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穴压豆结合中药熨烫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3-11-07张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19期
关键词:压豆抗抑郁耳穴

张艺

高血压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全世界>1/2 的成年人都在遭受其带来的痛苦, 每年因高血压相关并发症而死亡的人数可达数百万, 2018~2021 年中国成年人城市居民高血压发病率为28.1%, 与以往调查相比呈动态增长趋势。尽管每次抽样调查中高血压患者的总数、年龄和临床诊断标准不完全相同,但高血压临床历年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作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血压与患者心理精神方面的问题相互作用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全因死亡率。高血压预防和治疗仍然是中国公共卫生面临的一项挑战性任务[1]。焦虑等负面情绪及其引发的相关心理问题不仅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也是原发性血压的触发因素。研究人员研究心理和生理过程之间的相关问题, 结果表明, 由于长期和持续的不良情绪, 身体会促进其病程发展, 负面情绪不仅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不稳定, 还使患者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 治疗效果不理想[2]。在临床实践中, 有必要在控制患者血压的前提下, 尽快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和抗抑郁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降压药主要有利尿剂、钙拮抗剂等,但有些降压药可能会加重患者的抑郁躯体化症状。对抑郁的改善, 中西医治疗方法有所不同。西医主要通过口服西药治疗抑郁症, 但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良反应。中医主要通过平气血、调阴阳的方法, 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作者对此进行研究,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6 月~2022 年9 月在大连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60 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抑郁症患者, 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30 例。对照组男15 例, 女15 例;年龄40~63 岁, 平均年龄(52.35±3.55)岁。试验组男15 例, 女15 例;年龄40~63 岁, 平均年龄(52.29±3.57)岁。两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s)

注:两组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性别 平均年龄(岁)男女试验组 30 15 15 52.29±3.57对照组 30 15 15 52.35±3.55 χ2/t 0 0.065 P 1 0.948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 在未使用降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 和(或)舒张压≥90 mm Hg, 表现为胸闷、恶心、头晕等症状;伴有情绪低落、自卑、情绪紧张等抑郁症状;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患者停止使用其他抗高血压药物>4 周, 且其没有过敏史,可以配合药物治疗和相关检查。排除标准:存在继发性高血压, 既往采用本文相关资料方法出现过敏症状的患者;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存在心脏、肝脏、肾脏和其他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近8 周内接受过手术治疗并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存在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配合治疗和相关检查的患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 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降压药物, 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 缬沙坦80 mg/次, 1 次/d;氨氯地平5 mg/次, 1 次/d。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耳穴压豆结合中药熨烫治疗,耳穴压豆:选取降压沟、内分泌、皮质下、交感、心等耳部穴位, 用王不留行籽按压上述穴位, 以感觉酸、胀、痛后持续按揉30 s 左右, 3 d 更换1 次, 双耳交替进行。中药熨烫:选用吴茱萸、天麻、枸杞子、沙苑子各5 g 放入中药包, 加热后放于内关、涌泉、三阴交等穴位处, 移动熨烫20 min。以上治疗7 d 为1 个疗程,治疗4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评分, 安全性疗效评分、收缩压评分、舒张压评分及抗抑郁效果。

1.4.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评分中医主要症状包括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心悸。眩晕:0 分为患者不头晕;1 分为患者间歇性头晕;2 分为患者在起身时存在视觉物体的旋转;3 分为患者不能行走并感到头晕。头痛:0 分为患者无头痛;1 分为患者存在间歇性头痛;2分为患者存在间断性的头痛,但可以忍受;3 分为患者存在难以忍受的头痛。视物模糊:0 分为患者无视物模糊;1 分为患者偶尔存在物体模糊;2 分为患者存在持续时间<1 min 的视物模糊;3 分为患者存在持续时间<30 min 的视物模糊;4 分为患者经常视物模糊。心悸:0 分为患者没有心悸;1 分为患者偶尔轻微心悸。耳鸣:0 分为患者轻微耳鸣;1 分为患者听力困难;2 分为患者存在听力损失。

1.4.2 比较两组患者安全性疗效评分及收缩压、舒张压评分 ①安全性疗效评分:0 分为试验安全, 测试进展顺利, 患者反应良好;1 分为试验相对安全, 患者有轻微不良反应, 但不影响继续治疗;2 分为患者存在明显不适, 只有在治疗后才能继续完成测试;3 分为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无法进行治疗。②血压检测:治疗过程前后, 用水银血压计检测患者血压, 每天8:00、12:00 和20:00 测量1 次, 取3 次平均值, 记录收缩压和舒张压, 其治疗后下降值折算为评分0~10 分, 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血压下降越少。

