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实施的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2023-10-29卢宇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30期
关键词:课证融通课证等级证书

■卢宇

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2021 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强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作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的关键环节,“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有助于促进职业教育由“知识本位制”向“能力本位制”过渡,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学界围绕着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孙善学(2019)分析了“1+X”证书制度逻辑根源[1];徐国庆等(2019)提出完善技能证书体系,重构学历职业教育内容,完善教育管理制度[2];石伟平等(2021)提出构建“1+X”证书质量保障体系[3];张学英等(2020)界定了“课证融通”的内涵[4];柴草等(2022)提出了“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开发路径[5]。上述研究为探索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路径提供了基础,然而调研发现,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中存在运行路径不清晰、保障机制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不利于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本文以“运行路径清晰、保障机制健全、评价体系完善”为教学改革的基本导向,从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现实问题出发,通过厘清“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内涵价值,确保教学改革正确的路径导向;梳理“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资源条件,确保教学改革健全的保障机制;分析“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评价方式,确保教学改革完善的评价体系,并从运行路径、保障路径、评价路径三个维度构建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路径体系,旨在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内涵与价值

“课证融通”教学改革中“课”指职业院校学历教育课程,涵盖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教学过程等内容[6];“证”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涵盖职业领域、职业任务、技能标准、操作内容、技能考核等内容。“课证融通”逻辑起点是课程教学标准与“X”证书等级标准的融合,过程是课程学习任务与岗位工作任务的融合,结果是学校教学评价与“X”证书考核评价的融合[4]。

“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有三大基本内涵。一是,以“专业与岗位融通,专业群对接岗位群”为原则,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职业领域相融通,课程开发与岗位任务相融通,课程标准与技能标准相融通,课程内容与岗位操作技能要点相融通,课程评价与岗位技能考核相融通;二是,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三是,通过“学分银行”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积累的学分向学历教育的学分进行转化,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融合。

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角度而言,实施“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加强“课证融通”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是实施“1+X”证书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院校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手段[5];从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角度而言,“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将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回归技能人才培养的本质,通过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非学历教育相融合的形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大国工匠,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

二、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

通过对样本职业院校财经商贸专业群及其他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实施现状调研后发现,“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存在运行路径不清、保障不到位、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运行路径不清晰

1.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职业岗位融合存在偏差

部分职业院校以招生热度作为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对行业发展缺乏前瞻性,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弱,与行业企业相互认可度低,产教融合度不高;部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岗位对应关系模糊,存在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专业分工不精细、专业对口不明晰等问题;课程开发与对应的岗位技能脱节,专业课程所学专业技能和岗位任务所需专业技能存在结构性错位。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知识本位制”是“课证难融通”的源头问题。因此职业院校应以产教融合为基础,以“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为导向,以科学性、需要性、统筹性为教学改革原则,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职业院校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合度低

部分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标准与对应行业企业岗位技能标准有偏差,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理论教学而忽视了专业对应岗位操作技能的提升,显然与行业企业强调的岗位技能导向不同。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产教脱节”是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合度不高的根本原因。因此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应深入贯彻落实产教融合政策,通过“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将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考核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有机结合,推行“学分银行”以实现“课证融通”,注重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素养。

(二)“课证融通”教学改革保障不到位

1.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

部分职业院校强调日常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而教学改革管理制度仍缺失导致教学改革活动缺乏科学完善的制度保障,从而难以确保教学改革项目的效果。

制度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职业院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离不开科学、规范、健全的教学改革管理制度。因此职业院校应从提升内部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的维度,科学规范地制定健全的教学改革管理制度,支持鼓励老师们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并配套试错容错机制,使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项目在实施中有的放矢、有章可依。

2.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资源保障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职业院校能有效整合院校内部及兄弟院校间的教学资源;小部分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脱节,校企资源难以共享,导致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资源保障缺失。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提供资源保障,完善的教学资源保障是确保“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成效的必要条件。因此职业院校在推进“课证融通”教学改革中应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效整合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教师资源,充实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教材,不断更新优化教法,通过“课证融通”整合教学资源。

(三)“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评价体系不完善

1.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缺乏过程评价管理

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无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调整。目前小部分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流于形式,有的老师教学中有“课证融通”教学理念,但尚未形成“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尚未系统进行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质量诊改。

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应依据改革目标强化过程管理。“课证融通”教学改革不应该流于形式,而应有具体的“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行动方案,并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评价管理和教学质量诊改,通过过程控制确保职业教育“课证融通”教学改革以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2.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缺乏科学系统的效果评价体系

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要有科学的效果评价体系进行效果测算。部分职业院校教学改革项目缺乏明确具体的目标,“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目标局限于理念宣贯层次,改革效果取决于专家评价,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专家评价具有主观性,难以科学、客观、真实地评价改革的效果,也容易忽视或遗漏改革中凸显的问题。

