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招生生源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2023-11-01陈志杰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9期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提升策略高职院校

陈志杰

摘  要:生源质量的把控是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关键,是推动高职院校获得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在全新的发展时期,高职院校只有招录足够数量的优秀学生才能够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通过有效的策略不断提高生源质量,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基于此,文章围绕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招生生源质量提升的主题展开探究,分析高职院校招生生源质量的影响因素,阐述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提升招生生源质量的具体策略,以促使高职院校能够在新背景下寻求“弯道超车”的发展机会,不断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5-0127-04

当前,新高考制度全面推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已经成为高考改革的主方向,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招录工作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探究提高生源质量的方式方法,为学校筛选更多优质生源,不断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教育教学水平,为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石。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通过有效措施应对新时期的招生挑战,能够在新生招录工作中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填报志愿,已经成为新时期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成为高职院校招生录取工作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高职院校招生生源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校专业设置

与本科生的择校标准不同,高职学生对于学校综合实力的关注度相对较弱,在志愿填报时,他们更注重学校专业的设置以及特色专业的建设情况。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吸引学生的关键不在于学校的品牌效应,而在于未来的就业情况以及职业发展,相比之下,就业率高、社会认可度更高的专业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1]。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招生录取工作中,专业设置会成为学生及家长考虑的重要维度,主要通过了解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师资配备和毕业就业率方面的综合情况进行择校。

(二)学校地理位置

在高职学生的志愿填报过程中,学校地理位置也成为是否报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就是说,学生的选择标准会重视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则可能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阻碍因素。家长及考生普遍会固化地认为大城市以及经济发展较快的中心城市能够得到更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未来的学习和就业中更有机会接触新生事物,能够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不断促进未来的就业和升学水平。因此,院校地理位置不占优势,将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报考率和学生的生源质量

(三)学校就业前景

通过相关问卷调查发现,高职新生择校过程中极为关注专业的就业前景。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就业,只有极少部分学生继续升学深造。在志愿填报中,家长及学生会从多个方面对比不同学校及专业之间的就业前景,综合评估不同专业的发展形式以及社会回报率[2]。因此,高职院校是否具有高质量的就业前景是考生与家长择校的主要参考标准之一,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高职生源质量。

(四)学校招生宣传

在历年的高考生录取工作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变动极大,其原因主要在于高职院校之间的差异不大,整体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没有明显的区别,考生可选择的范围极为广泛,可以将地理位置、学科类型相似的学校进行横向对比选择,这导致高职生源竞争压力极大。在此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在学生及家长中的认知度,高职院校需要重视开展宣传工作,通过宣传队伍的建设、宣传内容的优化和宣传渠道的开发等途径,让考生方便、快捷地了解并认可该校,才能从众多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才能有机会吸引优质的生源。

(五)学校招生政策

不同的学校会制订不同的招生政策,以此来体现学校招录工作的优越性,且其制订与实施也普遍带有院校特色,例如入学奖励、助学措施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帮助。招生政策的优越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考生報考,学生将从自身实际利益出发进行权衡,明确相关政策是否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如果政策与学生自身的需求相匹配,则更能够吸引学生报考[3]。因此,招生工作应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出发,为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招生政策,吸引更多考生报考。

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生源质量的策略

在新高考改革制度下,高职招生面临诸多新变化。高职院校应当积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找到转型发展的关键,从内涵建设上着手,不断推进学校更高层次的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当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招生宣传策略的优化、专业建设与发展、考生升学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扶助等方面着手,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不断促进学校招生录取工作的顺利开展,持续提高生源综合质量。

(一)挖掘学校特色,构建具有差异化特点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新高考改革制度的实施给许多院校专业带来了生存与发展的挑战。例如冷门专业,要提升其竞争力,就需要走出一条具有专业特点的发展道路,需要积极寻求专业与地方特色产业的深度结合之路,寻求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校本特色的深度结合之路,通过内外资源的整合不断强化专业群的个性化发展,由此才能从众多同类学校和同类专业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优秀的生源报考[4]。

