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以城乡总体规划为例

2023-10-30孙鸿鹄

科教导刊 2023年26期
关键词: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空间规划

周 敏,王 勇,孙鸿鹄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城乡规划行业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息息相关,城乡规划专业也因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政策性和动态性。在国土空间规划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各实践类课程的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技术方法等都随着实践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在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体系中,总体规划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城乡总体规划”是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城乡规划专业10 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知识体系最交叉、综合能力最丰富、专业素养要求最高的课程。及时而必要的课程改革对培养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领域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实践类课程的改革思路

基于我国的学科发展历程,脱胎于建筑学的城乡规划学在教学体系上延续了以设计课为主线的特征,即不仅满足于理论学习,更重要的在于实践培养,其设计实践能力在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专业实践类课程也成为各个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重点。

2018 年以来,面对国家空间治理体系改革及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现实需求,众多学者从学科体系、规划教育、知识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前瞻性的判断。随着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推进,传统城乡规划教育方向及框架也需不断调整与完善,以国土空间规划学科特征的新型知识体系正在建构与形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和政策管理领域成为专业知识拓展的重点。实践类课程是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及形成城乡规划专业的重点课程群,面临着编制体系及方法尚不稳定、教学内容更新不足、设计对象实际选题困难、知识体系结构需拓展、师资队伍建设不全面等问题,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也会随之变化。

综上,笔者认为,实践类课程应从以下几方面继续深化改革:一是加深对国家宏观战略背景和发展格局、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并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二是注重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建构,并与相关理论课程群相融贯;三是持续推动多学科背景、梯度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四是重视平台、资源建设等支撑体系打造,将专业培养与行业需求相贯穿。

2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对“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2.1 行业实践需求下能力结构的跃迁

国土空间规划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这也使得“城乡总体规划”教学过程应紧密围绕国家行业变革,以服务地方实践需求为宗旨,使学生能在课程教学课题真实场景中,紧密结合行业实际项目所反映的现实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和研究。因此,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的实践认知和应用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使其具备调查研判城镇发展的战略思维、规划分析与方案设计集成的综合应用能力、多系统协同工作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而优化提升思辨设计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等多维能力目标。

2.2 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知识结构的更新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 版)》,与国土资源及空间规划相关的专业分布在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4 门类,涉及15 个一级学科、11 个专业类,共约23 个专业。国土空间规划的知识体系不仅是跨学科而且是跨学科门类的,是多种类型知识交互影响又协同工作的整体。“城乡总体规划”课程如何融汇国土空间规划多学科交叉的新型知识体系,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现多学科协同分工的教学实践,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3 “一张图”数字赋能下技术手段的迭代

形成覆盖全国、动态更新、权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是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基础任务。在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城乡总体规划”课程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相应的技术应用能力。一是地理信息技术。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和卫星数据,可以实现对国土空间的高精度地图制作和遥感监测,为国土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二是空间分析技术。例如,利用GIS 技术和多源数据融合,可以实现国土空间的空间分析和模拟,进一步明确国土空间的开发潜力和生态环境状况,为相关政策和规划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三是人工智能技术。例如,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实现对国土空间资源的快速分类和分析,为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做出科学决策,增强“智慧型”国土空间规划技能。

3 “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优化措施

近年来,苏州科技大学“城乡总体规划”课程组紧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总体要求,不断更迭优化课程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加强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库建设,持续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国土空间行业转型与人才培养需求转变。

3.1 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系构建

课程立足于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有特色的创新应用型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目标,应对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要求,搭建了“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着力实现大四本科学生从物质形态设计转向综合规划的价值观与角色转变,进而实现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专业素养”的“卓越应用型”规划人才培养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系具体包括下面几个目标。①知识目标:与知识体系相对应,建立总体规划设计的核心知识体系,以及涉及的土地、经济、生态、农业等跨学科理论知识融通体系,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理论与方法。②能力目标:与实践场景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城镇总体规划工作阶段所需的综合分析能力、方案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等。③素养目标: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诚信的职业操守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职业道德与素养。

3.2 课程体系:课程群、知识图谱牵引教学体系优化

针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变革下以空间发展为核心的多学科融合的城乡规划专业转型,一方面,进一步围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领域涉及的土地、地理、环境、经济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知识内容,构建“元理论+支撑理论+核心理论”课程群,将实践课程与专业理论相贯通(图1);另一方面,建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强化跨学科、跨领域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内容。该课程根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要求,在17 周时间内,完成“理论―分析―方法―表达”4 个课程内容模块,“调查研究―综合分析―方案设计―专项支撑”4 个教学环节,以“国土空间保护与发展”为主线的20 个知识点。

图1 课程群建设思路

3.3 教学组织:多场景与多方协同的教学组织机制

以学生为中心,依托校内、外教学场地,推动“教师团队+教学小组+地方政府+设计单位”四位一体、“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多方协同”教学组织建设,形成“在现场、在一线、在课堂、做真题”的课程组织模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政产学研良性互动。①互动式教学。坚持通过案例分享、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提问互动、专题嵌入等手段,以设计实践分组指导和理论教学整体授课相结合;邀请企业设计人员、政府管理人员等多主体参与课堂,并通过翻转课堂、模拟答辩等方式进行跨界深度交流。②体验式教学。通过“真题真做”“真题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实地参与实际项目各环节流程,在真实职业场景中培养学生具备城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所需的各项能力。 ③探究式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70%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探索,通过专题化、小组化教学充分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

3.4 支撑体系:梯度交叉的教师团队与多元化资源平台

课程长期由学科和专业带头人领衔,持续引进城乡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技术科学、自然地理学等多学科背景、多专业方向的教师骨干,逐步形成了一支多学科交叉、梯度合理的师资队伍。长期聘请规划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兼职教师,形成“教师+规划师”产教融合的“双师”师资团队。加强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运用,持续建设大型城乡总体规划教学数据库和典型案例库等数字化资源,拓展了10 余个实习基地。2021 年以来,教学团队主要参加了教育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虚拟教研室,共建教育部国土空间规划相关领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知识图谱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核心课程建设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教研活动,通过“部门引领、跨校联动”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新动向与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4 结语

本文以“城乡总体规划”为例,从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支撑体系等方面介绍了课程组暨有的教学经验和改革措施,以期为地方高校深化总体规划教学改革开阔思路。未来,应持续更新知识结构,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以新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适应国土空间变革的创新应用能力,助推新工科建设下城乡规划教育改革与创新。

猜你喜欢

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再认识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空间规划的海外经验探讨
基于绩效的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探索——以石家庄市为例
让城市总体规划的“龙头”舞起来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思考与展望
论沈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
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