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基层党支部提升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质量策略

2023-11-01刘相伍岚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9期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学生党员

刘相 伍岚

摘  要: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过程中,提升高校基层党支部党员经常性教育质量是深入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时代所需、全面推进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持续提升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手段。文章针对经常性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学习内生性动力不足、支部规范性保障不力、教育实践导向不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精”學争优,打造先进典型、“活”学创新,丰富学习形式、“严”学保障,完善过程制度、“实”学落地,拓展实践途径四种策略,为提升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质量提供了参考性方法。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经常性教育;学生党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5-009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组织员专项项目“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提升研究”(项目编号YZZY210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相(1997—),男,硕士在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传播理论;伍岚(1962—),女,学士,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职组织员,研究方向为党员组织管理。

经常性教育是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提升党的先进性、巩固学习教育成果、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1]。按照学习型政党的建设要求,应当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2]。高校基层党组织担负着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职责,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自《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印发以来,党员经常性教育正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基层党支部的经常性教育对更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质量的必要性

(一)深入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时代所需

当前,我国迈向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建设学习型政党,不仅是继承无产阶级政党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也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举措、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担当新使命的实践要求[3]。回望过去,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继承,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推动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并不断向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立足当下,深入建设学习型政党、推进党员经常性教育可以更好激发广大党员的思想创造力,在凝心聚力、成风化人的过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精神力量。

(二)全面推进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全国各高校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用党的理论思想凝魂聚气、立德树人。“发挥高校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开展经常性教育就是推进党建引领与立德树人教育相衔接的重要的方式方法。通过高校基层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以《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为纲,围绕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党员经常性教育与“大思政课”相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培养党的事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提供重要学习制度保障。

(三)持续提升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手段

注重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优良传统。高校基层党支部吸纳了高层次人才中的先进分子,是未来参与社会建设的关键支撑。青年时期是塑造自我认知和全面提升的关键时期,经常性教育的开展将有助于党员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提升党员经常性教育质量,将由内而外提高党员自身的理论水平与政治素养,尤其是让大学生党员在思想上受洗礼、在行动中受教育,对组织的情感更真挚、更厚重,在承担党组织交代的任务时会更积极、更有效。在团结群众、联系群众的过程中,先进积极的党支部会更有吸引力,可以吸纳更多先进分子向党组织靠拢,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用科学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从而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永葆党的先进性。

二、高校基层党支部经常性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学习内生性动力不足

在党员经常性教育机制下,教育学习的课题会与党员成长相伴而行,主题式、专题式与常态化学习并行推进、贯穿始终。一方面,党员教育由党组织统一实施,这种教育途径会天然地带有外部驱动性,尤其对新党员来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或抵触心理,长此以往会消弭学习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在教育“内卷化”的今天,部分高校学生会因为现实职业选择等因素而忽视自身政治素养与理论水平的提升,对掌握党的相关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停留在听从组织安排的被动学习的层面,缺乏主动学习、自发学习的意识,往往表现为不能自觉地用最新的理论思想武装头脑。

(二)支部规范性保障不力

高校主要依托教学科研单位设置进行党支部建设,但在现实的管理过程中,高校党组织因为学生学习层次的变化或年级的增加、专业的改变而发生变动,因此,在党员发展、教育、培养考察等方面需要更有效的党员经常性管理。经常性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面对毕业、升学等各种情况,学生党员教育学习往往会流于表面、不能走心走实;教师党员也会因工作职能和科研任务设置的不同而忽视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日常督促,党支部学习制度不健全。

(三)教育实践性导向不强

一是学习主体欠缺实践意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人的强大思想武器,理论联系实际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具体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学风[4]。它不仅从根本上决定了看问题的角度、方法,也决定着最终人的实践向度,但当前仍有较多学生仅把学习当作完成学习任务,缺乏问题意识。二是学习设计缺乏实践训练。高校学生作为未来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仅体现在学习科研上,也体现在未来的个人成长中。当前高校党员教育课程的设计较少涉及体验课、实践课,导致学生党员在面对困难或问题时不能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改造生活进行实践。

三、提升高校党组织党员经常性教育质量的策略

(一)“精”学争优,打造先进典型

1. 内容精品,打造优质课程

好的内容可以吸引人、启发人、引导人。党员经常性教育需要长期更新、大量丰富的教育内容作支撑,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就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在教育中应尽可能避免只读文件、不讲故事的教育形式,要学会从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不仅要有宏观把握、总体浏览,还要注意细节着眼、挖掘历史原貌,这样的教学才能更加真实、生动、具体。结合重大时间节点,打磨一堂高质量的优质教育课,让党员深度参与,力争成为本支部的经典活动、品牌活动,打造属于支部全体成员的共同记忆。

2. 典型精选,发挥带动作用

党员经常性教育关键要挖掘学习的内生性动力,否则会陷入学习倦怠之中。一方面,在基层党组织内挖掘学习先进典型。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通过塑造先进典型,全党上下向先锋看齐,为党员的生活树立了标杆;在党支部内同样可以用类似的方法,通过典型代表交流分享等形式让更多党员向先进榜样看齐,通过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手段,提升党员学习荣誉感。另一方面,发挥支部书记、支委会带动作用。基层党支部是在基层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支部中也会有支委会带领支部成员开展学习,在普通党员中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关键举措[5]。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的“关键少数”,只有支部书记、支委会带头学、率先学,自觉高标准、严要求,带头做好学习争先,把党史党章的内容熟练掌握、对时事热点主动了解、在专题学习中主动研讨,如此才能使党员在学习中形成合力,让学生看得见改变,使学习教育开展更有说服力。

