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型组织理论视域下中职班主任育人共同体建设的策略与路径探索

2023-10-29黄超谭河华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30期
关键词:愿景共同体成员

■黄超,谭河华

加强中职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是完善中职德育队伍的重要环节,当前中职班主任工作繁杂,班主任工作的挑战性越来越大。教育每一个中职生并非只需要班主任的努力,还需要家长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如果没有建立健全的支持系统,中职班主任工作将会举步维艰。因此,构建中职班主任育人共同体,中职学校才能有效履行育人职责,有效达成中职学校的育人价值。

一、构建中职班主任育人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一)共同体概念

“共同体” 这一概念最早是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专有名词。1887 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滕尼斯(Ferdina Tonnies)在《共同体与社会》(Gemeinschaft und Gesel lschaft)一书中首次使用“共同体”一词,被学术界公认为是“共同体”概念进入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开端。社会学家最初对共同体的讨论为将其引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博叶(Boyer)1995 年发表的文章《基础学习:学习的共同体》一文,正式使用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笔者提出的中职班主任育人共同体建设的理念基于“共同体”这个概念,是指班主任、中职学生以及学校内外各部门所构成的宏观组织形态的有机体。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境呈现多元性,任何与受教育对象有关联的因素都属于该有机体的要素。各要素产生协同效应对教育对象产生作用,各要素需要相互配合形成良性互动,达到最优的目的,发挥最优的育人功能。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彼得·圣吉(Peter Senge)提出的一个管理学概念,他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认为,学习型组织包括“五项修炼”技能,分别是建立共同愿景、系统思考、团队学习、开发心智模式以及自我超越。该理论的五项之间有着互为前提的关系,其目的在于调动教师、学生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使学校成为他们向往的地方,成为他们创造未来、实现人生价值的合作场所,在学校环境中生发出生命的意义。

二、构建中职班主任育人共同体的基本要素

打造中职班主任育人共同体,要以班主任为主要领头者与沟通桥梁,组成一个耦合体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中职学生,塑造某健全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其基本要素与作用为:

(一)班主任

由于中职班主任在育人一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其在班主任育人共同体中应作为核心要素存在,结合各团队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育人资源,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

(二)行政服务团队

行政服务团队主要以学校领导团队为主,从人文关怀与制度支持上对班主任育人共同体提供帮助,从大环境上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

(三)科任教师团队

科任教师团队主要包括科任教师与心理教师。科任教师是除了班主任外接触学生最多的群体,应该与班主任站在同一阵线,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而不是事不关己。而心理教师也要承担起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责任,毕竟班主任不是专职的心理教师,在心理问题的处理上可能会有所欠缺。

(四)后勤保障团队

后勤保障团队主要由校医部门、宿管部门、物业部门、安保部门和食堂部门等组成。后勤保障团队在协同育人的领域中常常被忽略,但其也是育人共同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他们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可常常得不到尊重,把该团队纳入育人共同体的构建要素可以教育学生学会爱护和尊重他人,完善学生的人格。

(五)学生组织团队

中职学校的学生组织团队一般包括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两个部分。班主任精细化管理中精力往往有限,需要学生组织团队的协助,其中学生会能协助班主任在其无法抽身时实施精细化管理,如检查迟到早退、仪容仪表、就寝情况等。而学生社团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展现自我,为班主任发掘学生闪光点、提升学生精神面貌贡献一定的力量。

(六)家校共育团队

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场域,如果家长能够理解、尊重、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那么受教育者的发展也就更加顺利。家校协同,家庭与学校积极合作,有利于形成育人合力,对教育对象实施同向同频同步教育,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三、构建中职班主任育人共同体的策略

(一)愿景共建:确立集体认同感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共同愿景是组织的指导思想,是组织成员真心承诺投入的愿景,贯穿于整个组织的每项活动中,是整个组织内心中想要创造的未来的“全景图”,具有共同性、连贯性和一致性。因此,共同愿景是班主任育人共同体中所有行动的焦点和动力来源,也是激发共同体所有成员追求卓越的希冀与抱负,并且在追求的过程中形成勇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的理想状态,确立一种对共同体高尚的认同感。中职班主任育人共同体的各个核心要素,需要确立以支持班主任工作为主的育人共同体格局的精神引领。

