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低段分角色朗读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成因及对策

2023-11-03钱靓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语气青蛙评价

钱靓

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分角色朗读因情境性、游戏化特点较明显,对唤起学生期待、保持课堂专注有独特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倡导学生主动感知生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作品,获得审美经验。然而,课堂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影响分角色朗读目标达成度的问题,如师生往往由于缺乏对文本的理解而在表现角色时差别很小,或者追求外在的惟妙惟肖,缺少内在的心领神会,集中表现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难以充分激发和塑造。对此,教师应启发学生把文本语言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在认知、体验和感悟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特定场域人物的情感,读出真情。要考虑到低段学生准确又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较弱,设置一些必要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支架,帮助他们尽可能全面把握。

一、主要问题

(一)时间分配不足

小学语文低段课堂上,生字词教学作为教学重难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把字词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个过程会扫清许多障碍,也意味着花费大量时间。正如一些教师认为的,语文的听说读写,每个方面都是重点、难点,都需要精细化指导,分配到分角色朗读上,精力、时间都显得不足。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里的《寒号鸟》,课后明确设置分角色朗读环节,但时间并未限定,实践中,不少教师“精打细算”,严控在几分钟内解决。由此,一些课堂上,只有两三组学生走过场似的“念一念”就完了,训练效果无从谈起。

(二)角色塑造不清晰

低段的学生分角色朗读时,所塑造的人物有时并不真实,读不出角色的情感和心理,比较常见的是会过度夸张。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坐井观天》里,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这句话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住重音、语调,抓住青蛙的想法(不信喜鹊说的话),然而在一些课堂上,学生读着读着就把重音读得更重更响亮,整句话的音调也升高了,到最后似乎有了“气势汹汹”的意味。这样听下来,青蛙仿佛是一个不讲理的角色,而它见识短浅的特点就相对淡化了,角色塑造得不够真实,这就给听者以做作之感,真实性也就不强了。又如有些学生则一直用平缓的语调,少有起伏,塑造的角色就是平面的、死板的,一點也不鲜活。

(三)教师朗读技巧不足

朗读要在细节中体现变化,不少教师也有范读时展现技巧的意识,但效果常难如人意,尤其在语音语调的场景化呈现上,区分得并不明显。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小壁虎借尾巴》的朗读教学中,小鱼、老牛、燕子的声音差异其实是很明显的,有粗有细、有高有低,一些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几乎没有区别,很难让听者一下子将其区分开来。若教师自身的分角色朗读就是如此,则很难对学生指导。因此,当学生自己读多个角色时,听者也无法从朗读中感受区别。

(四)评价导向空泛

教师在分角色朗读指导时应把握角色的性格特点与本质特征,回归角色本源,相应地,教师的评价标准也需要围绕这些内容展开,但实际评价中,多以读正确、读流利、停顿正确、有感情为标准,关注学生有没有把握住整体的语调以及有没有把句子读通顺,真正重要的情感往往一句话带过,“你读得很有感情”这类评价显得苍白无力。同时,因为教师的评价缺乏针对性和清晰的导向性,部分学生误以为读得越夸张越好,或是语调变化越多越好。

二、成因

(一)教材编排意图理解欠缺

教师认可分角色朗读的价值,但在教学中并未充分体现,课堂上没能心甘情愿挤出时间,究其原因,是对教材编排意图的理解不深,潜意识里并没有给予分角色朗读足够的重视。统编版低段语文教材里,多篇课文要求分角色朗读,要学生读好停顿、读好各种语气、读好对话。这些要求并非孤立的存在,一步步的训练指向分角色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指向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二)角色分析解读不到位

在要求分角色朗读的课文中,角色的解读至关重要。出现在统编版低段语文教材中的角色大多性格单一、特点鲜明。然而一些教师在解读的过程中会出现疏忽,未能将角色讲解到位,突出其特点,或者未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进而影响学生对角色的塑造。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棉花姑娘》一课里,有的课堂上,教师并没有着重强调棉花姑娘生病这一特征,这无疑是一个漏洞,容易导致学生没有塑造出一个因生病虚弱的棉花姑娘的形象,分角色朗读对体会人物形象作用不大。

(三)分角色朗读技巧与方法待丰富

分角色朗读与一般的朗读不同,为了活灵活现地塑造角色,朗读者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大部分一线教师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朗读相关的技巧和方法,平时也很少接触到一些专业的朗读知识和技能,他们往往依靠自身的实践经验来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学。这就使得部分教师难以通过朗读塑造出不同的角色,进而影响分角色朗读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分角色朗读能力的培养。

(四)分角色朗读的评价标准模糊

在学生分角色朗读时,教师所采用的评价标准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一些教师对于分角色朗读的评价标准比较模糊。在教学评一致性体系中,评价(要点)标准的提炼非常重要,是关乎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评价要点若提炼得精准,学生的学习就会明明白白。如把“读好重音”“读好语气”“读出理解”作为朗读的评价要点,学习目标清晰,学生容易掌握,课堂上朗读的效果一目了然。若不能正确提炼出分角色朗读的评价要点,未明确分角色朗读的评价标准,那么评价很可能大而空,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也难以发挥。

三、对策

(一)多元理解并转化角色

分角色朗读,最重要的是朗读者要塑造出活灵活现的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理解角色,而后在此基础上转化角色,从而真正成为角色。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转化角色。

1.借标点符号。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坐井观天》里,青蛙听到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它是这樣回答的:“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老师:“青蛙有没有相信小鸟的话?”

