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相关凝血检验指标的应用效果

2023-11-07蔡国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19期
关键词:弥漫性检验血管

蔡国芳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本身作为一种综合性疾病, 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引发的[1], 在患病后若不能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 随着疾病的不断进展, 促使患者产生比较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 展现出了明显的弥漫性激活病理病变, 可见有大量的纤维蛋白沉着于患者的血管中, 导致患者的多器官及多组织出现严重的损伤[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在临床上有较高的死亡率, 并且在患病后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随之下降。在患病后,需要将疾病治疗工作的重点放在调整凝血功能上, 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为药物, 经过对患者实施治疗后, 使凝血得以减少, 从而避免损伤到患者的机体[3]。因此,为了能够使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防止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做好疾病科学诊断尤为关键[4]。因此, 如何做好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疾病诊断工作已经成为当前临床上一项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 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疾病诊断中建议使用凝血检验指标, 透过检查结果, 能够清晰的观察到患者的健康状态及凝血功能, 完成了对患者有无存在止血功能缺陷的科学评估, 为疾病后续治疗工作的实施及开展奠定了基础[5]。为了能够进一步探究凝血检验指标用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疾病中所取得的应用效果, 本次研究特选取100 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及100 例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7 月~2022 年6 月100 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观察组, 男50 例、女50 例;年龄32~74 岁, 平均年龄(52.41±7.23)岁;疾病分期:高凝期有26 例, 低凝期有50 例, 纤溶期有24 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人群100 例作为对照组, 男49 例、女51 例;年龄33~76 岁, 平均年龄(53.36±7.63)岁。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观察组患者均被诊断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疾病;②两组研究对象均知情本次研究活动;③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均完整。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及血栓性疾病者;②在确诊之前使用抗凝剂治疗者;③合并原发血管疾病者;④合并肾衰竭症状者;⑤合并肝肾功能障碍者;⑥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者;⑦恶性肿瘤疾病者;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者;⑨严重精神功能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两组均接受凝血检验, 在清晨研究对象空腹状态下, 抽取2~3 ml 静脉血, 抽取完成后放入到真空采血管中, 之后按照9∶1 的比例抽取适量的枸橼酸钠溶液放入到采血管中, 预防血液样本凝固。在离心机中放入血液样本, 按照3000 r/min 的速度实施离心操作, 将离心时间控制在10 min, 离心半径为22.5 cm。当以上工作处理完成后, 选取血液样本上层清液, 放入到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中。检验TT、APTT、FIB、PT、INR、AT-Ⅲ、FDP、D-D 水平。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凝血检验指标(TT、APTT、FIB、PT、INR、AT-Ⅲ、FDP、D-D)水平。②比较观察组不同分期患者的凝血检验指标(TT、APTT、FIB、PT、INR、AT-Ⅲ、FDP、D-D)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凝血检验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的TT、APTT、PT 长于对照组, FIB、AT-Ⅲ低于对照组, INR、FDP、D-D 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凝血检验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凝血检验指标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TT(s) APTT(s) FIB(g/L) PT(s) INR AT-Ⅲ(%) FDP(mg/L) D-D(mg/L)观察组 100 21.66±2.46a 39.65±2.33a 1.65±0.42a 19.12±1.23a 2.07±0.52a 70.23±19.23a 36.03±9.22a 8.52±5.22a对照组 100 13.46±1.65 28.15±4.74 2.88±0.15 12.22±1.20 1.03±0.33 88.14±15.24 4.23±0.22 0.23±0.15 t 27.683 21.773 27.580 40.154 16.887 7.299 34.480 15.875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观察组不同分期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观察组纤溶期患者的TT、APTT、PT 长于高凝期和低凝期, FIB、AT-Ⅲ低于高凝期和低凝期, INR、FDP、D-D 高于高凝期和低凝期, 低凝期患者的TT、APTT、PT长于高凝期, FIB、AT-Ⅲ低于高凝期, INR、FDP、D-D高于高凝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不同分期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观察组不同分期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注:与高凝期比较, aP<0.05;与低凝期比较, bP<0.05

分期 例数 TT(s) APTT(s) FIB(g/L) PT(s) INR AT-Ⅲ(%) FDP(mg/L) D-D(mg/L)高凝期 26 15.89±1.78 32.22±4.25 3.02±0.36 15.12±1.23 1.42±0.33 79.52±16.52 25.14±13.22 6.03±1.32低凝期 50 20.65±2.22a 39.23±4.11a 2.69±0.41a 18.33±1.45a 1.85±0.41a 64.52±24.22a 33.12±16.25a 7.42±1.65a纤溶期 24 25.89±1.65ab 42.56±5.33ab 1.02±0.33ab 20.03±1.55ab 2.28±0.35ab 52.16±24.02ab 42.46±20.22ab 9.03±1.22ab t高凝期与纤溶期比较 20.552 7.613 20.423 12.456 8.943 4.724 3.612 8.325 P高凝期与纤溶期比较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1 0.000 t低凝期与纤溶期比较 10.267 2.957 17.411 4.617 4.419 2.060 2.135 4.249 P低凝期与纤溶期比较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43 0.036 0.000 t高凝期与低凝期比较 9.457 6.973 3.466 9.623 4.621 2.830 2.158 3.718 P高凝期与低凝期比较 0.000 0.000 0.001 0.000 0.000 0.003 0.034 0.000

