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体验性学习效果提升策略

2023-11-11杨大容高华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验性学习效果道德与法治

杨大容,高华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我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学校思政课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法。”[1]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为《意见》),强调思政课在设计课程内容时需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体现不同学段思政教学特点[2]。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2]。《意见》为当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推进体验性学习提供了基本遵循。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凝练五大核心素养,在课程实施(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 “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3];2022年11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中再次强调“要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案例式、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4],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体验性学习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依据。

1 体验性学习的概念内涵及教学优势

1.1 体验性学习的概念内涵

体验性学习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目前专家学者们对体验性学习的认识可谓观点纷呈。体验性学习的思想雏形源于杜威的“经验学习”,即通过“做”实现个人行为转变的目的。以教育学理论为基础,美国教育学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 )结合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等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体验性学习的本质特征,将“体验学习”阐释为一个循环体验的过程,通过对具体事物的体验,与之形成抽象的概念,再通过行动实践,从而回到具体的体验,如此循环,使学习者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标志着体验学习理论体系的形成[5]。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教学、学习必须在“做”中实现统一,体现了体验性学习方法论的要求。

关于体验性学习的概念内涵,有学者认为:“体验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从体验和反思中获得进步的学习方式。”[6]还有学者指出:“体验式学习它是一种基于个体生命观的教育哲学, 它不是为学生提供经验的一套工具和技术, 而是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信念和实践来解释新信息的连续过程, 同时, 这一过程也会重新塑造他们的知识、理念和信仰。”[7]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实践经验与现实需要,我们在吸收已有学术成果基础上对体验性学习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分析与凝练,认为体验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理性学习的概念而提出来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者以体验性教育思想为指导,依据学生学习与心理需要精心设计的相应情境、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发学生真实的情感,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与教学方式。体验性学习既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亲历”,也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亲为”,更强调学生学习心理上的“亲验”。

1.2 体验性学习的独特教学优势

体验性学习是一种全身心在场的学习,揭示了学习的真实过程,注重学生亲身感受所获得的知识。它契合学生品德及认知发展规律,体验的过程性正好与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个体对外在道德知识的接受、内化及外化相吻合,能够使学生将个体生命与客观知识建立密切联系,形成具有个体意义的体会、经历和情感。这个过程是主体生命成长的过程,是道德认知、社会情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过程,是一种焕发学生生命活力发展的意义性学习。如何理解把握体验性学习的独特性及教学优势呢?

一是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性,有利于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体验性学习有别于传统规范化的“接受学习”,传统规范化学习注重知识本身的掌握程度,而体验性学习关注知识产生的过程,即“个体获取知识的目的、内容与方法”[8]。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活动的反复循环探索中持续进行的,学生在活动中直观观察、感受、体味,利用先前已有经验,对学习材料或活动进行分析、反思、验证和分享,获得对自身、自然事物、社会现象新的感受和认识。

二是体验性学习环境具有情境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性学习必须将学习者置于一定情境中才能生成体验,它注重学生与教材以及环境之间的持续交互,即鼓励学习者与情景不断交互,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的投入,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以切身体验和已有经验表征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积极情感能够帮助学生减小学习的机械性和概念化倾向。

三是体验性学习强调主体亲历性,有利于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体验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自觉活动,是主体对认识对象的主观性选择,要求学习者以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身份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整合与建构科学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获取过程以及文本意义的理解。

四是体验性学习具有反思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反思是体验性学习的关键,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从事体验性学习时,以能力的获得作为活动目标,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以心验之”,通过自我分析、自我归因的反思活动体悟知识的科学性,将学习情境中所获取的感性认识内化为理性认识,并学会自我激励与完善。

五是体验性学习具有个体差异性,有利于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体验性学习中,以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前提,学习主体根据个人认知结构和学习风格选择相应的信息加工方式,并基于个人价值取向和生活经历形成具有个体意义的感悟,由此获得独一无二带有个性特征的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探究符合个人兴趣和成长需要的发展方向,进而推动其个性化的卓越发展。

总之,体验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以“体验”为手段,涉及目标制定、情境设定、提出问题、观察反思、评价反馈、实践运用几个基本环节,其学习方法注重主动探索、学习过程具有情境性、实践性与反思性,学习结果具有个体差异性,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全身心“在场”的知识学习。为了凸显体验性学习的应用价值,我们在表1中从参与主体、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学习目标、学习性质五个方面对传统学习与体验性学习进行比较,并总结出体验性学习教学优势。

表1 体验性学习的教学优势

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体验性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教育环境是构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基本要素,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体验性学习价值实现必要的元素与条件,为了提高体验性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效果,有必要从这些基本要素入手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为体验性学习顺利开展提供科学指导。

