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欠发达地区开展“综合实践课”的几点思考

2023-11-03赵虹霞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峨山活动

赵虹霞

综合实践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云南这样的西部欠发达地区跟发达地区相比,在教育、经济、文化、资金等多方面有着很大差距,要想开展好综合实践课,难度不小,很多教师理不清思路,感到力不从心。如何上好这门课,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考验着每位任课教师的学术积累和综合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传统教学,它倡导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学生是该空间的主导者和控制者,对整个综合实践活动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和探究,推动整个活动的进行,并独立完成,而不是让学生聆听教诲。教师在活动里只是一个引导者和旁观者,不是参与者和主导者。

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差异,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另外,由于经验积累不足、学校缺乏资金和指导策略等因素,导致这门课程在多数欠发达地区停滞不前。如何将综合实践这门课程切实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做好主题开发、教师培训、阵地建设、过程实施等都是应该关注的重点,我认为要在欠发达地区长期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首先要解决以下的问题:

一、转变思想观念

综合实践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标不同,它强调的是活动范围主题广、任务模式多、研究方法多样化的综合探究模式,不是依靠任课教师人为灌输知识,而是源自学生对实践活动主题的认识、探究和挖掘,以此达到开发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但部分家长及教师观念陈旧,认为“考试不考综合实践课,综合实践影响其他学科成绩”,这种心态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综合实践课的发展。

面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

2017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标志着“综合实践”这一新课程的确立。综合实践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迈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开展这门课程,必然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认识过程。然而教师及学生外出学习和受训机会较少,接触面窄,对综合实践的认识不深彻。

我觉得首先要在教师队伍中发起综合实践理论的学习活动,用理论武装教师头脑,让教师认识到综合实践课程的目的、意义和作用。要清楚综合实践课程对每个学生将来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要明白该课程是实际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的知识技能。应当就如何开展好综合实践课程展开培训,为开展活动打下理论基础,以解决老师对这门课程认识不足和畏难的问题。

(二)走出去请进来

我校虽然是一所城区小学,但与其他城市学校相比,我校的教师与综合实践活动直接接触的机会非常少,为解决这一现状,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为教师争取外出学习听课的机会,通过“走出去”让教师向其他老师交流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观念、好做法。通过“请进来”邀请不同渠道的综合实践课程专家或具有成熟经验的一线综合实践教师来校,对我们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给予答疑解惑,为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夯实基础。

(三)争取家长的支持

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的形式,对家长进行宣传和培训,在学生家长的头脑中建立新的人才观。只有最大程度上的统一了家长们的思想,才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家庭环境支撑。

(四)以点带面全校推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初期,若想全校同步开展,难度极大。应该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重點培养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领悟较快的教师,选定在综合实践方面有自己想法和思路的教师,选择性地在一部分班级先行开展,组织其他班级的师生观摩、学习,待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后再向全校推动。这样既可以加快活动实施的进程,也给了所有老师相互学习和均衡发展的机会。

二、开发综合实践的资源

综合实践贵在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多数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课时会觉得无活动可搞、无内容可挖,同样也存在资源短缺,资金不足等因素,导致老师们无从下手。指导老师不知道怎样将校本课与实践课区别开来,更不知道普通课程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从而出现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盲目跟风和随意性大等问题,学生没有兴趣,老师没有动力。

(一)立足本校开发课程

课程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成效。首先应从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结合学校的实际,综合考虑开放性、全面性、灵活性、自主性及实效性的原则。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各种动手能力,延展出围绕饮食、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版块。例如,《好习惯,伴我健康成长》《非遗花鼓进校园、花鼓飞花彝乡美》《感恩》《尊老敬老爱老(学雷锋月)》《红领巾我的骄傲》等主题,既贴近实际又丰富了综合实践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校企联动链接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不足,其原因之一是缺乏经费,由于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及学校能够投入的资金有限,缺少校外专门的实践基地,从而制约了综合实践的相关阵地建设。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帮助学校有效链接和共享一些社会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面的一些困难也就迎刃而解。

一是链接社区资源。学校可与社区服务站、社区养老院、福利中心、日间照料所等机构挂钩,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和调查探究,再结合各班级开展的《感恩》《尊老敬老爱老(学雷锋月)》等主题,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美德。

二是链接企业资源。巧用地方产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适合开展的内容或素材。例如,我校开展“非遗传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非遗花鼓进校园,花鼓飞花彝乡美”成为我校的特色课程。峨山县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花鼓舞”的传承地,千百年来,生活在峨山境内的彝族群众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其中彝族服饰是彝文化中最耀眼的部分。省级非遗传承人肖会玉是彝族服饰工艺专家,市级非遗传承人李莲英是峨山“彝绣”的代表传承人,峨山县慧玉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彝族刺绣”产品强有力的推广者。我校把“非遗花鼓进校园,花鼓飞花彝乡美”这一课的课堂放到彝文化传播公司,让非遗传承人当老师,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彝绣的方法技艺,让孩子受到非遗传承人工匠精神的激励和非遗文化的熏陶,激发了孩子们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

另外,依托我校的地理环境和现有条件,我们在校外与“峨山菜园——绿色农产品孵化平台”企业相挂钩,借助“峨山菜园”的果(菌)园、牛(羊、猪、鸡、蜂、鱼)场、磨坊、芽菜坊和粮油基地共建了“四园、六场、两坊、一基地”,为学生开展校外综合实践的活动提供了阵地。与企业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既丰富了综合实践课内容,又为学校搞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带来了动力。

可以看出,欠发达地区有比大城市更优越的自然条件,我们要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充分体现地方课程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还应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条件,注重课程内容的生活性,即选择适合学生所感兴趣的具有体验性的学习内容。注重内容的综合性,使学生具有应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同时应关注知识内容的整合性,充分体现综合性,面向全体学生,这样我们的综合实践课才会有活动可做,有内容可讲,有收获可得。

三、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和应试教育,而是使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现实学习中,综合性地学习现实社会及各种环境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因此,它在实施中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上存在天壤之别。

事实上,综合实践活动课重要的不是如何规划课程的具体模式,而是看活动是否真正坚持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综合分析的初衷,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把传统意义上的“要我学”变成真正的“我要学”。综合实践课程不仅仅是学生与环境、生活、社会的联系,更要把握当前社会脉搏,使学生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有效开发社会资源,使学生融入社会、关心社会、适应社会,进而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交流、感知知识的魅力。因此,我认为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打破常规,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充分调动校内外的资源,把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把社会、家庭和学校连接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当然,对如何开展好综合实践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新型学科,没有现成的路,只有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走出适合不同学校的特色道路。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课峨山活动
有眼无珠
“六小”活动
有眼无珠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峨山县总工会:召开八大群体入会推进会
峨山县总工会:开展妇女维权宣传月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探讨
试析综合实践课程中的自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