3 讨论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本身属于一种临床综合征疾病,该疾病的产生是建立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疾病[6], 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微血管内栓塞、微循环障碍、出血、继发性纤溶亢进等, 在患病后极容易引发患者全身多脏器出现严重的功能衰竭[7]。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病原因较为复杂, 并且疾病进展速度比较快, 在患病早期阶段疾病诊断难度比较高, 不利于患者疾病预后治疗效果的提升, 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8]。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疾病的产生是在外伤、感染、器官损伤、失血及白血病等基础疾病的基础上而引发的一种疾病, 导致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被激活,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凝血酶的含量, 进而引发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大规模出血获得性临床综合征为主要表现[9]。由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疾病本身有较快的发展速度, 在患病后会关系到内皮细胞、纤溶系统、抗凝系统及凝血系统。当患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疾病后, 会激活患者的血液内凝血机制, 对小血管中广泛纤维蛋白沉着具有促发作用, 进而损伤到患者的组织和器官[10]。由于凝血因子出现大量的消耗, 增加了患者全身性出血倾向发生率, 经过对其在临床上的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可知, 病死率达到为31%~80%[11]。为了能够促使疾病预后治疗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 做好疾病早期诊断工作极为重要, 以防止耽误患者的病情, 为疾病能够更为精准及科学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12]。

当前建议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疾病诊断中实施凝血检验方法, 其中, 凝血指标主要是指由流动状态向不可流动状态进行转化的过程, 之所以会出现该种情况由可溶纤维蛋白原向不溶性转变所致[13]。凝血检验指标包括TT、APTT、FIB、PT、INR、AT-Ⅲ、FDP、D-D八项, 其中, TT 指标的增加可判定患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疾病, 代表患者进入到了纤溶亢进期。APTT 指标提升则说明患者有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 该指标本身属于一种较为敏感的内源性凝血系统检验指标, 经过对该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可见患者的内源性凝血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当发现该指标出现增高时, 患者有患有肝脏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及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可能性。若是APTT 指标出现短期增高情况时, 建议患者需要对有无出现血栓性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肾病综合征疾病进行检查。在血液中FIB 指标有较高的含量, 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不可溶性纤维蛋白的指标, 展现出了明显的凝血异常问题, 患者有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可能性[14]。若FIB 指标出现下降, 则说明患者有患有肝硬化及重症肝炎疾病的风险。透过PT指标能够将人体的凝血功能直观的展现出来, 可完成对疾病的明显呈现, 若PT>正常值的3 s, 则可判定患者出现异常情况, 需要对患者出现该种情况的原因进行深度检查, 并以此为依据, 提出合理化的治疗措施。INR 指标可将人体对凝血功能的抑制作用直观的展现出来, 该项指标水平越高, 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越低。AT-Ⅲ指标是人体内与凝血系统功能相拮抗的一种抗凝血系统, 在正常情况之下, 两者会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中, 可对血液在血管中的正常流动产生维持作用。AT-Ⅲ指标作为抗凝系统中的一项重要成分, 该项指标由肝脏合成, 本身属于一种多功能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对凝血酶的生成会产生抑制作用, 本身具有较强的抗凝活性, 在血浆抗凝酶活性中占比高达70%。AT-Ⅲ指标升高, 则可判定患者患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疾病。FDP 指标本身属于纤维蛋白原降解所产生的产物, 可将纤维蛋白原的溶解功能反映出来, 由于纤维蛋白原被大量分解, 从而产生高凝状态及原发性纤溶所引发所致的继发性纤维亢进, 会促使FDP 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D-D 指标本身属于一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主要用于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诊断中, 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疾病诊断中展现出了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可知, 通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疾病诊断中实施凝血诊断, 可有效诊断患者的凝血问题, 科学评估患者的病情。

经过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观察组的TT、APTT、PT 长于对照组, FIB、AT-Ⅲ低于对照组, INR、FDP、D-D 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纤溶期患者的TT、APTT、PT 长于高凝期和低凝期, FIB、AT-Ⅲ低于高凝期和低凝期, INR、FDP、D-D 高于高凝期和低凝期, 低凝期患者的TT、APTT、PT长于高凝期, FIB、AT-Ⅲ低于高凝期, INR、FDP、D-D高于高凝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将凝血检验指标用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展现出了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疾病诊断效果及质量, 在对患者实施凝血指标检验期间, 应注意样本的放置时间不要过长, 采集到的样本量应控制在>2 ml,将输血同侧作为采血部位, 并且需要注意标本中应避免出现凝块。经过将凝血检验用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疾病中,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检验效果, 透过检查指标能够看到患者有无出现凝血障碍, 明确患者的止血功能,有助于预防患者出现出血情况, 疾病诊断准确率高, 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患者生命安全的维持, 并且可直观的了解患者的疾病分期情况, 推荐在临床上大力使用。戴庆忠等[15]的研究结果与本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两者具有较强的相似性, 为本论文的结果提供了进一步的论证。

综上所述, 凝血检验指标用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 可明确检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为凝血分期提供科学的依据, 可为疾病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依据, 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完成了对患者病情的科学诊断, 建议应用于疾病临床诊断中。

猜你喜欢

弥漫性检验血管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支气管镜技术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血管里的河流
最伤血管的六件事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临床检验检验前质量指标的一致化
CT与MRI技术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评价
依达拉奉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疗效观察
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