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思政视阈下高校校园墙现象探析

2023-11-08西安石油大学李政何国强孙浩哲王泽文

办公室业务 2023年19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投稿校园

文/西安石油大学 李政 何国强 孙浩哲 王泽文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在互联网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下,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近期以来,发生数起有关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事件,“广东某高校女生举报男同学不雅动作”“华东某大学女生偷拿千元耳机”等,经信息溯源事件缘起均为事件发生高校的“校园墙”,经过发酵引发舆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6.4%。高校学生已经把网络作为获取学习、娱乐、信息的主要手段,但囿于年龄、“三观”仍未成熟,在追求自主发声、崇尚个性自由时难以把握辨别网络中良莠混杂的信息,给高等教育树人育人工作留下隐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顺应互联网时代挑战,必须充分认识网络育人的现实必要性,掌握熟悉青年学生群体广泛使用的网络媒介及平台特点,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革新网络思政方法,最终达成网络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二、高校校园墙表现:想象的共同体

在《想象的共同体》中,安德森认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和他们相遇,或者是听说过他们,然而,他们相互联结的意向却活在每一个成员的心中”[2],在网络空间,共同体想象能够打破地域限制,共同的情感体验、情感共鸣和情感记忆成为共同体想象和认同建构的基础[3]。互联网时代,以高校校园墙为主要表现的虚拟共同体,基于同一校园场景和共性需求,为身处象牙塔世界中的青年学生提供联结、表达、展示的广阔平台。高校学生主动关注和添加校园墙,并向其提供内容这一行为,可以被视为同意这一虚拟共同体所设定的规约。

(一)以QQ 空间、微信朋友圈半私人化社交媒介为主要依托。高校校园墙通常以QQ空间、微信为媒介,依托学生群体使用频率最高的即时通信工具获取流量。据《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调研结果,微信的使用率为92.6%,QQ 的使用率为87%,两者之间还存在很大黏性。比较门户网站具有公共性的特征,根据两款软件的特点,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则具有半开放性质的信息扩散形式,只要发布者在QQ空间发布信息,学生进行访问即可获取信息,通过点赞、转发、评论,就可以留下访问痕迹,而这种网络留痕能够积聚热度,引发留言讨论或转发,形成更强的热度。依托微信朋友圈建立的校园墙,由于微信朋友圈只能给有共同好友的展示,则更加具象地展示了点赞或留言的用户信息,能够在较为私密的空间公开显示,更容易产生共鸣。通过对知名度较高的高校QQ校园墙访问量检索,百万次以上的访问量已经成为标配,可见,高校校园墙依托空间和微信朋友圈获得了基数庞大的学生受众。

(二)以表白、交友、吐槽、易物、问答、议题设置为核心内容。各个高校校园墙内容展示出强大的趋同性,校园墙编辑者本身不产生内容,其内容输出均来自投稿者,它就成了信息集散地,通过分析高校校园墙当中的信息类型,核心内容表现为表白、交友、吐槽、易物、问答及议题设置。校园墙创始初期,主要为一些没有勇气当面向钦慕对象表达爱意的学生提供表达渠道,亦被称为“表白墙”,随着QQ 空间和微信朋友圈产生的强大影响力,逐渐从表白的内容转向以发布拓展朋友圈为目的的交友信息,通过展示投稿者所精准描述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要求,可以快速匹配,以达成兴趣相投的学生之间的交互。高校学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不可避免会遭遇学习、生活问题,在无法准确寻求帮助渠道或者学校职能处室解决回应问题周期长的现实情况下,校园墙则变成了“问题收集器”“情绪垃圾场”。发布的易物和问答相关的内容题材都与便捷校园生活有关,诸如售卖闲置物品和抛出学习生活问题寻求解答。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园墙展示的所有内容中,来自学生投稿者或者是校园墙编辑者的议题设置能够产生话题,一般议题设置主要是为了增强校园墙用户的黏性,以及在投稿数量不多的情况下防止热度降低而增设话题讨论,诸如“晚间接歌”“练字打卡活动”“表情包分享”等,但涉及“占座”“插队”“恋爱观念”“性别对立”等内容时,往往容易引起“口水仗”甚至形成舆论事件。

(三)以对话截图、文字表述、视频图像为表达展示。校园墙的表达展示受限于媒介平台技术,校园墙的核心内容源自投稿者,而投稿者参与校园墙的方式只能通过QQ或是微信进行联络对话或留言,并配以图片视频做进一步解释说明。校园墙编辑者通过对有效留言的筛选,把与投稿者对话或留言进行截图展示。截图的优势体现为三方面:信息保留最大化、匿名化、快捷化。通过截图可以展示投稿者提供的全部信息;并且还可以根据投稿者的匿名要求,通过截屏的方式将投稿者的名称或头像截去,在展示界面保证“无迹可寻”;但面对大量投稿时,使用复制粘贴对投稿信息的处理会增加工作量,而截屏后形成图片则可以一键发送。校园墙编辑者也能对投稿内容进行二次加工编辑,通过QQ空间“说说”功能或微信朋友圈“发表文字”功能进行展示。视频图像在校园墙中较少体现,需配以文字做进一步描述。

(四)泛校园墙形态。青年学生群体在使用互联网时喜欢差异化的网络体验,不同网络媒体则根据差异化需求而推出了诸多网站或者App,它们或多或少地涵盖或涉及了校园墙所具备的功用、表现形式与核心内容,逐渐形成具有泛校园墙形态的网络平台,如百度校园贴吧、校园论坛、豆瓣校园小组、知乎、微博校园超话,或以各类社交软件为依托而形成某学校表白墙、万能墙、树洞、回音壁、某站等。泛校园墙形态使得高校学生在任意媒介平台都可以自由进入浏览或参与,扩展了虚拟社群的边界。

