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象·规律·趋势: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道理的三个层面

2023-11-04常玉洁郭清秀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思政理论

常玉洁,郭清秀

(燕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并参与讨论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意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教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深刻揭示了思政课作用发挥的本质规律,为思政课教师如何讲好思政课指明了正确方向。

在新的征程上,如何培养更高素质、更广视野、更深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领青年大学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是新时代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道理必须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为了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思政课教师需要透析微观层面纷繁复杂的现象,需要明晰并遵循中观层面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更需要深刻认识宏观层面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才能达到思政课“入脑”“入心”的效果。

一、透析现象: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道理的微观层面

大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社会环境,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难免会产生诸多困惑。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道理,需要思政课教师透析造成青年大学生困惑的纷繁复杂的现象,结合学生面临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领。同时,思政课教师还需聚焦造成“青年之问”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辨析“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与“青年之问”之间的关系。

(一)回答“青年之问”,透析青年大学生的困惑与需求

“青年之问”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关键课题。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受此影响,新时代中国青年大学生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2]6,也不可避免会在“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考量时,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3]173。“我们怎么了”是青年大学生共同面对的思想问题。

要回答“青年之问”,需要建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双向互动模式。双向互动模式的前提是既追求教育者授业解惑传道过程中表达形式的平等,也追求双方精神成长的平等。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成长在物质生活富足、精神文化水平提高的背景之下,作为“平视一代”[4],他们对于“平等”价值观的诉求体现在方方面面,对于思政课的诉求便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之间的平等姿态。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与大学生“入心”交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引领,就需要破除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上位者”与学生“下位者”的认知。

回答“青年之问”,需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问题有着深刻的现实根源,要解决思想问题这一“果”,需要把握学生面对的实际问题这一“因”。笔者所在课题团队开展了河北省高校思政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典型案例研究,针对12 946名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68%的青年大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方向,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27.82%的学生选择到老师推荐的地方进行择业。课题团队就青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课程需求进行访谈时发现,三年级与四年级的大学生渴求思政课教师通过解读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未来发展重点方向以及具体的就业政策,为其就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因此,思政课教师只有深度剖析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面向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困惑,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领。

(二)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透析国际国内热点事件

“青年之问”是“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微观缩影。要研究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困惑以及需求,回答“青年之问”,进而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离不开对“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深入把握。

科学回答“世界之问”,透析“青年之问”的结构性动因。当今世界正经历深刻变革,“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5]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主题。变革蕴生着机遇也蕴含风险挑战,变革的结构性力量将人类推至又一个十字路口,选择合作还是对抗?选择开放还是封闭?选择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这些反映出世界的深层需求。在这样一种结构性困惑与需求包围之下,思政课教师需要透析国际热点背后的本质,深刻认识形成“青年之问”的结构性动因,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大世界观。

科学回答“时代之问”,透析“青年之问”的关键性动因。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归根结底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在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所以,回答“青年之问”,需落脚于教育引导学生涵养理论思维,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政课是兼顾理论与方法的课程,对于学生“既要授之以思想理论之鱼,也要授之以科学理论思维之渔”[6]。新的形势面临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较之其他时代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思政课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用科学的方法辨析问题并指导实践,从而自主为困惑找寻出路。

科学回答“人民之问”,透析“青年之问”的基础性动因。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历史、改革开放40多年历史、新时代新征程10年来的伟大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要回答好“如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人民之问”,需要思政课教师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牢固树立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立志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人才”[7]。

二、明晰规律: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道理的中观层面

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道理,需要思政课教师从中观层面深入研究并掌握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马克思看来,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8]只有通过深入研究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才能将思政课的“大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一)研究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2019年4月19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研究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了解青年优势和弱点。”[2]16821世纪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既具有与其他时代相似的普遍性规律,也具有异于其他时代的特殊性。普遍性规律表现为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生事物接受度高且充满求知欲,同时,由于阅历不广的局限性导致认知的内倾化和理想化。同时,作为“互联网土著居民”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也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影响其思维方式的知识结构的质性变化。信息化时代,青年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更为多元、途径更为便捷,但知识内容则因为大数据的推送惯性呈现单一化、碎片化态势。这一变化导致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思想既开放又保守,视野既广阔又狭窄。

