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作室制下的艺术类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

2023-11-01王岭山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9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艺术生工作室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国家对艺术类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在思想认知、性格特征、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等方面都具有比较鲜明的特点,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工作室制教育模式以其突出的优越性日趋成为国内各大艺术类院校教育改革的选择。文章基于上述问题导向,将艺术类专业教育模式改革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好工作室的载体平台、拓宽德育工作思路,并通过加强“艺术生德育+工作室模式”的支撑保障,探索在工作室教育模式下艺术类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政;德育工作;工作室;艺术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5-0111-04

作者简介:王岭山(1981—),男,硕士,上海大学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重大项目推进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党建、思政和管理。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2]。对标党和国家人才战略需要,培养体现新时代道德风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充满人文情怀的艺术人才是新时代高校的重要使命,是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对艺术类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提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论述,对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使高校美育工作有据可循、有规可依,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重要保障。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推动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选拔评价体系,为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提供人才支撑”。这些文件要求表明,国家对于大学生的德育和艺术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繁荣发展我国文艺事业的需要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师生、中国国家话剧院艺术家回信,就如何发展文艺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代文艺创作和文艺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支持戏剧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对文学艺术提供了路线图,对文艺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养德、修艺相统一,培养艺术生从求学阶段就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倡导崇德尚艺的价值观,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应有之义。

(三)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到底在于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建设,提出了要坚持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门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工作,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必须予以重视。“加强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引导,掌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既是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感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缺失、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现实需要。”[4]

二、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思想认知上重专业轻文化

《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逐步提高文化成绩要求”“扭转重专业轻文化倾向”。与普通大学生不同,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从小注重培养专業技艺,期望通过专业训练实现个人的价值,因此专业学习的时间超过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在轻文化课的倾向中,思想政治课程更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往往被敷衍对待,这导致了艺术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不够、文化修养不足、知识面狭窄。

(二)价值取向上重个人轻集体

艺术类大学生和其他学科的大学生一样,有着自身的理想和追求,对未来满怀憧憬和希望,但是相较普通大学生而言,他们有着更为感性的特质,爱自由,更散漫,自我意识强烈。相当一部分艺术生追求最大程度的个性化和自由化,以致集体观念淡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此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导致这些艺术生更容易受艺术圈负面因素的影响,强调个体,以自身利益诉求为重,当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则缺乏集体精神,不愿意放弃和牺牲个人利益。

(三)性格特征上重自我轻合作

艺术类大学生大部分家庭物质条件良好,成长束缚较少,重视自我发展。他们思想活跃,追求独特的个性,认为有个性才能创造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这样的追求也导致艺术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包容意识不强,具体表现为对学校集体活动参与度不高,对与个人事务无关的其他事务配合度较低;在宿舍的人际关系不佳,缺乏团队协作能力。调查发现,毕业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离职率和流动性相对较高,离职原因不再局限在工资低、上升空间窄等因素上,工作强度、工作时间灵活度、周围环境、上下级关系、个人感受等原因所占比例增高。

(四)文化认同上重西方轻传统

由于油画、雕塑、流行音乐等都起源于西方,艺术类学生从小接受西方式艺术基础教育以及接触西方当代艺术,并通过网络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受到较大影响。有些艺术类学生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对中华传统文化疏远、对当代先进文化关注不足,“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甚至出现了不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4]。

了解和掌握艺术类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探索适宜的德育工作模式,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对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工作室教育模式,正是一种符合艺术类大学生群体特点和艺术教育要求的新时代德育工作新模式。

三、工作室教育模式为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一)工作室制日益成为艺术类教育的主流模式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工作室制教学组织模式,此后在各院校中迅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工作室,其教育教学逻辑和实践逐步成熟。艺术类如美术、设计、电影、音乐、舞蹈等专业,作为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应为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工作室教学则是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专家、教授为核心组成师资团队,并将本、硕、博的培养都容纳于工作室中,以具体的项目课题、真实的实践训练,集教学、科研、创作实践于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如中央美院设立了104个工作室,形成了以一名核心教授主体或多名教师组成核心团队的导师制工作室,更强调在导师影响下突出各工作室的研究特色;上海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成立了以国内外著名艺术家领衔的大师工作室、以实验教学和创作研究为主体的工作室以及以实训管理为中心建立运营机制的工作室。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已经试点建立了基于问题导入的研究型工作室、基于市场导入的实践型工作室、基于流派导入的大师型工作室。

(二)工作室教育模式为德育工作提供良好平台

从组织形式看,工作室具有相对固定的师资队伍,由几位专家或教授作为负责人,吸纳了不同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的教师;学生根据专业特长和发展需求,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工作室。这样的组合使得工作室在形式上是自由的,但在共同项目目标下又是凝聚的。工作室相关研究方向的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和项目实施,推动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同时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价值引领。专业教师以德立学、言传身教,在润物细无声中成风化人。从载体平台看,工作室制是基于学科专业研究,依托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它通过接受委托项目、主题创作项目、大型课题研究、学科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綜合素养和知识能力。在联通市场、企业和社会的载体平台上,学生通过参加各类项目、课题,提升艺术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工作室教育模式拓宽德育工作思路

