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穴位贴敷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功能及临床症状的意义分析

2023-11-07谭静雯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19期
关键词:附子心绞痛穴位

谭静雯

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临床综合性疾病,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好发年龄在40 岁以上。近年有年轻化的趋势, 目前, 该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冠心病心绞痛特征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脏负荷增加而导致急性和暂时性心肌缺血和缺氧, 其中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部, 患者感到胸部阵发性挤压痛或胸闷。中医药在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并有一定疗效。近年中医药对冠心病心绞痛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 在细胞学、蛋白质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信号转导途径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多种渠道和靶点发挥作用。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病程较长、病情相对稳定的临床疾病。冠心病心绞痛属祖国医学“胸痹”范畴, 临床主要以胸闷为特征, 甚则胸痛彻背, 中医将病因归结为外感寒邪、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1]。中药穴位敷贴对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症状, 改善患者血脂, 降低患者血液粘稠度等有很好效果, 当中药穴位贴敷贴于人体穴位时, 可以刺激患者身体细胞活动, 扩张周围血管, 有效改善患者微循环, 改善新陈代谢, 减轻患者心脏负荷。本项目的是研究中药穴位贴敷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探究自制中药穴位贴敷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和心绞痛症状的影响, 现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6 月~2022 年9 月在大连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60 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30 例。对照组男15 例, 女15 例;年龄45~75 岁, 平均年龄(60.21±5.07)岁。试验组男15 例, 女15 例;年龄45~75 岁,平均年龄(60.22±5.07)岁。两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s)

注:两组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性别 平均年龄(岁)男女试验组 30 15 15 60.22±5.07对照组 30 15 15 60.21±5.07 χ2/t 0 0.008 P 1 0.994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40~75 岁;②符合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指征, 心绞痛分级为Ⅰ、Ⅱ、Ⅲ级;③患者知情同意试验内容, 自愿受试。排除标准:①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②存在其他心脏病患者;③更年期综合征患者;④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⑤存在其他严重神经疾病患者;⑥颈椎病胸痛患者;⑦胃和食管反流引起的胸痛患者;⑧严重高血压患者;⑨心肺功能障碍患者;⑩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存在严重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患者;孕妇或哺乳期女性;对本文使用药物过敏患者, 尤其是皮肤对胶带过敏患者;患有各种严重皮肤病患者。

1.3方法对照组采取临床常规干预, 给予患者100 mg 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国药 准 字J20080078, 规 格:0.1 g×30 片), 1 次/d;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6717, 规格:40 mg×12 片×2 板), 20 mg, 2 次/d。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中药穴位贴敷干预, 中药组成:附子30 g、干姜15 g、肉桂15 g。将上述中药研成细粉, 用蜂蜜和蜡调成膏状, 取10 g 贴敷于膻中、双侧心俞、双侧厥阴俞、双侧内关和双侧三阴交。每次贴敷3 h。两组均治疗8 周。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标准:采用中医证候改善标准, 记录患者治疗第2 个月的积分变化, 并计算临床总有效率。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患者临床表征基本消失, 疗效指数降低>80%;显著:患者临床表征显著改善, 疗效指数降低50%~80%;有效:患者临床表征改善, 疗效指数降低30%~49%;无效:患者临床表征没有改善, 甚至恶化, 疗效指数降低<30%。总有效率=(痊愈+显著+有效)/总例数×100%。

1.4.2 比较两组患者心脏功能改善情况 治疗后, 使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 该量表包括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满意度、疾病的认识, 对5 个项目的19 个条目分别打分, 然后转换为标准分数, 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和机体功能状态越好。

1.4.3 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 治疗后, 使用心脏彩超对心功能进行检查, 记录LVEF、LVESD 和LVEDD。

1.5 统计学方法 选取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心绞痛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心脏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试验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满意度、疾病的认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心脏功能改善标准比较( ±s, 分)

表3 两组患者心脏功能改善标准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躯体活动受限程度 心绞痛稳定状态 心绞痛发作频率 治疗满意度 疾病的认识试验组 30 8.20±0.57a 8.20±0.42a 5.21±0.17a 8.66±0.36a 7.09±2.19a对照组 30 5.60±0.52 5.90±0.37 2.85±0.14 5.51±0.39 5.52±2.15 t 18.457 22.507 58.695 32.507 2.802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7