新时代新形势为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成长的特殊性,以“吃透学生”[9]。当前,青年大学生的内倾化趋势增强,更关注个体以及现实热点问题;更强调“知”“行”结合,在“行”中谋“知”或者以“知”化“行”。课题团队调查结果显示,在课程内容方面,66.25%的大学生希望思政课讲授时增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65.60%的大学生希望授课时思政课教师多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在教学方法方面,64.65%的大学生希望增加实地实践、实习操作的环节;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43.00%的大学生希望加强对实际问题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核,38.00%的大学生则提出尽可能不采用命题式传统考试模式,加大过程性考核所占比例。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特殊性成长特点还表现为获取信息的“短平快”模式限制了大学生全面、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72.48%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为微信,59.75%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为抖音,快速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必然造成信息的碎片化、表面化,使青年大学生对于深入、全面思考问题形成新的障碍。同时,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呈现割裂态势。课题组调查的12 946个样本中,有55.58%认为当代青年是“可堪大任的一代”,同样有53.17%认为当代青年是“竞争压力大的一代”;有43.60%认为当代青年是“幸福成长的一代”,但也有31.14%认为当代青年是“佛系、躺平的一代”。

其次,针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成长的特殊性,思政课教师要有“本领恐慌”的忧患意识。就“学校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大力度或进行改进,将会让同学更喜欢思政课”这一问题, 47.27%的大学生认为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信息化时代为青年大学生带来海量知识和学习便利化的同时,也割裂了大学生所处的时间和空间,使其产生了很多新的思想问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改革发展形势正处于深刻变化之中,新现象、新问题与旧现象、旧问题叠加呈现,通过数据终端快速传播给互联网受众。信息时代网络舆论焦点迅速聚焦,然而互联网“信息茧房”内生的对立思维与对立情绪却增加了达成共识的难度,这使得思政课教师在加强思想引领方面面临新的挑战。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与大学生进行有说服力、感染力的课堂对话,引领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1.目标性与过程性相统一。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8。思政课关键在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大学生,引领他们形成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之下,服务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百年奋斗目标,服务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需求。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做到目标性与过程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应该久久为功。青年大学生易受错误思潮影响,思想发展呈现起伏变化态势。在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大学生对纷繁的信息和纷纭的社会现象的认识多为感性认识,只能在某种程度或者某个方面“知其然”,却无法运用科学的方法作为指导,以整合信息、探究现象背后的根源,“知其所以然”。随着获取信息的逐渐增加以及视角的转换,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认识不断摇摆、反复,这种思想的反复性与不稳定性是其困惑的重要原因,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不懈[11]。为了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持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聚焦青年大学生思想困惑,引导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分析问题,最终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2.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知识性与价值性的内在统一。思政课的重要功能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引领,塑造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新征程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以知识为载体、以价值为目的,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之中。

通过处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个体独立意志关系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具有思想意志的独立个体,两者的意志独立带来的思想矛盾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12]61思政课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对思想意志独立的青年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通过科学的知识、严谨的论证、翔实的论据讲深讲透讲活道理。“只有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没有科学的知识作支撑,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0]12同时,有效传播还需掌握受教育者易于接受的方法。根据受教育者类型不同,知识传播的方式也要相应发生变化[13]。如果受教育者文化水平不高、掌握的信息不多,或者传播的信息正好与其心理一致,则可以采取单面传播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即通过单一正向宣传的方式进行知识讲授;如果受教育者文化水平较高、掌握相当数量的信息,则需要进行双面传播,既要讲清楚取得的成就,也要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来讲,双面传播的教育效果会更佳。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回避尖锐问题,用全面的方法让学生认清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主流和支流问题。

通过处理价值观的一元性与多元性之间的关系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思想误区。当前,世界多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日趋严峻,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受到境内外势力西化、分化的影响。思政课担负着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思政课教师需要直面各种错误思潮与话语陷阱,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的价值共识。要实现彻底的批判,就要在诘问与被诘问、辩难与被辩难的过程中深化认识。思政课教师的批判首先建立在对错误思潮、错误观点、错误话语的诘问与辩难基础之上,将其核心观点、逻辑脉络逐一解构并进行批判。同时,思政课教师也需要经受住受教育者的诘问和辩难,在被诘问和被辩难的过程中立得住、站得稳,才能通过真理的科学性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可能存在的思想误区。

通过把握内化于心的规律实现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内化于心呈现出“认识—认同—信仰”的发展规律,其中认识是受教育者通过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过程;认同是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受教育者对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产生情绪体验的过程;信仰则是指一种意志,是一种有效推动受教育者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神力量。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将党的理论成果内化于心,思政课教师必须讲好中国故事。只有讲深讲透讲活苦难的故事、奋斗的故事、发展的故事,才能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筑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

