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困境与实践理路

2023-11-04岑春浪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本领斗争精神

梁 军,岑春浪,李 南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列入“三个务必”,并将发扬斗争精神写入党章。这既是对党的百年奋斗的深刻总结,也彰显了斗争精神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后备力量,更应该具备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内涵意蕴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斗争具有不同的内涵意蕴和表现形式,但斗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站在坚持为一定阶级谋利益的立场。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1]基于此,只有明确和坚定斗争的方向、立场和原则,并分析当代大学生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特点,才能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中自我反省精神、责任担当精神、不懈奋斗精神三方面有机统一的内涵意蕴。

(一)激发内生动力的自我反省精神

意识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力,我们党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生动体现。对于大学生而言,只有进行自我反省、增强内生动力,才能有效实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因此,斗争精神反映在大学生身上首先是自我反省的精神,要善于运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维激发内因的决定性作用,以历史主动精神积极应对外部客观环境的变化,使自身实现螺旋式上升成长进步。大学生在学业、家庭、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需要他们练就“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高度自觉,学会时常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主动以实际行动扬长补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此外,大学生只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才能在多元化思潮中保持明辨是非的警醒,做到思想上不滑坡、行动上不随波逐流,持续鞭策自己在社会浪潮中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担当精神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只有存在于社会关系中才有价值,只有融入集体生活中才能成长[2]。当代大学生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应拥有服务和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而不应抱着得过且过、明哲保身的消极思想,更不能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要求大学生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学会以全面客观和积极心态审视社会现实,并将自身成长成才的方向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自觉把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不竭动力。特别是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避免盲目攀比、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等行为,应乐于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在学习实践中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三)涵养家国情怀的不懈奋斗精神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的生力军,要树立为民族、为国家努力奋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前进的道路上,我国仍会面临各种风险挑战,需要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敢于同各种错误的思想、言论、行动作斗争,在接力奋斗中努力将中国梦变为现实。爱国主义是蕴涵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大学生只有通过深入学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才能更好地厚植家国情怀,激励自身不懈奋斗、担当有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青春力量。

二、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相应地,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所面临的困境也呈现出新特点。因此,高校应从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成长环境以及所处的网络化虚拟空间等方面探析其斗争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从而厘清当代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的逻辑理路。

(一)理论功底不扎实使大学生淡化斗争自觉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大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提升斗争意识、做到斗争自觉。但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伟大斗争精神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理解认识尚不透彻深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一些思政课教师缺乏引导大学生从斗争理论的逻辑视角去思考分析我们党为何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授课过程中侧重于从纵向比较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一系列伟大成就,而对我国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深刻的剖析,容易造成大学生在心理上盲目乐观;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培育仍存在形式化和碎片化的问题[3],未能充分将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理论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有效结合起来,枯燥乏味的理论灌输方式减弱了大学生对斗争精神解读的兴趣,导致大学生难以深刻领悟其中的价值意蕴,从而往往忽视自身斗争精神的培养。

此外,一些高校在开展斗争精神教育过程中,主要是以大学生党员为重点对象,在党课上宣讲有关斗争精神的内容,而非党员大学生则很少接受该方面的理论知识教育,致使部分大学生对何为斗争精神、为何发扬斗争精神以及如何发扬斗争精神缺乏深刻认识,对斗争精神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个体的刻苦学习、勇于挑战、努力奋斗等微观层面,而对意识形态、内忧外患、风险挑战等宏观层面的斗争精神缺少深刻领悟,导致他们对斗争精神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因此,高校只有不断夯实大学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才能避免大学生在面临一些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时,仅仅表现出情感上的斗争热情,缺乏坚定信念支撑的斗争意志,而是能够做到理论上清醒,进而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

(二)社会多元化思潮使大学生模糊斗争旨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各种社会思潮已经迅速席卷了大学校园,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受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加之自身理论根底薄、阅历和经验少以及明辨是非能力弱,容易使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斗争旨向模糊,甚至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斗争立场。比如,有的大学生趋于现实化、功利化,对与其无利益相关的人或事表现出冷漠和麻木,集体意识淡薄。同时,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影响着大学生对人生的态度,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弱化了大学生脚踏实地的精神导向,一心幻想着“成功捷径”“好运暴富”,将各种目标期许转移和投射到庸俗的物欲满足过程中。这些浮躁的气息往往使一些意志不够坚定的大学生再也难以从平凡的奋斗中体验到学习实践所带来的幸福感。

