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

2023-10-29刘永帆周仕德

高教论坛 2023年8期
关键词:研究生思政评价

刘永帆,周仕德

(汕头大学,广东 汕头 515063)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最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加快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各级各类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新时代新命题,并逐渐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从《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实施以来至《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颁布,现有课程思政研究成果对研究生课程思政动态的重视还不足。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进行文献检索,截至2022年11月11日公开发表的论文,以主题词“研究生课程思政”进行检索,共得到文献303篇,去除与主题内容无关和会议纪要文献后共得到文献249篇。以剖析聚焦内容视角进行考察,对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总体研究情况进行回顾反思,总结难点焦点,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一些思考,以期望推进我国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

一、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

(一)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理论进展

一是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新时期研究生规模扩张,如何在增量的基础上提质成为现实所需。同时,国际竞争激烈,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加强。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随着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高校研究生极易成为敌对势力分化的对象,增加了对研究生价值观培养的特殊性和紧迫性。要培养既具备深厚学科知识、精湛专业素质,又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过硬本领、强烈担当精神、不懈奋斗精神和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1]。作为长期单一存在的研究生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已无法满足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新需求。

二是研究生课程思政的价值探讨。研究生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旨归。相关研究通过实证调研的形式得出,当前国内研究生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亟须加强,学术失信问题时有发生。由于缺少社会历练,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较低[2]。而研究生新渠道的课程思政这一润物无声的方式弥补了传统研究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缺失和价值内在需求。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于2020年9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强调,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可见研究生课程思政是研究生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

三是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的逻辑前提。研究生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符合以下三点前提要求:其一,与国家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同向。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质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课程教学中的一种展现,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3],牢牢把握国家思想政治工作大方向。其二,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研究生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以一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研究生课程思政要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三,遵循研究生成长阶段特点。研究生这一特定群体在年龄成熟和价值观成熟方面都趋于稳定,与本科生存在巨大差异,且相对具有扎实理论功底、行业技能和一定学术研究水平,除了实现个人自身价值之外,还承担着行业技术突破,实现专业价值的社会责任[4],研究生课程思政也应兼具科学性和价值性双重特点。

(二)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践进展

在检索到的249篇文献中,与研究生课程思政实践相关的文献共190篇。可见,学界对研究生课程思政在高校中的实践高度重视,具备一定的学术成果积累。对这一部分文献进行深入研读后发现,目前对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是各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开发研究。该类文献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以一门具体的研究生课程为切入口,阐述该门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所在,探寻该门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映射与融入点,构建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为教师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提供借鉴与参考。其中,理工科类专业课程75篇,医学类专业课程21篇,管理学类课程6篇,经济学类课程4篇,农学类课程3篇,文学类课程2篇,艺术学和法学类课程各1篇,公共类课程10篇且均以公共英语课程为例研究,校本课程3篇。

二是特定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实践研究。该类文献主要基于国内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形式,针对自身院校进行独特性思考。如南京大学根据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出台了具有“南大特色”的研究生课程思政方案;北方民族大学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特色,梳理总结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特色课程思政的经验、不足及对策,借此为其他民族院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三是不同专业门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研究。该类成果从分析不同专业门类的研究生教育特点出发,探索新时代该专业门类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是以一门具体课程为例,而是从整个专业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进行实践探索。其中,涉及理工类研究生15篇,医学类研究生11篇,经济类研究生4篇,艺术类研究生3篇,农学类、文学类、管理类和体育类研究生各2篇,教育类研究生1篇。其他还有不同类型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如探索民族院校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路径,分析课程思政融入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作用等。

二、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的难点焦点

(一)难点:研究生课程思政理论体系与制度机制亟需建立

一是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窄化。高等教育群体构成以本科生群体为主,相对来说研究生群体在高校内部所占的比重较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的对象也以本科生为主。教育部于2021年5月按照教育层次分类公布了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名单,其中研究生教育确立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0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100个,立项仅占总数的七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有的高校对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缺乏深入研究,定位不够准确,认识高度不够,容易将本科生阶段的课程思政方案简单移植到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思政教学中,导致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矮化。从本质上看,这是研究生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缺少核心目标引领产生的直接影响。