2.3 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 试验组LVEF 大于对照组, LVESD、LVEDD 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 ±s)

表4 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LVEF(%) LVESD(cm) LVEDD(cm)试验组 30 58.1±4.3a 4.0±0.5a 4.6±0.1a对照组 30 52.9±0.5 4.6±0.4 5.3±0.1 t 6.579 5.283 27.111 P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中医理论根据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将其纳入“胸痹”、“心痛”等范畴, 其认为该病的主要病位在心,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心位于上焦, 主要功能为行血, 心的生理功能正常, 主要依靠心阳气的温煦、推动作用正常, 才可以周而复始, 如环无端[2]。因此, 心的阳其在心脏中占有主导地位。若心发生病变, 心阳首当其冲, 阳气减弱, 推动、温煦作用减弱, 气血运行不畅, 则发生瘀血内停, 疼痛发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 心阳虚是“胸痹”、“心痛”发生的基础, 因此治疗应该以扶阳为主, 临床治疗多采用温性药物以振奋心之阳气, 增加阳气的温煦、推动作用, 阳气得行, 瘀血得消。此外, 心阳为君火, 下温肾火, 肾阳气充足则津液输布得当, 痰浊自去[3]。穴位贴敷疗法为中医传统外治法, 将中药与经络完美结合, 《灵枢》:“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 可见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理五脏六腑。腧穴是脏腑气血、经络之气汇聚于体表的部位, 通过穴位贴敷, 药物可以在穴位上长久刺激, 产生调节作用, 并通过经络运行到全身, 使气血调和, 阴阳平衡, 从而达到治疗效果[4]。穴位贴敷有些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透皮治疗系统, 通过皮肤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 减少胃蛋白酶对其的消化及对肝脏的伤害, 对疾病可以起到治疗和预防作用。笔者采取扶阳穴位贴, 其来源于《伤寒论》中温阳的代表方剂四逆汤, 该方剂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之功。现代研究显示, 四逆汤可以减少氧化应激反应, 同时具有消炎作用, 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障碍,调节信号通道, 还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改善患者心功能[5]。方中附子, 性大温, 可以回阳救逆、散寒止痛, 走而不守, 是温经逐寒,彻内彻外, 为宣通气血之第一“利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附子可以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休克、冠心病及缓慢的心律失常, 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 调节心肌的功能代谢, 改善心肌信号的传导, 促进受损细胞修复, 减轻氧化应激反应, 对心肌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6]。干姜为性热之品, 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 对治疗心肾阳虚效果显著, 干姜守而不走, 温中回阳, 与附子配伍, 两药相须为用。如明代戴原礼在其《证治要诀》中提出“附子无干姜不热”,两药合用既可以抑制附子毒性又增加附子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干姜具有镇痛、抗炎, 调节免疫, 减少细胞的耗氧量等作用, 增加心脏组织中Na+-K+-ATP酶含量, 增加心脏功能[7]。肉桂, 性大热味辛, 具有活血通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效, 可以用于治疗“胸痹”、“心痛”, 与附子配伍, 可温肾水之寒, 舒肝木之郁, 强心而暖。肉桂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循环, 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肉桂醛-A 具有降低血糖血脂的作用。每个腧穴由于其所在位置及经络不同, 其主治不同,作者根据辨证选择穴位膻中、双侧心俞、双侧厥阴俞、双侧内关和双侧三阴交[8-11]。心俞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 是心气输注之处, 内同于心, 心主血脉, 刺激心俞既可活血化瘀, 又有理气之效。厥阴俞也是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研究显示刺激厥阴俞可以降低心肌炎性反应。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 是手厥阴心包经之络脉, 功能为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刺激该穴可以提高心肌细胞的修复及防御能力, 有助于促进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合成, 可以舒张血管, 抑制血栓形成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12]。膻中为心包的“募穴”, 可治疗心胸闷痛,心为六神之主, 主血脉, 膻中为心之臣子, 贯通心中血脉, 管理心肺运行, 宣畅气机郁滞[13,14]。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出, 试验组心绞痛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满意度、疾病的认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LVEF 大于对照组, LVESD、LVEDD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采取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附子心绞痛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附子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附子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