1.4.3 比较两组患者抗抑郁疗效 根据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总分和减分率将抗抑郁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4 个等级。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抗抑郁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减分率>75%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7 分;显效: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减分率为50%~75%;有效: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减分率为25%~49%;无效: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减分率<25%。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选取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中医主要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 个月, 试验组中医主要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评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评分比较(±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3 个月 治疗后6 个月试验组 30 12.66±0.55 11.50±1.12a 5.32±1.13a对照组 30 12.86±0.53 12.45±1.11 11.58±1.13 t 1.434 3.300 21.456 P 0.157 0.002 0.000

2.2 两组患者安全性疗效评分及收缩压、舒张压评分比较 试验组安全性疗效评分、收缩压评分、舒张压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安全性疗效评分及收缩压、舒张压评分比较(±s, 分)

表3 两组患者安全性疗效评分及收缩压、舒张压评分比较(±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安全性疗效评分 收缩压评分 舒张压评分试验组 30 0.01±0.07a 4.90±0.37a 4.21±0.42a对照组 30 1.12±0.09 6.20±0.42 6.82±0.41 t 53.323 12.721 24.356 P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抗抑郁疗效比较 试验组抗抑郁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抗抑郁效果比较[n(%)]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在患者生理和心理共同作用下,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全身代谢性疾病, 目前该病伴抑郁症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加, 根据临床研究, 抑郁症和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两者相互作用[3,4]。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症指患者在原发性高血压基础上出现的抑郁症状, 但这种抑郁症状不足以被诊断为抑郁障碍, 该病的主要表现为患者抑郁、情绪低落和紧张, 可能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原发性高血压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导致患者抑郁症的加重。当患者抑郁症状加重时, 其肾上腺素的分泌会相对增加, 相应心脏出血量增加, 导致患者收缩压显著升高;当患者抑郁时, 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 导致患者血管的外周阻力显著增加, 使患者舒张压显著增加, 影响降压药的降压效果[5]。中医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一定优势。中医认为中药和针灸等干预治疗可以扭转其发展趋势[6-8]。在当今社会, 高血压已成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 随着日益激烈和巨大的工作压力, 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在上升。既往统计数据显示, 抑郁状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生理和心理疾病。一方面, 抑郁状态达不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患者对自己的精神症状有羞耻感, 不愿意主动告诉自己的实际情况, 同时患者抑郁引起的情绪症状往往被高血压引起的身体症状所掩盖,难以引起临床医护的充分关注, 最终导致病情延误。因此, 早期识别和干预抑郁对预防原发性高血压发展至关重要。耳穴压豆是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法之一, 操作简单, 使用王不留行籽为药豆, 对治疗慢性疾病效果显著, 并且安全, 无副作用, 非常容易推广[9-11]。耳穴压豆是耳穴疗法中的一种, 是在疾病部位或器官所在经络相关穴位用药豆压药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有利于气血的运行, 对血压及情绪都有调节作用。耳穴压豆可以刺激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应激作用显著, 改善体液循环, 扩张血管, 使收缩压降低。降压沟为耳穴上比较敏感的调节血压的反应点, 治疗血压效果显著;内分泌能疏肝理气, 调节情志, 肝气调达, 则抑郁自除;皮质下能升清利窍, 益心安神, 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睡眠, 睡眠充足则情志条畅;交感可治疗植物神经紊乱而引起的疾病, 心能益气安神。中药熨烫选择的药物为吴茱萸、天麻、枸杞子、沙苑子4 味药物均入肝经, 可以条畅情志, 其中天麻为君,肝息风止眩, 枸杞子与沙苑子共为臣药以滋肾养肝, 吴茱萸为佐, 温补肝阳, 取之以阳中求阴, 熨烫与特定穴位上起到平肝息风、滋补肝肾之功[12-15]。此外, 通过皮肤吸收发挥药物作用, 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副作用较轻。

综上所述, 耳穴压豆结合中药熨烫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抑郁症患者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压豆抗抑郁耳穴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当药黄素抗抑郁作用研究
中医治疗失眠有良方:中药联合耳穴压豆
颐脑解郁颗粒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舒肝解郁胶囊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腹部按摩配合耳穴压豆防治老年骨折术后便秘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改良百会压灸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虚寒型颈性眩晕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