3.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属性,是“实践的理论”与“理论的实践”高度统一的课程。“实践的理论”是指作为理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理论的实践”是指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教学过程中要具体化,思政课必须观照现实并回应现实诉求[14]。思政课教师要想做到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道理”,既要用深刻的理论、生动的实践引导学生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站稳政治立场、坚持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念,也要在积极的政治实践中创新并发展理论,不但承担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教学工作者的角色,也要承担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理论工作者的角色。

思政课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是思政课具有理论性的现实基础。要用彻底的理论说服受教育者,教育者首先必须掌握理论。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本质才能真正彰显[15]。这便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常学常备常新,要坚持“内容为王”与“形式创新”相结合,坚持“灌输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融合,落实学生主体角色的同时不断提升理论灌输的科学性[16]。

增强理论说服力,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7],“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18]。思政课要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青年大学生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纯粹的理论教育,它同时还是实践育人。”[12]66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念、观点和原理,第二个层次为“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方法进行社会实践,其中第二个层次目标是最终目标[19]。用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科学理论培育爱国情,用极具科学性与彻底性的科学理论凝聚强国志,最终目的是要用实践性的科学理论激励报国行。

思政课要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需要引导大学生通过实践深化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课题团队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学方法方面,64.65%的大学生希望增加实地实践、实习操作的环节。思政课需要进行教学创新改革,在顺应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有效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思政课的实践环节是对理论认识的验证,是对情感信念的强化,是对行动的落实,和理论教学环节是相辅相成、一体两翼的关系。“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三、认识趋势: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道理的宏观层面

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道理,需要从宏观层面上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习近平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看待。”[10]7新时代以来,我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相互影响更趋深刻,我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基于此,要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道理,思政课教师必须拓展知识广度,厚积理论深度,正确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势,用历史的眼光启示、用伟大的目标感召、用光明的未来激励大学生争做实现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

(一)讲深讲透讲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势不可逆转

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势是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的重要前提。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郑重宣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20]“不可逆转”是指不以个人或特定政治势力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大潮流、大方向。思政课教师只有讲深讲透讲活这一趋势的“不可逆转”,才能引导大学生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复杂形势面前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才能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发展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偶然性即时性的问题与必然性长期性的成就之间的关系,才能引导大学生将实现个人理想与推动祖国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

讲深讲透讲活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坚定大学生道路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百年血与火的奋斗,在科学理论指引和实践反复检验之后形成的理论与实践新路。中国式现代化还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崭新发展道路,是立足中国实际、在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中生成的发展模式,“体现了对西方单向度文明的历史性超越、对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性反思、对后发国家现代化困境的历史性突破”[21]。只有讲深讲透讲活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才能帮助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

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坚定大学生理论自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前进道路。只有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强大生命力,才能引领大学生认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这一趋势的“铁的必然性”,才能让大学生坚定理论自信。

讲深讲透讲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制度保障,坚定大学生制度自信。中国为什么能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活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建设经验中,在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经验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10年伟大成就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人民性、开放性、发展性和创新性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只有讲深讲透讲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才能帮助大学生坚定制度自信。

讲深讲透讲活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2]17当前,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精神动力。纵观世界,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内含的“二元对立性”无法应对并解决当今时代世界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国共产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但是民族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不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撑,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文化动力。只有讲深讲透讲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民族意义和世界价值,才能引领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二)讲深讲透讲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充满挑战

我国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意气风发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是现阶段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新征程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多重机遇,同时也要看到,新形势下面临的风险考验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艰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22]思政课教师要讲深讲透讲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存在的诸多挑战和风险,引领大学生筑牢责任意识、厚植家国情怀、夯实奋斗精神,才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用理想信念凝聚青年大学生,筑牢责任意识。青年要立大志,才能成就大事。而要立大志、成大事,首先需要筑牢责任意识。离开了责任意识的理想只是空想,离开了责任意识的信念如海市蜃楼,虚无缥缈。因此,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师必须讲深讲透讲话理想与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引领大学生在筑牢责任意识的基石之上树立远大理想信念。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引领青年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3]168“核心价值观,其实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3]168青年大学生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才能掌握穿透社会万象的“钥匙”,才能在面对激荡的多元思潮时保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形成更为深沉的家国情怀。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青年大学生,弘扬奋斗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这一伟大梦想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作为实现伟大梦想的关键力量,青年大学生需要发扬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努力提高个人素质,练就过硬本领,勇于面对惊涛骇浪,战胜新征程新阶段发展中面临的艰难险阻。

只有认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不可逆转但同时也充满风险挑战的形势,青年大学生才能找准自己的历史方位、把握要扮演的历史角色并直面承担的历史使命,才能自觉将实现自身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之中、将个人成长发展融入国家的前途命运之中,将个人梦想、个人智慧融入强国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智慧之中。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