(二)价值共识:思考共同体价值

学习型组织理论给了一个如何看待自身发展的历史和未来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思考框架,有助于全体成员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用整体和多维的视角去观察不断变化且复杂的情境。而思考育人共同体价值时,各成员都应该以下面三种理念为基础。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石,以保证其价值追求的指导性、科学性和正确性。共同体的构建应该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注中职学生生理心理的不同需求及其个性发展,共同制订科学的育人计划。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当今社会和人类发展的价值诉求,作为一种科学的凝练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驱动调节着社会全体成员的社会行为和实践活动。第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分。构建育人共同体时,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量,这是维系共同体发展的内在动力,也能促进共同体成员之间增进感情,产生集体精神归属感。因此,要实现中职班主任育人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不能放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提炼,在传承中发挥育人作用,在育人中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出育人共同体价值追求的历史必然性和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推动育人共同体的持续发展。

(三)目标共话:精细化团队学习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构建的第三步是团队学习,核心思想是把团队学习这一过程作为团队确立共同目标的通道,这个通道会把每个独立个体相互交叉的观点甚至是矛盾的观点引导到同一个目标上,形成一个整体的目标。团队学习的过程是中职班主任育人共同体持续发展进步的过程,通过持续不断的交流与对话,逐渐形成和巩固育人共同体各成员的共同目标。推动目标共话,需要有恰当的方式与手段。要以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导向,以全员关切的核心问题为目标,兼顾群体与个体愿景、最终愿景与阶段愿景。要将个体愿景融入群体愿景、阶段愿景融入最终愿景,把被动行为转化为主动行为,使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达到持续不断提高的效果。

(四)反思共勉:在实践中反思前行

在共同愿景、指导思想和方法的共同指导下各成员进行反思实践,最终达到自我超越、团队超越、育人共同体超越的效果。反思实践需要作为基础任务贯穿在育人共同体各项活动的各个阶段,成员需要在反思实践的过程中,正确认清并尽力缩小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规避现实带来的巨大落差进而影响自我价值与育人共同体价值的形成。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反思实践应该贯穿在各个阶段、各个层次,在成员多重身份的影响下进行持续性的反思;育人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卷入打破了不同群体的边界,从上及下地引导不同成员进行主动反思实践,提高成员的主观反思能动性;反思从个体开始,最终为群体反思提供思路,个体反思与群体反思必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要重视个体反思与群体反思的互动性,更要重视反思与实践之间的互动性,避免造成反思活动的失位与缺位。

(五)超越共生:优化评价与激励

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精神所在,只有通过个体的不断追求,组织才能保持充盈的生长力。为了推动个体的自我超越与育人共同体的群体超越,需要优化并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一是以共同体愿景为目标。聚焦共同体愿景,协调个人愿景目标,建立逻辑严谨、层级分明、内容关联的共同体超越发展目标体系。根据实际情况对个体与群体进行相应的评价,使得共同体的定位与方向更加明确,达到应有的价值高度。二是以成员的全面发展为标准。对照个体全面发展目标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引导启发成员科学合理规划、自主学习、主动实践,促进各成员的全面发展达到自我超越。三是以多维评价为方法。注重各群体与个体的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手段数据化、评价周期系统化等,以此达到育人共同体的个体与群体都能高质量发展的效果,形成更加紧密、更具黏合度的育人共同体。

(六)组织协同:打造运行保障系统

为了保障中职班主任育人共同体的良好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完善、优化保障体系,确保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五项修炼”的内涵促进育人共同体的发展,并保障其高效运行。学校相关部门在充分听取育人共同体各主体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以巩固班主任育人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修订和完善育人共同体的管理规章制度,为规范共同体的运作创造保障条件。

四、构建中职班主任育人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一)推动团队成员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育人共同体归根到底是一个管理团队,其管理和合作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提高其素质和学习能力,因而要加强对育人共同体成员的培养,使其在管理与合作过程中不断实现超越,提升自身的专业管理能力,构建育人共同体的终身学习机制。构建终身学习机制除了要对现有的育人共同体成员进行培训,还要通过长期与短期培训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研究与培训结合以及校内外培训结合等多种培训方式促进成员学习能力的提升,推动团队成员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成员之间通过常态化、结构化、系统化的团队学习,形成及时捕捉和研究中职学生思想动态的意识与实践,探索中职学生发展的新规律,及时调整管理工作的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方式,推动育人共同体目标不断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达到育人共同体成员目标的和谐统一。