2.1 教师是开展体验性学习的引领者

体验性学习虽然强调学生的“亲历”“亲为”“亲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撒手不管、不作不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1]这个重要论断当然也适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体验性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体验性学习要顺利达成预期效果,一个重要的保障条件是教师要发挥好引领者作用: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具体来说,教师在初中思政课体验性学习中发挥着如下引领作用: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使体验性学习向着正确的目标与方向行进。只有教师理想信念正确坚定,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方向引导,让学生在体验性学习中感受“中国信仰”力量,从而有效实现体验性学习的目标。二是引导学生读党的书学习党的理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造灵魂,让学生在体验性学习中感受真理的力量。三是引导学生培育和保持家国情怀,使学生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投身于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的情感力量。四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五是引导学生增厚历史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思政课要求高,责任重,内容多,覆盖面广,涉及自然社会、内政外交、道德法治、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各领域,要求思政教师不仅知识面要宽、专业功底要牢,而且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还要情怀要深、自律要严。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增厚专业知识、文化历史、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底蕴。六是努力使自己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家,具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文化历史素养,富有思政课教育教学经验,掌握着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能娴熟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的技术与设施,尤其是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

2.2 学生是体验性学习的践行主体

体验性学习的主体性要求学生通过亲历活动发展个人素质,学生在体验性学习活动中的获得是衡量体验性学习效果的标准和提升体验性学习实效性的根本。我们可以从体验性学习的过程来探究影响体验性学习效果的学生因素。一是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以及体验性学习的认知程度影响学生在体验性学习中的参与度,是体验性学习得以开展的前提与基础;二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学习风格关系到学生在体验性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并直接影响其对知识的处理与转换,与之产生具有个体意义的理解与感悟;三是学生群体合作与交流程度关系到学生在体验性学习中情感认同与认知的深刻性;四是学生的反思与实践能力是落实体验性学习目标的关键。总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是学生主体作用实现的导向标和动力源,双方相辅相成、互为条件、辩证统一,共处于一个和谐、协同的活动统一体之中[9]。因此要注重发挥体验性学习中教师主体的引导作用和学生客体的主体性作用,以教师主导的逻辑优先性推动学生主体价值的创造,为体验性学习凝聚合力,使课程成为师生共建共享的生命体验,如此体验性学习将取得更大成效。

2.3 课程内容是开展体验性学习的基本依据

课程内容作为师生交流的文本,“表征学生应该且可能达到的认识成就、能力高度、情意态度、身心和谐、精神境界等内蕴意义,是学生获得成长和发展不可替代的中介和平台”[10],也是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的依据以及实现体验性学习效果的载体与路径。从统编版新教材总体设计来看,教材立足初中生生活经验,以初中生逐渐扩展的生活需要为逻辑,包含道德、法律、心理以及国情方面的知识,彰显了课程的综合性。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影响体验性学习效果的课程因素:其一,体验性学习活动内容选择是否具有科学性。包括活动目标是否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认知与品德发展规律、所选体验主题是否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是否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启发性,容量是否适当,情境创设是否具有感染力,等等;其二,体验性学习活动形式是否具有多样性与创新性,是否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其三,体验性学习过程是否体现教材各个栏目的逻辑思路,活动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活动环节安排是否灵活有序,强弱程度处理是否得当等等。因此,教师要科学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追求,以核心素养培育作为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分析教材内容编写及结构设计的立意,为体验性学习主题的确定、方法的选择、活动的组织及重要环节的把控提供方向引导,使体验性学习内容本身成为学生涵养知识与品格的沃土,以切实提升体验性学习效果。

2.4 教育环境是提升体验性学习效果的强大助力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各种外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施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教育对象所处内部小环境时代背景[11]。积极向上的环境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反之,消极落后的环境会弱化甚至消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此外,环境中存在的与价值取向产生冲突的因素也会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学校是开展体验性学习的最主要场所,是学校环境建设的核心,直接作用于教师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物质环境中的教学设施也是影响体验性学习顺利实施的条件性因素,校园环境也会对学生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如今,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种错误思潮的涌现与渗透,构成了复杂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就更需要教育者协调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学校要通过鼓励教师创新体验性学习形式,建立完备的体验性学习教学管理机制,以提高教师对体验性学习运用的综合素质,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感染力,充分利用课外实践资源推进学生知行合一,构建全环境的体验性新格局,为体验性学习实施强底气,真正推动体验性学习落实落地。

3 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体验性学习效果的策略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12],如何通过体验性学习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关系到体验性学习的成败。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教师独角戏,学生不为所动”“理论学习与实践养成相割裂”的困境。具体体现在:一是体验性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二是体验性学习价值引领较差,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培育。三是体验性学习方式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待加强。