(二)“活”学创新,丰富学习形式

1. 形式灵活,设置多种途径

一是激发学习创造性,充分调动党员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公意识,可以让党员轮流讲党课,每个人都可以讲出自己的演说特色来;学习场所不局限,可以把学习教育的地点从会议室、活动室搬到公共空间,到校史馆、博物馆参观游览,在操场上、图书馆交流讨论,让党员参与教育更灵活。二是利用新媒体进行常态学。当前,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媒介产品出现多种形态,鼓励党员通过手机获取多媒体内容,提升互联网思维意识,利用好“学习强国”等教育平台,打造“传播力广、互动性强、内容形式丰富、党群联系紧密、服务更加智能、符合高校发展实际”的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机制[6],让党员在生活日常中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模式。

2. 思维活跃,鼓励观点碰撞

高校基层党支部党员构成以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群体为主,知识接受水平和学习能力普遍较强,尤其是大学生处在教育阶段的青年时期,正是形成独立思想结构与知识框架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党员,应在灵活性上做文章。在高校基层党支部中,可以由支部组织设计思辨性的学习研讨话题,利用专业性、研究性的学习形式,如开展读书会、辩论赛等,让学生们在讨论、思考中碰撞思想火花;针对研究生、博士生、教师党支部,则可以利用其学术研究的思维与方法,鼓励组织问题式、研讨式学习活动,以学术研究的姿态钻研问题,从根源上解决学习不深入、理解不透彻的问题。当然,研讨和思辨需要正确方向的引导,高校的学术资源可以与具体学习问题相结合,由专任教师或专家学者把脉问诊,形成教育合力。

(三)“严”学保障,完善过程制度

1. 纪律严格,制度保障有力

党支部在党员教育管理中起主体作用,党内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协同发力,是百年大党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经验[7]。在党内经常性教育过程中,需要重点完善三类制度。一是学习规范制度,由支委会统筹、征求党员意见,形成本支部的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学习计划,让每一位党员都树立自觉参与学习的意识。二是学习奖励制度,结合支部的学习先进和学习活动的设置,对表现突出的或学习效果良好的党员要有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要善于争取上级党委对支部开展学习活动的各种支持。三是預警惩戒制度,对于不参加支部主题党日学习与经常性学习的党员,党支部要发挥主体作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通过写检讨、写自学报告等形式进行反思反省。

2. 氛围严肃,重视流程细节

在支部组织学习活动时,应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等党内规范要求,严肃认真组织开展“三会一课”,规范会议流程、做好会议记录、形成学习记载。党员在参加教育学习时,应佩戴好党员徽章、记录好学习心得,认真讨论,不能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在组织一段时间的学习活动后,应该及时听取党员的意见,利用年末的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本年度的问题形成台账、做成清单,逐一对照,在下一个年度整改提升,让党支部的经常性教育活动开展得更加扎实有效。

(四) “实” 学落地,拓展实践途径

1. 贴近实际,联系党员生活

开展高校党员的经常性教育,最大的阵地就是在校园。党员教育需要联系党员自身的情况和问题,面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党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高校推进“三全育人”的过程中,结合院系设置、专业划分、年级划分等进行多样化教学设计。针对人文社科学生,要以阅读、思考、写作为纲,在贴近社会现实问题中理解理论与历史问题;针对理工科学生,要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与科研思维,着力引导敢于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创新品格;要善于讲解青年党员的成长奋斗故事,使学生能够从共产党革命先辈们的青年成长经历中汲取力量。

2. 应用实践,导向真实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观点,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推动实际工作有序开展。

党员经常性教育不仅要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党员们认知世界的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党组织可以利用本校的教研或校企合作资源,将党员学生放置在社会大课堂中感受真实问题,在与企业、社区、乡村等不同群体的联系中感悟初心使命,培养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厚植人民精神,组织学生党员群体开展广泛的社会志愿服务,在志愿奉献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真挚力量和博大情怀,不断激发青年群体的力量和激情。

四、结语

推进党员经常性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在新发展阶段需要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在经常性教育中,不仅要处理好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的关系、处理好抓关键少数与全体党员的关系、处理好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关系[8],还要将“党员教育与党员管理、党员监督与党员服务”衔接起来[9],做到“精”学争优、“活”学创新、“严”学保障、“实”学落地,提升党员经常性教育质量,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党员成长、成才,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汇聚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共产党员网.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的通知[EB/OL]. (2006-06-21). https://news.12371.cn/2015/03/12/ARTI1426133226148501.shtml.

[2] 共产党员网.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EB/OL]. (2006-08-13). https://www.12371.cn/2019/02/22/ARTI 1550805268796749.shtml.

[3] 王虎学. 新时代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成效与思考[J]. 人民论坛,2021(33):32-35.

[4] 李芝兰. 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J]. 江西社会科学,2001(12):117-119.

[5] 王立峰,孙文飞. 中国共产党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未来展望[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3):276-282.

[6] 毕丹. 新时代“智慧党建”视角下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机制探讨[J]. 上海党史与党建,2020(07):57-60.

[7] 唐皇凤,文冬梅. 百年大党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26-38+169.

[8] 乔仁桂,张荣华. 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 山東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2(02):68-79.

[9] 黄瑶,李佳.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内在逻辑[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5):9-15.

(荐稿人:孙永泰,集美大学《集美大学学报》副主编,副编审)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基层党组织学生党员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述学测评”提升学生党员党性意识
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究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浅谈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