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应建立效果评价体系,要做到改革效果可以量化且便于测评。因此“课证融通”教学改革中应明确教学改革定性定量目标,科学测评教学改革目标的达成状况,依据目标达成状况明确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路径体系探索

基于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中出现的运行路径不清晰、保障机制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问题,本文以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从“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运行路径、保障路径、评价路径三个维度构建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路径体系。“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路径体系以运行路径为核心,以确保“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以制度与资源路径体系为保障,确保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制度与资源支持;从过程和结果维度对教学改革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确保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一)“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运行路径探索

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以岗位人才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能力本位制”为人才培养导向,以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改革发展为逻辑动力,构建以“岗位人才能力素质需求→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课证融通教学理念方法”为主线的“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运行路径。实施“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应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以岗位人才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抓手,在课程教学中融会贯通“课证融通”教学理念方法,将就业岗位所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要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通过专业建设调研,明确专业所对应的就业岗位人才所需具备的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并明确岗位人才主要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教学改革从目标导向层面而言,旨在通过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与素质标准,以明确具体对应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明确岗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能素质要求,为后续“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提供目标导向。

二是,锚定岗位能力与素质标准,将岗位技能素质要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标准中,并确保“课证”融通内容一致。从“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内容层面而言,旨在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所对应的岗位能力素质培养目标,通过课程标准明确地将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证技能素质要求融通,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体系上的一致性。

三是,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基础,教学中贯穿“课证融通”教学理念方法。从“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实施层面而言,通过在课程教学中贯彻“课证融通”教学理念,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证培训相结合,在“学分银行”框架体系下实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课程学分的互换,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和考证热情,激活课程教学活力,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做到“所学即所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素养。

(二)“课证融通”教学改革保障路径探索

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需要具备健全的基础保障,要配套制度体系支持教学改革持续稳定实施,要有内外部资源支撑教学改革顺利开展,构建以“制度保障+资源保障”为主体的“课证融通”教学改革保障路径。一方面基于职业院校治理现代化背景,职业院校科学合理地制订系列规章制度,为实施“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基于产教融合背景,职业院校整合学校内部、行业企业的相关资源,为实施“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提供资源保障。

一是,职业院校为“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提供制度保障。为保障“课证融通”教学改革顺利进行,职业院校需要制订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制度,明确教学改革项目立项、中期检查与结项管理相关流程与规范;为了促进“课证融通”教学改革项目多出成果,职业院校须制订教学改革项目相关的奖励制度,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教师参与“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实践,提升教学改革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为了提升学生在“课证融通”教学改革中的可操作性,职业院校须建立健全“学分银行”具体执行办法,促进学生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课程学分互换,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学分银行”有效融通。

二是,“产教融合”为“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提供资源保障。为了夯实“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资源基础,需要职业院校深入贯彻落实“产教融合”政策,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职业院校要主动整合行业企业的教师资源,通过“引企入校”“引大师名师入校”等形式优化职业院校师资结构,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受到行业企业大师名师的技能传授,在专业课堂上就能接收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证培训;职业院校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证融通”的教材资源,“课证融通”教学改革主要将这些教材引入到职业院校日常的专业课教学中,实现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既在日常教学中提升了学生的技能与素养,又为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证提供了便利。

(三)“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评价路径探索

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需要具备系统的考核评价机制,既要对教学改革过程进行考核,又要对教学改革成果进行评价,构建“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相结合的“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评价路径体系。一方面,“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过程评价以全面质量管理为管理思路,确保“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按既定的运行路径实施;另一方面,“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成果评价以目标管理为导向,确保顺利达成“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预设目标。

一是,职业院校推行教学质量诊改,强化教学改革项目过程管理。“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实施中应强化项目立项与中期检查等关键环节的过程管理,立项阶段应对项目学理逻辑性与政策合规性再评估,对教学改革运行路径可行性和预设目标合理性再论证; 中期检查阶段应核查项目实施的进度计划,对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质量诊改,优化教学方法以确保“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确保课程教学实施中“课证融通”教学方法能有效运用。

二是,职业院校强化目标管理机制,强调教学改革项目成果管理。“课证融通”教学改革项目考核应强化目标管理,项目结项阶段应根据项目立项时预设目标进行审核,核实教学改革项目目标任务完成程度,并强调教学改革项目成果质量评价,从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维度验证“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课证融通”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职业教育“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关键环节。因此在明确“课证融通”内涵价值的基础上,通过重点对样本职业院校财经商贸专业群“课证融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探索行之有效的“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路径,对提升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课证融通课证等级证书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证融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课证融通的《电工技能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
高校网络教学“课证融通”
基于课证融通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探讨
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中职助产专业“一专两岗、课证一体”课程体系初探
“课证结合”的实践教学初探——以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