三、网络思政视阈下高校校园墙的影响

(一)监管真空,价值导向存疑。高校校园墙的创建、使用以及运营大多为个人行为,校园墙的实际操控者具有不确定性,有报道称创建校园墙已经成为产业,可以通过“养号”、运营等一系列手段快速笼络学生用户。提供媒介平台的机构没有对已经引发不良影响的账号采取整改、关闭等措施;而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高等学校只在对因校园墙而引起网络舆情的事件时,仅发布公告保留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的权力;校园墙在遇到问题后,也只是简单粗暴删除相关信息。校园墙为了达到吸引流量,将社会争议的热点事件与校园热门事件设置为讨论议题,有目的筛选出具有吸引流量的争议话语,采用“带节奏”的方式扩大影响,夹杂含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内容,容易导致大学生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正面价值取向的偏失。

(二)把关失能,传播内容混杂负面。在传播学当中提出把关人理论,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处理、过滤、传播信息的传播者为把关人,其行为就是“把关”,高校校园墙展示出来的各类信息鱼龙混杂,信息真实性几乎无从考证,极易成为校内流言或谣言,低俗媚俗以及虚假信息层出不穷。在校园墙中公开他人姓名、照片、联系方式、私人信息等,不仅给校园墙当事人造成不良影响,还有可能面临违反法律犯罪的问题,校园墙还存在把“流量变现”的可能性,无法公正客观承担把关角色。

(三)多维冲击,消解高校主流话语权威。高校校园墙提供的网络空间话语平台极大地迎合了当前高校学生追求话语空间和话语自由的目的,学生朋辈群体的权威在“微空间”中与日俱增[4],错误观念、消极思想和不良行为习惯有了滋生的温床,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冲击。校园墙凭借网络虚拟、实时等特质强力冲击了传统思政课堂固定地点时间主动灌输式的教学讲授。高校工作者在应对因校园墙而产生的负面信息时,处理方式大多持消极态度或回避事件,具有息事宁人之嫌,不能够符合学生心理预期,致使其权威性遭受重创。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主流话语主体的话语力量和话语优势,消解了高校主流话语的权威。

四、基于高校校园墙现状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一)破除监管空白,多方合力治理乱象。为了有效防止因监管缺失造成不良影响,应当加强平台方、警方、校方、学生方四方合力,共同治理乱象,具体来说,校园墙生存空间由网络平台提供,网络平台有责任和义务对其生产的内容进行监督管理,目前如QQ和微信等设置了举报功能,应当变被动为主动,定期或不定期检索平台,对出现问题的账号给予删帖、禁言、标注或封号处理。网警网络公开巡查执法能够积极有效破除监管漏洞,通过对网络空间进行24 小时巡查,接受网民举报,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或不良信息。高校方面更应主动排查是否存在未经校方授权而以校方名义创建的校园墙,应当积极维护校方权威及利益。高校学生应当明辨是非,坚决捍卫正义,提升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遇到问题校园墙果敢向学校有关部门报告。

(二)建立完善健全的官方网络主阵地,打造活力有效的沟通渠道。当前高校顺应网络传播发展,都设立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将这些网络站点作为高校网络思政的主要阵地,是否真正发挥了服务作用和沟通渠道值得商榷。学校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主要当作了宣传窗口,忽视了其作为面向学生的重要桥梁作用,学生产生的各种需求或问题无处表达,或通过正常渠道反映后迟迟得不到反馈,才给校园墙提供了生存夹缝。一方面,高校管理教育者应当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观念,充分认识教育发展趋势和理解当前阶段大学生身心需求,组织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网络思想政治队伍,能够熟练掌握运用互联网思维,适应新形势下网络思政需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当前高校正在积极推进组建网络评论员队伍,主动介入与学校相关内容网站,就师生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评论与引导工作,对于可能发生或引起突发事件的网络信息,还应做好“瞭望员”“通讯员”;另一方面,确立高校以生为本的服务者姿态,针对学生急难愁盼的问题及时在官方平台回应。沟通渠道的建立对于高校管理建设不是难题,做到活力有效才是使学生对官方自媒体建立信任的基础,从形式上建畅快的沟通场所,允许学生在法律和道德允许情况下的个性化倾诉表达;从时效上保证事事回应及时,问题回应不隔日;从功效上力求展现高校教育管理姿态,摒弃无视与推诿,真正使渠道用起来、快起来、活起来。

(三)加强学生媒介素养及法治教育,切实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媒介素养是关于如何认识、使用和批判性地看待“一种中介物、工具或机构”的能力品质结构或认知水平[5]。高校学生在使用校园墙等网络媒介产品时,基于生活经验、文化素养、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差异,表现出缺乏客观审慎的信息分析能力、缺乏求证探真意识、过度追求娱乐化、网络行为失德失范。高校应主动开设媒介素养通识课程,使学生正确认识使用新媒体,培育正确观念,有自主判断力的新一代网民。近年来已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对网络信息保护和网络环境的治理提供了法理依据,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重点工作,使其常态化、制度化,把网络思政育人与法治教育引导有机融合起来,丰富学生网络安全责任认知,规范学生网络空间行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

五、结语

在互联网媒体急速的扩张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坚持三全育人理念,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命题,主动拓展思想政治育人体系工作思路,密切联系关注高校学生思想动态,把握网络思政现实情况,深入以高校校园墙为主要代表的大学生网络社交媒介平台,探索完善网络思政育人实践途径,在网络思政实践中提升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投稿校园
诚挚期待您的投稿
投稿要求
投稿选登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欢迎投稿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