育人主体上,由专员育人发展为全员育人。工作室教育模式,通过发挥专业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三支队伍”协同发力[5]。围绕工作室配备辅导员,工作室导师与辅导员紧密联系、加强沟通,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合力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德育内容上,由思政课程延伸到课程思政。在工作室制下,学生专业方向和课程兴趣点相似,容易实现小班教学,专业课教师更容易通过不同的主题教学将思政内容融入其中,打造具备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比如理论工作室可以开展以新中国美术史、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史为主线的活动,国画工作室可以通过主题绘画创作或者承接主旋律设计项目,开展各类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各个工作室可充分利用艺术专业开展特色德育工作。由师生互动拓展到朋辈教育,工作室里的大学生有着共同的专业兴趣,他们之间更容易开展“传帮带”和“榜样教育”,引导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协调形成良性互助关系、凝聚形成相互激励作用。

四、加强“艺术生德育+工作室模式”的支持保障

“艺术生德育+工作室模式”,这种新兴教育模式具有专业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通过美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达到培养德艺双馨、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的目标。探索艺术生德育的工作室模式,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一)坚持党建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因此必须要坚持和加强对艺术类学生的党建引领。基层党支部传统设置中,教师按照专业或教研室设置教工支部,学生按照横向或者纵向划分设立本科生党支部和研究生党支部。新形势下,参照“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做法,应将党支部及团支部建在工作室上,将工作室的师生党员都归入一个支部,以支部建设推进教育教学、科研创作和思政工作,选配和支持有政治觉悟和组织能力的优秀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让教师党员成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示范者。建在工作室上的支部可以更好地做好师生党员教育管理、积极分子考察发展等工作,真正做到党建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二)创新学生德育工作体系

随着艺术类工作室制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艺术院系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均需改进和创新。因为学生的时间、空间主要集中在工作室,按照年级和专业、以班级为单元的传统学生工作模式被打破,在实施工作室制的院系,工作室代替班级成为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工作室中既有研究生、也有本科生,而当前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按照本硕博、专业和年级来配备,明显不再适应工作室制的教育模式,因此需要打破目前大部分高校学工、研工相互独立的分工,重塑教师思政、研究生思政和本科生思政相分离的格局,建构大学工、大思政的工作体系。

(三)完善专业教育与思政课合力育人的体制机制

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方面,第一,学校要加强思政课程建设,鼓励思政课教师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特点、接受特点来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方式的针对性,把艺术形式和理论教学相结合,寻求两者的结合模式;第二,学校要加强对艺术专业课老师的思想政治引导,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专业课教师要认清职责、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守护好自身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渠道”和“责任田”,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传授知识”与“引领价值”的有机融合;第三,学校要构建思政教师进工作室开展联组学习、专题研讨、课程结对等工作机制,让思政课教师懂艺术,又要让专业课老师懂得如何在专业教授上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让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形成合力,做到如盐入水、润物无声。

(四)探索多维度协同育人的新途径

工作室要走出去,主动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和红色景点、文化古迹的合作,共同挖掘相关德育元素,参观主旋律展览或者欣赏主旋律音乐会,结合专业开展思政教育。要通过与地方合作,组织师生开展民间传统艺术、非遗等调查研究,以调查和实践教育,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工作室要做到“请进来”,请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设计师、非遗传承人等进校园,通过讲座、驻工作室创作等形式,结合专业和艺术类大学生谈如何德艺双修、技道两进。

(五)健全艺术类德育工作评价体系

在工作室制下,要把对艺术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成效纳入工作绩效、职称评定以及评奖评优晋升等评价体系,其中既包括过程和结果,也包括辅导员和工作室内的所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制订并落实相关制度,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管理机制。此外,将德育工作的成效作为学校对工作室资源投入的重要依据,以形成对德育工作评价的全覆蓋。确保在艺术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上,工作室成为主阵地、教职员工成为主力军,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实践证明,工作室教育模式,为德育和美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艺术类工作室制培养审美情感,深化道德情感,实现“以艺载道”。美育成为德育的基础,给予德育以形象和美感,实现以美育德。充分利用好艺术类工作室独有的组织优势、专业优势和空间优势,用审美环境营造德育环境,将促进学生个人道德规范的内化,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培养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26(01).

[2] 习近平.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 创造,2022,30(04):2-4.

[3] 习近平.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12-01(02).

[4] 成燕. 大思政视域下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 四川戏剧,2021(04):184-187.

[5] 任军,梁怀宇. “一引领、两驱动”的“三元共同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9(06):1-6.

(荐稿人:金江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艺术生工作室
谈高校思政课堂的文化建设
多媒体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政教学系统的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
试论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效能扩展
艺术生计算思维的培养
民办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探索
以提升艺术生专业素质为导向的学生活动设计探索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语法翻译法对高考英语艺术生复习探究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