二是思政元素融入研究生专业课程浅化。课程思政要求深入梳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这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本质区别。但在实际课程运行中,部分教师为达成课程思政目标,将思政元素以浅显而直白的形式灌输给学生,对于思想相对成熟、价值观相对稳定的研究生来说无法获得良好的获得感,课程思政效果大打折扣。

三是研究生课程思政管理体制不健全,相关人员职责范围不清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应推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研究生课程思政相比本科阶段起步较晚,在高等教育领域仍处于初探阶段,在制度形成和管理组织方式等都存在不够精细、不够健全等问题。从目前已有实践成果来看,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完美融合并未见亮点,与传统的研究生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太多新成果显现,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在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育人效果有待提升。

(二)焦点: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与评价体系的完善

一是思政内涵萎缩。课程思政教学政治底色不足是当前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5],而这一问题的产生源于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教师个人思政意识和专业学科背景是制约其专业化发展的两大影响因素。很多教师受价值中立论的影响,“主张学科课程应秉持客观、中立、与价值无涉的立场,强调学科教学只应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6]。这是一种认识误区,与党和国家要求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目标相违背。秉持这一理念的教师没有实现从“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重科研产出、轻学生成长”等向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转变[7],实施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意识薄弱、主动性较低。

二是现阶段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缺陷。主要表现在重立项、轻评价的趋势明显。在绩效考核方面,有的高校管理者只看重报表、报告和量化数据,对于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评价不予重视。在现阶段的评价体系中,以科研成果为主的量化指标成为最主要的评价参照,忽视对研究生立德树人成效评价,成为阻碍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的一大因素。此外,由于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非同步性,价值观的塑造成效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体现,也难以通过具体的量化指标进行判断,研究生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建立在目前的具体实施中成为焦点,亟需深化关注。

三、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未来展望

(一)理论层面:丰富时代内涵,形构中国特色研究生课程思政理论体系

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典型产物之一,也是中国特色课程创新内容的直接体现,这一新内容出现也就意味着在短时期内出现分歧争鸣都是正常的现象,也恰恰表明需要我们引起多维度的关注和探寻,更好助力新时代研究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梳理已有成果我们发现,当前研究鲜少对研究生课程思政特有内涵进行阐述,如何在专业课程融入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元素是丰富发展新时代课程思政内涵的关键。从这一要求来看,研究生课程思政要紧紧把握在建设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的全过程之中,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科学性和前沿性为导向,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学习中,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研究生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形成无愧于时代的中国课程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8]。

(二)实践层面:拓展范围边界,建立优秀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师共同体

“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我们要把课堂教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9]。研究生课程思政的主渠道自然也离不开课堂教学关键环节,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阶段有很大不同,学术研究取代了传统“教与学构成”为特点的教学模式,研究生课程思政并不等于课堂思政,它除了包括专门课程之外,还包括面向研究生培养的科研及社会实践等培养活动,在这过程中就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生课程思政边界。同时,教师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把握情况将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效果,加之,研究生阶段专业课教师的特殊性以及研究生导师在课程思政领域的重要作用,使得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才能真正形成合理的研究生课程思政队伍共同体。

(三)制度层面:重视评价引领,完善研究生课程思政评价制度规约

对于研究生课程思政评价制度的思考应该回归到原点:研究生课程思政评价目的是什么?评价结果运用于何处?研究生课程思政评价的落脚点指向研究生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评价结果运用于反馈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实施成效,以便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一步优化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施,为优化教学过程提供借鉴和参考。把握好研究生课程思政评价的度,评价制度的泛滥会带来形式主义,教师追求自身利益而陷入“唯指标”的风险之中,评价制度的匮乏容易削弱教师参与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情。发挥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表彰研究生课程思政成果显著的教师,宣传推广其成功经验,最终实现破除“五唯”顽疾,引导教师围绕立德树人开展课程思政,“促进新时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10]。

猜你喜欢

研究生思政评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