(二)以深度会谈为团队学习的手段

深度会谈是育人共同体成员进行团队学习最有效的手段和关键一环,能够促进团队学习的贯彻落实。由于各成员是拥有复杂多样的异质参与者,观点可能存在较大分歧,需要协商的过程来探讨共同目标,深度会谈作为一种团队学习的手段,能通过对话的方式有效地组织共同体成员进行集体事务的协商,界定所追求的合作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协商的过程是动态的,而不是机械地寻求一致同意。在校内外班主任育人共同体格局中,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学校行政服务团队力量都能通过恰当的方式组织成员以班主任为核心来进行深度会谈,共同解决中职学生管理难题,提供其成长需要。一是需要制定深度会谈原则,包括引导各成员放低姿态、坦诚相待以及怀有探索精神;二是明晰深度会谈的阶段,包括筹备、研讨、呈现、汇报和行动阶段;三是尽量多给予校外育人共同体成员代表话语权,重视其重要作用,提升其价值意识,使其能有效反哺校内育人共同体。

(三)重用学习优秀者完善激励机制

以注重学习的用人导向来构建并完善激励机制,通过特定方式方法,促使成员潜能实现最大化。激励机制的创建可以有校、市两个层级,根据各个团队与成员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发展情况及共同愿景的实现程度等,在不同阶段通过比较的方式进行表扬奖励等。如在科任教师团队中可以实现阶梯式称号来进行奖励——给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专家型教师等认定来维持其较好的创造性张力,实现自我超越和群体超越。对于积极参与学习、促进自主发展、实现自我超越的班主任,实行优先解决职称晋升、提高薪酬待遇、给予物质奖励等激励措施;对于参与学习不积极、学习效果不显著的班主任要及时批评提醒。应完善激励机制,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并推动育人共同体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优化团队成员的成长路径

培训能快速地提升个人专业能力,优化培训能为成员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机会,在此,培训可分为接受和输出的双向成长方式。一是参与学习活动。以班主任育人共同体为核心所形成的组织,可以申请开展共同外出进修学习,不局限于班主任本身,可以与家长代表一同参与学习;同时还可以班主任为核心开展集体活动,以“五项修炼”为主题,着力共同愿景、达成共识、制定目标、反思成长、落实评价以及完善保障体系,有效改进与提高协同育人机制。二是输出学习资源。当组织的育人效果有效且推广程度客观时,通过邀请领导、家长、学生代表等开展学习活动,对外输出本组织的学习资源。在宣讲前的资料整理过程中,应有效整理和融合本组织的育人理念与管理理念,不断精进育人方式,发挥育人理念效应。

(五)搭建成员沟通协作的交流平台

良好的交流平台能有效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同时也能成为组织文化的集散地。一是建立交流平台。在网络时代,发挥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如创建“两微一端”——微信公众号、微博、网页等交流方式,为组织成员提供良好的沟通协作平台;开展线下活动,有效拉近组织成员的距离,培养默契与信任,为育人工作留下更多可以想象的空间。二是利用交流平台宣传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特有的文化形象,可以引导整个组织未来的发展。如在校训等文化建设的指引下,可以生成“创新”“奋进”“合作”等组织文化,并为组织交流、活动开展、协同育人等行动给予有效指导。

中职学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班主任则是其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引领者。因此,需要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育人共同体,行政服务团队、科任教师团队、后勤保障团队、学生组织团队与家校共育团队应紧紧围绕在周围,与班主任一道,为育人成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学校并不是孤立的教育场所,班主任也不是孤立的教育个体。它们都需要校内外各部门和各主体的帮助和协同,成就共育目标,因此需要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校内育人共同体和校外育人共同体,以校内育人共同体为主体,形成校内校外双育人格局,彼此相互促进,推动中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愿景共同体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爱的共同体
冬日的愿景(组章)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