与此同时,生源质量的差异以及选考科目的多样性使传统的单一性人才培养模式面临诸多实际困难,高职院校需要以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以及就业保障等为基础,构建一条具有差异化特点的专业培养新模式,通过特色化建设赋予人才新技能、新素养,进而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为此,高职院校需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对地方经济服务发展的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持续增强学校及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与行业认可度。例如某高职院校以会计专业为特色,为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着手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通过“互联网+工厂”的方式优化“学徒制”教学模式。比如“会计工厂”可为学员提供综合实战演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工作岗位,包括销售、采购、研发等,全面了解企业运作的业务全流程,明确会计工作的内涵。这种方式能够不断优化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新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生源质量。

(二)加强专业建设,采用线上线下相整合的招生宣传新策略

在新高考改革的过程中,专业建设已经成为新生招录工作的中心位。在全新的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提高生源质量,需优化招生宣传工作,具体可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建设招生宣传的多元化队伍。在学院的不同层级构建招生宣传的联动发展机制,着力调动二级分院专业责任人参与招生的积极性,招生专职人员予以配合,通过专业培训提高宣传队伍的整体质量。宣传队伍既要精通学校的招生政策,熟悉招生业务的全流程,要了解不同专业的发展前景,以此提高招生宣传的总体质量[5]。第二,优化宣传内容。宣传内容是学生及家长获取学校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内容制作过程中,应当由传统的关注校情转变成为专注专业介绍,着力突出不同专业的建设成果,通过多种渠道为考生及家长提供专业解答。也就是说,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招生工作要以专业建设为基本导向,充分结合专业建设的成果展示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情况和专业就业前景以及升学等,进而帮助考生及家长能够快速准确全面地了解学校办学实力。第三,积极开发新颖的宣传渠道。为考生及家长提供更多获取资讯的方法和途径,学校应着力开发线上平台,进而构建线上线下相整合的立体化招生宣传渠道矩阵。一方面,学校要在网络宣传上依托于各类媒体工具或自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将专业建设的成果通过电子影像等方式生动呈现。另一方面,学校还要通过社交平台为考生及家长提供咨询渠道,让学生快速、准确、便捷地了解学校概况。而线下要全面推进招生咨询会、学校走访、职业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招生载体,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更多面对面沟通的机会以及考察的时机,让学生及家长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学校办学实力,吸引优秀学生报考。

(三)结合人才需求,调整优化学校的招生专业大类和专业群

专业建设是学校办学实力的整体体现,在新高考制度下,学校应当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组成。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结合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进行全面分析,要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实现招生专业大类和专业群的调整与细化。在此过程中,应当突出差异化,避免人才培养模式的同质化。与此同时,要积极建立并不断完善专业的动态调整与建设机制,根据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的基本情况以及招生计划完成的基本情况推动专业布局,突出品牌特色专业,能够做到优者更优。对于发展前景不乐观、招生不理想的专业,则要及时减少招生和停招,将优质的教学资源转移到优势专业和新兴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上。

某高职院校在专业调整中充分考虑本校的特色化发展情况,通过“筑巢引凤”的合作模式与周边新型企业的合作,将企业资源带入学校,为学生提供集中性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实践平台,以“现代学徒制”为引领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利用品牌优势资源确定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将其与招工相整合,将人才培养和职业岗位建设进行零距离对接,将工作内容包装为课程教学内容,强化专业与岗位的匹配度。基于此,不断优化专业选考科目,适度放宽招生要求,尤其对于竞争力大和知识结构要求更高的专业,可选择与本专业具有一定匹配度的选考科目,充分保证生源数量又能提高生源质量。针对竞争力较低且有深远危机的专业,则可适当放宽选考的要求,不断扩大生源覆盖面。