在实现人生价值和服务国家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部分大学生在功利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迷失了斗争方向,面对利益的诱惑未能坚定理想信念,盲目追逐眼前利益而导致人生目标狭隘,沉浸于自己所谓的“小美好”之中,误把个人的幸福当作奋斗的全部意义[4],他们只为自身利益而奋斗,忽视了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没有自觉地将自我价值实现与国家发展需要联系起来,歪曲了斗争精神的价值旨归。还有一些大学生受“佛系”文化影响,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在客观环境面前缺乏历史主动精神,致使自己的发展前程淹没于时代洪流之中。总之,这些错误歪曲的思想观念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南辕北辙,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需要及时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斗争观。

(三)舒适的成长环境使大学生弱化斗争本领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物质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的环境中,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淡化和放松了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很多大学生在家庭的呵护宠爱以及象牙塔般的校园生活中弱化了“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的斗争本领。在学习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很少认真思考“为什么而学习”,缺乏明晰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满足于老师课堂传授的知识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缺少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斗争意志。当面对身边不良风气或者遭遇挫折和困难时,一些大学生患有不愿斗和不敢斗的“软骨症”“恐惧症”,存在畏难情绪而下意识地选择逃避,试错和挑战的斗争勇气不足,更有甚者在面对学业或情感上的打击时就会产生过激行为,未能掌握如何与逆境斗争的本领。

在择业就业方面,随着我国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亟需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然而面对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一些大学生依然难以走出舒适圈,在就业价值取向中表现出拈轻怕重、急功近利的心态,未能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较为清晰的职业规划,盲目地追逐和幻想所谓“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的工作。也有很多大学生对自身期望过高,往往陷入“只要我做,就能做好”的盲目自信,缺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就业准备意识,在实际中没有进行针对性训练和提升就业技能,当面临就业岗位的各方面能力要求时表现出“本领恐慌”。此外,有的大学生仍存在“等靠要”思想,不能与自身的消极怠惰进行抗争,时常需要依赖他人的“重点关照”,缺少自立自强的斗争能力。

(四)网络化虚拟空间使大学生缺乏斗争实践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信息时代,网络给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助长了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依赖。一些自我控制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往往容易沉浸于网络虚拟空间难以自拔,如过度地玩游戏、刷抖音、追剧等,从而削弱了参与线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会使他们在认知、学习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产生“空虚焦虑”“群体性孤独”等问题[5]。加之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和开放性,网络信息辨别能力较弱和缺少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时,欠缺对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加以分析的意识,还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急于发表个人主观言论,增加了自身陷入舆论漩涡的风险。同时,在遇到网络空间错误的言行时,很多大学生通常会选择做“沉默的大多数”而不敢与之开展斗争,寄托于所谓的“网络意见领袖”,从而未能从这些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身的斗争本领。

大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需要在学习实践中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才能获得全面而丰富的材料,与此同时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和改造进而达到对某些事物的规律性认识。然而,身处互联网时代的许多大学生更倾向于从网络空间中截取学习资源,而非自己亲自查阅完整版的资料或直接参与实践调查。因此,他们从网上所获得的材料往往存在碎片化、表面化的现象,有些甚至是断章取义,容易造成信息偏差、片面理解甚至错误认知。这些依赖于网络而缺少躬身实践的大学生,盲目青睐于网络信息解读而疏忽培养自身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本领。

三、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的实践理路

前进道路上,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是需要我们发扬斗争精神。高校加强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培育,具体可从理论学习、价值引领、实践历练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斗争意识、明晰斗争旨向、增强斗争本领,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将斗争精神融会贯通于品格养成和日常学习生活中,从而以昂扬向上的斗志应对成长挑战,真正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一)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大学生斗争意识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大学生只有加强理论学习,对斗争精神形成科学正确的、全面系统的认知,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把握斗争的方向、立场、原则,才能更加自觉增强斗争意识。首先,在学习斗争精神的内容上,不仅需要大学生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学深悟透唯物主义的“斗争哲学”,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斗争智慧;还要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这样才能深刻认识到各种矛盾斗争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进而从内心深处增强对斗争精神的认同感。同时,强化大学生的斗争精神培育需要立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在大思政课中通过全面阐述我国发展面临的各种斗争是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激发大学生的斗争自觉,不断唤醒大学生群体的斗争精神。其次,在教育方式上,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实践中挖掘与斗争精神相关的问题,且能与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挑战作斗争相联系。比如,引导大学生要以斗争精神克服松懈心态、战胜畏难情绪、突破发展瓶颈等方面,以此增强他们的斗争底气和信心。