学生甲:“半信半疑。”

老师:“这个词语非常好。课文中青蛙是半信半疑的吗?”

学生乙:“青蛙是根本不信的。”

老师:“从哪里看出?”

学生乙:“感叹号。”

老师:“你真聪明!课文中不仅用感叹号,还用了反问句,加强了语气,表示青蛙不相信。”

在这里,感叹号和问号值得关注,它们鲜明地表示出青蛙不相信小鸟说的话。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原文、关注标点,感受青蛙语气、情感的强烈,而后得出青蛙根本不相信小鸟说的话这一结论。这样,学生就透彻地理解了青蛙的想法。

2.借提示语。提示语往往是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描写,能明显地展示角色的思想情感。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动物王国开大会》里,狗熊说话时就有这样“伸了伸舌头”“做了个鬼脸”“捶捶自己的脑袋”的提示语。从这些提示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狗熊知道自己通知不到位时的不好意思和自责。

3.借真实生活。课文素材往往来源于生活,当学生难以理解角色的想法和感情时,教师就可以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从已有的经验中找到答案。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棉花姑娘》,开头就点出“棉花姑娘生病了”,当燕子飞来,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在这里有两个注意点,一个是棉花姑娘生病了,这就意味着她的声音应该是虚弱的、无力的,而不是响亮的、中气十足的;另一个则是棉花姑娘请求燕子来帮自己捉害虫,语气是恳切的、温和的,而不是理直气壮的、咄咄逼人的。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当自己生病的时候声音是怎样的;请别人帮忙时,又是怎样的语气。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棉花姑娘这个角色。

4.借情境创设。角色是在特定情境中体现出来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真正将自己代入角色,与角色共情。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咕咚》一课,要求学生朗读扮演小白兔这一角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假如自己就是小白兔,独自在湖边玩,而后教师可以描述一下湖边的景色,比如“湖边长着碧绿的小草和美丽的鲜花,一阵微风吹过,能闻到阵阵花香,湖面也微微泛起涟漪……”,突然“咕咚”一声(多媒体播放声音),思考此时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会怎么做。

(二)分角色朗读与识字教学有机整合

在适合分角色朗读的课文中,教师亦可尝试将分角色朗读与识字教学相整合。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坐井观天》,“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这句话是教学重点之一。教师带领学生理解“无边无际”和“哪”这两个关键字词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好小鸟说的这句话。一方面要读出“无边无际”所表现出的天之大,声音应给人辽阔、宽广之感;另一方面要读好感叹句,这个“哪”字感情强烈,进一步表现出天空之大。另外,小鸟的语气应该是自信的,因为它确实看到过辽阔的天空。抓住这些内容训练,学生既掌握了生字词,又演练了分角色朗读。

(三)分角色朗读的指导与评价有机统一

在分角色朗读中,教师的范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教师把角色读得活灵活现,学生一定会受到感染、产生兴趣。同时,当学生读不出角色的特点、读不对句子的语气语调时,教师适时的范读就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坐井观天》,“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这个反问句比较难读,学生在断句和反问语气方面难以把握,此时就需要教师范读。通过范读,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该如何断句、如何读出反问语气。

对分角色朗读评价,教师首先要提炼出评价要点。低段要求分角色朗读的课文,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此外停顿、重音、语气、语调等内容更需注意,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角色的特点。一般来说,孩子的语言就应该读得活泼清亮,成年女性的语言需要读得比较柔和,成年男性的语言则应读得低沉有力。只有达到了这些要求,分角色朗读的训练才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分角色朗读能力才真正得到锻炼和提升。

(四)分角色朗读研究和反思有机结合

针对分角色朗读这一朗读训练重点,教师需要对其深入研究。一方面,教师需要关注语文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教学参考书籍,不断完善对分角色朗读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阅读一些关于朗读的书籍,观看一些优秀的朗读视频和优秀课例,并且多加练习,切实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这其中,“变声”作为塑造不同角色的重要技巧之一,教师应给予重视。它主要通过共鸣腔和发声位置的变化,发出不同特点的声音。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猴子捞月亮》,小猴子的声音尖亮,鼻腔共鸣时发声位置在嗓子眼。大猴子的声音稍平和,运用鼻腔共鸣时声音应靠下靠后一些,而老猴子的声音低沉,则需气息下沉,直到胸腔。因此,教师自身应不断锻炼分角色朗读的能力,除了读出角色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读出角色之间的区别,将每一个角色都塑造得栩栩如生、真实可感,进而引导学生体验角色的特征,理解并适时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在真实语言运用的情境中,通过感受、理解、欣赏等,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

猜你喜欢

语气青蛙评价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小青蛙捉虫
谁能叫醒小青蛙?
青蛙便签夹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骄傲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