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学内容的定位、体系与实施难点

2023-10-29梁红秀

高教论坛 2023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学内容历史

梁红秀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类的基础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等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支撑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提供了基本的教学内容规范,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二次建构,是讲好该门课程的核心和关键。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大类培养目标赋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课程使命,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内在的体系结构、从实际教学过程中内容实施的难点问题,探讨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课程使命定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内容

历史的视角是全面理解事物不可或缺的视角。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向世人宣告:“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1]强调不管是对自然的认识还是对社会的认识,都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才能穿透现象直达本质。事实上,全面、准确、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也离不开历史视角。马克思主义理论大类要实现培养从整体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演进、当代发展,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够胜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教学工作和党政群团、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目标,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界定为大类基础课程具有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类课程体系中,为相关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性支撑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的使命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为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提供基础性支撑

历史不仅是现在和未来的基础,而且指引着现在和未来的发展。科学的历史观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等专业学生的发展前景。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当前形势下,起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抵制错误的历史观,二是传播正确的历史观。针对重视讲道理的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这两个方面都不能采用简单给出结论的方式,而应该采用举事实、明逻辑、讲道理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以举事实、明逻辑地抵制错误的历史观、传播正确的历史观两方面都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历史虚无主义是错误历史观的主要表现,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近代的历史虚无主义表现为全盘西化论,当代的历史虚无主义表现为否定革命论,其根本意图是引起资本主义化。大学生受到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原因是结构性的。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其二,资本主义由于历史先发优势,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积累了一定优势;其三,别有用心的政治力量利用现代传媒的发展,以学术研究的迷惑性外衣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因此,必须做到批判性和建设性有机统一,既要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险恶政治诉求,又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才能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于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长期的打击异己行为、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局限性、社会主义革命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等问题的事实展现和科学论证,直接撕开了历史虚无主义以去其史而灭人之国的险恶用心,以史实论证“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2]的科学论断,以事实说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关键性作用,为提升大学生对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进行科学评价的能力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二)为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基础性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等专业的毕业生,要胜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教学工作和党政群团、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有正确理解。而开展对马克思主义深入而系统的科学研究,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一方面,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和要求,“马克思主义研究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规则和方法,符合科学研究的规范和要求”[3];另一方面,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还要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自身特殊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综合采用马克思主义学科方法和其他学科方法,有组织地持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等专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意识,提升其马克思主义研究能力起到了基础性支撑作用。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过程的整体展现,为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及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提供了基础史料依据和全景视角支撑,是相关专业学生进一步探索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准备。

(三)为引导学生推进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确证提供基础性支撑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确证是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大类的核心性理论目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4]。确证“马克思主义行”,是确证“中国共产党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必要前提。而要确证“马克思主义行”,必须涉及相互联系的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驳斥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误解。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终结论、马克思主义没用论三种谬论。另一方面是全面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预判和实践指引作用。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确证既是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等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是促进其积极主动地、终身持续地推进专业学习的重要内驱力。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从19世纪到21世纪、从西方到东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过程的梳理,整体性地、直观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如何在应答时代问题的过程中诞生、如何与时俱进地推进对时代问题的认识、如何一切从实际出发地解决时代问题、如何辩证统一共性与个性而实现自身的发展,从而对确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5]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

(四)为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提供基础性支撑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4]。坚持“四个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是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大类最根本的现实意义。只有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坚定历史自信,保持历史耐心和历史主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持久最强大的深层动力。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等专业的学生,只有坚持“四个自信”,才能出色地完成承担自己的专业使命。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于引导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等专业的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具有不可代替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主要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观点、研究方法、理论立场的直观的整体性的展示,有助于让相关专业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共产主义必然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自信的绝对实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全过程中,不同马克思主义者的不同主观态度带来的不同客观结果的对照式呈现,有助于大学生们直观地认识到,只有自信,才能直面问题,自觉探求解决问题的科学路径,才有行动定力和实践方向,才能实现自强;而如果没有自信,就难免自我否定、自乱阵脚,最终陷入敌方设置的陷阱,导致奋斗事业的失败,从而进一步探索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性、必然性和可行性等。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把握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逐渐深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材体系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内容必然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整合,必须有效应对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变动性和丰富性带来的现实挑战。课程使命定位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根本遵循。具体而言,我们更应注重从整体上、体系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其教学内容体系。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学基本和首要的理论问题,就是要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什么。在教学设计中,最关键的是从研究对象与内在特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什么。研究对象的界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与研究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传播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6]。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是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两方面的有机统一。在内在特征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是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并同各种错误理论和思潮斗争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历史。如此,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学内容上,要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者的思想形成过程及其发展变化、历史地位评价等问题的梳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科学和历史科学的有机统一,又要结合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还要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统一性及其当代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发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类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部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内容,固然要从史实层面真实呈现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发展的,但更要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发展。只有将感性的史料呈现提升到抽象史料之后的方法高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才能更全面地为后续的专业学习、专业研究、专业工作提供基础性支撑。而且,从认识论规律来看,立足感性的史料而达成对方法的认知和认同,更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认识发展客观过程。这就要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学理基础、实践基础、主体依托、内在逻辑。“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5]。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展开时,贯通着对各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倾听时代之声、回答时代之问、满足时代之需、开启时代之门的科学方法的展现。如此,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学内容上,要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如何及如何可能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进而推进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发展的方法论探索。具体来说,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形态,需要通过具体的人基于时代和社会提出的问题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具体阐释,并运用这种创造性阐释去解决时代和社会提出的相应问题,从而实现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的良性结合;而这种结合本身又推动马克思主义从抽象的理论转变成为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的具体的理论,将马克思主义从普遍的真理转变成为一定时代背景下的有条件的具体的真理。如此,马克思主义便具有了与时俱进的开放属性,能够在时代演进中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将如何发展