基于对体验性学习现状及其学习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体验性学习重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而组织好体验性学习、提高体验性学习效果关键在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激发学生主体自我教育潜能。为了增强体验性学习效果,笔者通过深入探究体验性学习在实践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凝聚共识,以期有效发挥体验性学习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的最大价值。下文我们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创新改变生活》为例,参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栏目编排逻辑,设计了“准备—启动—推进—延伸”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环节,具体探究体验性学习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3.1 体验性学习的准备: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习目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针对教学建议指出: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并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3],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功能,影响活动实施以及预期效果,一切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都要紧密围绕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开展。《创新改变生活》对应课标中“我和国家”的知识,其对应的核心素养目标见表2,教师应围绕这五大核心素养目标,选择体验性学习内容与呈现形式,通过学生个人经验分享,深化学生对价值创新作用的认知,并充分挖掘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设置疑难问题,引发学生对个人创新能力的思考,并在日常学习中发扬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提高个人学习能力。启动体验性学习活动前,要引导学生解读本框结构设计,形成清晰的认知结构(见图1)。同时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围绕结构图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带着任务进行体验。

图1 《 创新改变生活》知识结构

表2 《创新改变生活》核心素养目标

3.2 体验性学习的启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体验主题

体验性活动不能凭空进行,情境创设是开展体验性学习的首要环节。知识的传授只有在被学生主体接受时,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植于、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基于学生主体需求及经验设计教学。要想创设出适切的、具有感染力的体验性学习情境,应立足于学生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以及接受需要,并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进行创设。可以借助多媒体引入情境、通过案例呈现等方式引入情境。例如在本节课导入环节可利用多媒体引入情境的方式:通过播放冬奥会《机器人大厨:无接触送餐》视频,引导学生探秘智慧餐厅。并提出“机器人大厨出现说明了什么道理?”的问题,启发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个人观点;紧接着由老师引出“创新”关键词,这种情境导入艺术不仅明确了体验性学习主题,还能够带给学生震撼心灵的科技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3.3 体验性学习的推进:引导学生自主持续地参与体验

学生是体验性学习活动主体,创设相应的情境后还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学习内容的素养价值,科学设计体验性学习任务,有效发挥活动价值引领作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疑启思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情境中所蕴含的知识价值,围绕情境设计具有启发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而实现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的目标;还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间、问题的容量以及提问的艺术,要遵循知识发展规律以及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获得认知能力的发展。为了保证学生在体验性学习活动参与过程中的有效性,有必要向学生讲述体验性学习类型和操作方法,并提出活动的具体要求及注意事项,如游戏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都是体验性学习的具体体现。表3是《创新改变生活》体验性学习设计片段。

表3 《创新改变生活》体验性学习设计片段

3.4 体验性学习的延伸: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反思评价、迁移运用

体验性学习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以及学生主体的复杂多样性,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实践运用带来了困难,在实践操作中容易出现学习活动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避免不良现象的产生,以保障体验性学习良性发展。一是引导学生对体验性学习活动进行总结与归纳,将各种活动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深度挖掘活动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建构逻辑清晰的知识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要求学生针对学习内容制作思维导图,教师展示优秀作品并予以针对性点评,鼓励学生补充和完善等。二是引导学生自我反思,组织学生填写“体验性学习参与情况及效果评价量表”(见表4)进行自评与互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形成全面、深刻的认知,帮助学生发展元认知能力,从而更好地完善自我。三是引导学生迁移与运用,深化体验性学习实践,推动核心素养落实落地。“人的学习是在具体的境脉与情境之中产生的,因此,只有学习者作为当事者‘参与’知识得以现实地起作用的真实的社会实践之中时,‘学习’才得以实现。”[13]还可以围绕“运用你的经验”内容安排主题演讲,也可以围绕“探究与分享”中的问题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区开展课题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汇报等。例如在本框作业设计环节,围绕“拓展空间”设计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即将迎来的元旦晚会设计黑板报,从中择选优秀作品予以表彰并作为元旦晚会采纳的对象。这种活动设计有效落实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行合一”的本质追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的学习者向创新实践者角色的转变,推动其在自主创新中不断提高个人创新能力。

表4 学生在体验性学习中参与情况及学习效果评价量表

4 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体验性学习是应时代所需,是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创新发展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核心素养落实落地。教师应深刻把握体验性学习内涵,发扬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创新体验性学习表达形式,给予学生深刻学习体验,秉持善心关注学生的发展,切实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吸引力与亲和力,从而有效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学生赋能成长,蓄势前行,启智润心功能。

猜你喜欢

体验性学习效果道德与法治
从观察生活到更好地生活——小学语文体验性作业生活化设计研究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的体验性学习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莲心宝宝有话说
体验性学习,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文化性比喻认知的非体验性*——以时空异置为切入点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