此外,要把斗争精神讲深讲透,还需要活用各种平台、各种活动来丰富其宣传方式。比如,利用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制作通俗易懂的相关宣传视频,避免理论教学枯燥乏味而失去吸引力。同时,高校思政工作者在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时,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围绕斗争精神的相关专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宣讲,覆盖面既要包含党员大学生也要包含非党员大学生,让他们从中领会斗争精神的深度和厚度,以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斗争思维。

(二)加强价值引领,明晰大学生斗争旨向

大学生只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才能把准正确的斗争方向。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高校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大学生勇于斗争、善于斗争,以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在各种诱惑和风险挑战面前保持头脑清醒,避免他们斗争方向偏移和斗争性质扭曲而误入歧途。特别是要重视网络环境的净化,不断增强主旋律、正能量的话语引领力。为此,高校应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管理,及时有效地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积极引导他们的注意力和关注点。比如,针对网络媒体过度放大社会焦虑情绪等问题进行有力回击,让大学生能够客观看待这些现象并敢于战胜它们,从而培养大学生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斗争勇气和乐观心态。

同时,在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可通过大力宣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典型事例和发挥朋辈榜样作用,激发大学生斗争热情和坚定斗争立场。例如,讲好疫情防控阻击战、脱贫攻坚战以及抗洪救灾等重大行动中一线工作者的奋斗故事,让大学生从中感受到一线奋斗者们吃苦在先,享乐在后的责任担当精神,同时也要用反腐倡廉典型案例警醒大学生,从而使大学生在正反两方面对比中树立正确的斗争方向,自觉将个人价值实现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则要加强宣传“自强之星”“学习标兵”“优秀毕业生”等人物事迹,从而引起大学生的内心共鸣,使其主动汲取榜样的优秀品质,并与自身存在的不足作斗争,更加积极地追求进步。

(三)提供历练舞台,增强大学生斗争本领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大学生要充分利用校园提供的各种平台历练自己,以实干担当的历史主动精神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锤炼斗争本领,不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首先在学习生活方面,大学生应紧揣“知识恐慌感”和“本领危机感”,扎扎实实学好专业知识,练就技能本领,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才干,做到深学争优、真才实学。与此同时,大学生需要兼顾综合能力的提升,勇于跳出成长的舒适区,通过积极参与社团、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增强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斗争本领,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要协调好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学思践悟中历练斗争本领。特别是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更需要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储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本领。

(四)注重实践育人,丰富大学生斗争经验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淬炼斗争艺术和丰富斗争经验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更喜欢通过沉浸式、情景式、体验式的亲身实践来接纳吸收理论知识,因此高校要重视社会“大课堂”的育人作用,引导大学生自觉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鼓励他们走进社区、农村、企业等生产生活场所,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以及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使他们在基层中、群众中了解社情民意。通过这些实践,他们既能够获取第一手资料、检验自身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够从中锤炼自身善于解决各种问题的本领和艺术,进而丰富他们的斗争经验。

然而,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实践活动,不仅难以实现育人效果,反而可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实践育人要着重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调研能力,做到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真正让调查研究成为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而且在调查研究过程中需要把握好斗争的立场观点方法,比如当调研遇到复杂情况时,需要大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一斗争规律,在评判曲直是非面前则需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斗争原则,才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一言蔽之,大学生在各种斗争实践中,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才能有效化解各类矛盾,从中得到历练成长。

四、结语

大学生的斗争精神、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学习与实践中培育和历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青年大学生应当自觉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担当作为,在斗争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增强干事创业本领,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从而让蓬勃的青春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绽放绚丽之花。

猜你喜欢

本领斗争精神
小透明,大本领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谁的本领最大
谁的本领大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拿出精神
旧政协关于停战问题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