(四)重视升学指导,通过与生源校合作提升考生的择校能力

高职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应当与生源校加强合作,这是提高招生生源数量和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在新高考制度改革后,学生及家长都将专业认知以及高考选考科目的具体要求放在了最主要的位置,学生获得更多元化的选择空间的同时,其面临的困扰则更大。在志愿填报时,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专业认知性,不能及时搜集丰富的填报信息,则容易感到茫然,或受他人影响,或受舆论影响,最终盲目选择。因此,高职院校在与生源校的合作过程中,除了开展常规的招生宣传、合作交流外,还可进一步深化招生指导工作,有针对性地为高中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全面思考。例如请学生利用假期走进学校开展考察、职业体验以及升学指导等多样性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对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学习内容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的综合性认知,从而让学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习实践清晰地了解自身的特点,从特长、兴趣、爱好以及理想等维度综合考评,进而做出更适合自身的职业规划,选择与具体实际情况匹配的学校,进一步减少选考过程和选报过程的盲目性。例如某高职院校与多所高中紧密合作,以面对面、网络直播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升学指导。其不仅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和专业特色,为学生解答专业建设情况、考试科目以及注意事项等,还设身处地为学生规划职业前景,从而帮助学生合理定位,理性选择。与此同时,在交流过程中,学校还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实现自己的学习梦。

(五)培育就业素养,通过高质量就业反哺学校新生招录工作

专业就业前景是影响学生报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于大部分考生而言,选择高职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在未来的就业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实现高质量就业。而热门专业最大的特点即是有学校优势资源的加持,同时又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是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比如护理专业、会計专业、临床医学、学前教育、计算机等。为此,高职院校应以加强就业为基本导向,通过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反哺招生工作的开展,并以此为核心要点加强对招生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系统化研究,进而在学校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联动性建设机制。为此,学校需要紧抓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专业课程建设,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综合质量,在夯实专业理论素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思想引导,走出一条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人才培养之路,以此吸引更优秀的学生报考。与此同时,学校还应结合学校特色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的系统性教育与指导,通过课程教学、创业比赛等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再以校友会、企业认可度和社会美誉度等,潜移默化地提高专业报考率,不断提高各个专业新生报考的总体质量。

三、总结

随着新高考改革制度的全面实施和快速推进,以院校、专业相组合的投档和招生录取方式已经成为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促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录取工作面临全新的挑战。在此过程中,学校应当加强对新高考制度的分析,把握影响生源质量的五大因素,能够在专业设置、地理位置、就业前景、招生宣传和招生政策五个维度出发,完善招生录取工作,不断促进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提高,促进高校高职教育事业获得高质量发展。为此,在招录工作开展过程中,学校应当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紧抓可变因素和优势条件,着力构建具有差异化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加强特色专业的建设,通过“以专业为中心”的方式加强招生宣传和推广,不断优化专业的课程结构,有效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学校还应进一步增强与生源校的通力合作,以升学指导不断提升考生的自主选择能力。进一步增强对毕业生还须强化就业扶持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专业、就业带动招生,促进高职院校获得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毅,朱向楠,林英志. “智慧招生”模式下高职院校生源数量和质量双提升研究[J]. 甘肃教育,2020,663(19):32-33.

[2] 黄鸷,刘晓智,田甜,等. 医学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及招生策略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19,167(29):190-191.

[3] 曹建. 高职院校招生工作路径的分析与策略研究[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5):9-11.

[4] 常江,叶婷婷,李晓霞. 招生管理理念与招生效果的因果关系研究[J]. 山东高等教育,2020,8(01):28-35.

[5] 廖明菊,李小莲,徐黎明. 谈如何在高职招生生源多样化背景下“以赛促教”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 才智,2018(35):99-100.

(荐稿人:张四友,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新高考改革提升策略高职院校
以思促学 课程为王
以思促学 课程为王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进行中学地理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