关注现实是关注历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展现自19世纪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形态到实践形态、再由实践形态到理论形态的双向转换的壮丽图景,了解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从经典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再发展到中国化阶段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明确马克思主义仍具有时代活力,并科学预判马克思主义将如何发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力源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具体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发展最重要的实践依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实现进一步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最重要的理论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一定要具有立足中国、关照中国、扎根中国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要注意关联相关史实、相关方法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指导意义。

(四)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以史实为基础的课程,并不仅是记录或列举事实,而要从事实的维度勾勒价值,实现对相关专业学生的价值指引。因此,其教学内容组织,要贯通“三个明确”的隐性线索。其一,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具体来说,就是围绕如何实现人的解放、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总问题,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实现从指导无产阶级如何革命和建立政权到指导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再到指导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强大和向更高的社会主义阶段前进的不断发展。其二,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时代性与主体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受制于时代和社会总问题的推进,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发展都由马克思主义者实际完成。马克思主义者在提出新观点和解决新问题时必须受时代和社会传统的影响,同时不断地突破时代和社会传统,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其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事业中的重要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我”有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成长成才成功于新时代之“我”的重要历史责任。形成时代性的历史思维意识、培养大历史观、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学生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7]通古今之变化是立时代之潮头和发思想之先声的必要条件,立时代之潮头和发思想之先声是通古今之变化的目标导向。而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才能真正发现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于当代把握历史经验与教训,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确证,坚定“四个自信”。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难点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内容的定位,把握了其内在的基本构成和教学重点,还必须注重对具体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实施和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重视。

(一)“变”与“不变”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课程内容体系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主要体现为重要事件的稳定、核心观点的稳定、核心框架的稳定、核心逻辑的稳定等方面。同时,保持稳定性,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学科认知,打下通识底子的必要前提。但是,一方面,历史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仍在进行实践和理论的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仍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实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自身的发展,必然要求及时地将最新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转化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学体系中去,不断丰富授课内容,更新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时代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使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特点、关注重点不断变化。要提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必须充分观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因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内容,必然关注“变”与“不变”的关系。总体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内容既要“求变”,也要把握“不变”。要在“不变”中“求变”,在“求变”中实现“不变”,引导学生在“知变”“敢变”中把握“不变”。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材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样本和教学依据,但教材内容的变动性与差异性也会给学生带来新的理论困惑。教师要深刻把握不同教材在内容体系上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发展性与继承性,讲清楚变动的原因与不变的逻辑,从深层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上把握知识体系、理论脉络和实践推进的内在统一。

(二)细节与整体的关系问题

历史是既成事实。历史事实中当然会有细节,细节的展示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堂更具生动性、活泼性和吸引力。但是,其一,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不允许过于关注细节;其二,过于关注细节,容易出现教学随意性、碎片化问题;其三,过于关注细节并不符合科学分析方法的要求。因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学中的关注细节要有所选择,具体而言,要关注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关键事件的细节。同时,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来关注细节,将对细节的关注融合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体主题中,使历史细节始终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整体主题,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马克思主义如何根据时代和历史条件,不断科学论证人类解放的必然性、不断开展追求人类解放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整体统领细节,才能使细节有向心力;以细节映照整体,才能让整体具有灵动性;整体和细节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达到确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四个自信”的高阶教学目标。

(三)广度与深度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经验素材与广阔的理论空间。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课程教学而言,广度和深度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具体发展阶段的广度和深度问题。既要紧扣时代的脉搏展现理论内容的广度,又要注重理论内容的深度。教师要在开阔的理论视野下,努力将知识广度和理论深度有机结合起来,把不同阶段的核心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讲深讲透。第二,具体研究领域上的广度和深度问题。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仅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科学社会主义史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还涉及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不同马克思主义者思想发展史等领域的研究。教师要特别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具体研究领域的发展,既要有效利用专门史研究的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又不要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讲成专门史。第三,不同专业学生的广度和深度问题。“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等专业共同的大类基础课程,但是,这些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具体课程体系也有不同。教师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灵活处理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关系,力求在多学科课程平台上合理拓宽授课内容的广度、合理加深授课内容的深度,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学生课程学习的挑战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要适当增加广度,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等专业的学生要适当增加深度。

(四)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属于理论类课程。因此,其教学方法应以理论讲授为主,突出对理论内容的讲解与学习。但是,单一的理论讲授难以满足本门课程教学的需要。从教育教学规律来看,学生是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内化,获得知识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理论讲授的同时要合理开展实践性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专业培养要求,综合运用经典研习、小组研讨、师生角色反转、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来丰富课程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研究的主体性。

(五)内部与外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内容本身自有逻辑、自成体系,但同时也与其他课程内容之间有关联、彼此互补,需要我们进行研究与把握。其一,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学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大类培养体系中其他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在把握好本门课程教学侧重点的同时,为其他课程的开展预留空间,努力做到无其他课程前后相接、彼此呼应。其二,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学内容在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学习阶段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习研究是有一定学段差异的,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推进,这一问题会逐步凸显出来。教师既要观照和考虑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专业积淀与专业素养要求上的差异性,又要在教学内容上做到步步高、步步深。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更加繁重,如何使专业课程建设跟上时代发展与学科发展的步伐,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和重要课程之一,应在教学内容建设上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整个专业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教学内容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新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