智慧农业导刊,2021,1(13):1-4.

[10] 李虹.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党建与思想工作协同路径研究[J]. 才智,2021,26(13):15-17.

[11] 范玲俐. 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索[J]. 青年与社会,2018(30):32.

(荐稿人:和红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作者简介:马佳慧(1989—),女,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基层党建。

猜你喜欢

高校建设协同创新基层党组织
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建立有效的学生谈话机制的思索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