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观与艺术性结合的佳作

2023-10-28阮贻翠

蒲松龄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褚遂良艺术特色蒲松龄

阮贻翠

摘要:《聊斋志异·褚遂良》篇以褚遂良这一历史人物为原型,描写了其转世后被狐仙报恩的故事。不同于生前的悲惨遭遇,本篇为转世后的他安排了美满的结局,隐晦地表现出蒲松龄对忠君、知恩图报品质的歌颂,展现其忠义观、女性观和仁义观。全篇运用了曲笔、对比、结局突转、典故等多种艺术手法,暗藏褒贬,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塑造鲜明立体。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褚遂良》;价值观;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志码:A

《褚遂良》是《聊斋志异》中比较特殊的一篇,从主题上说,它属于报恩主题,从故事原型来说,它属于历史人物题材。与其同类的还有《秦桧》《曹操冢》《齐天大圣》等,这些篇目的原型都来自于历史或神话传说人物。但是在以往关于《聊斋志异》的研究中,《褚遂良》篇很少被注意到,这篇特殊之文不应该被忽视。它暗藏了蒲松龄对历史人物的褒贬,通过人物后世不同的结局来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敬佩或唾弃,体现出了作者的价值观,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褚遂良》篇所现蒲松龄价值观

褚遂良除了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还是一位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的忠臣,他深受李世民的重用,是李世民的托孤之臣。李世民曾评价褚遂良:“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1]4020褚遂良多次敢于直接指出李世民的问题,以仗义执言赢得了信任。李治继位后,执意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在其他大臣不敢劝谏的情况下,褚遂良首先进言,但仍然没能改变皇帝的废后决定。武则天掌权后,多次将褚遂良流放,最终褚遂良在流放中身心交瘁、绝望离世。在《褚遂良》篇中,作者通过对褚遂良后世际遇的安排,表达了对褚遂良直言进谏行为的肯定,也表现了作者的忠义观、女性观和仁义观。

(一)忠义观

《褚遂良》篇体现了蒲松龄的忠义观,肯定了像褚遂良一样的贤臣,直言进谏、忠言逆耳,即便自己遭受贬谪,也绝不做谄媚之人。

褚遂良辅佐李世民和李治两位皇帝,都尽忠尽力。褚遂良曾担任起居郎一职,专门记载皇帝的起居及言行。李世民曾经问褚遂良:“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 [2]2730褚遂良在国家事务上曾多次劝谏,为人耿直坦率,因此李世民才将儿子托付给他。褚遂良在辅佐李治时仍旧竭尽忠心,可惜的是李治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执意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不管历史的走向如何,在当时的局面下,褚遂良是本着对朝廷尽忠的原则做出的选择。

蒲松龄充分肯定褚遂良的忠心,因此给了转世后的褚遂良一个美好的结局。在他奄奄一息时,被一位狐仙救治,而这位狐仙,正是褚遂良曾经救助过的一名女子。前世的褚遂良不仅胸怀大义,也曾经对普通人施以援手,这样的人物设定,符合褚遂良的形象,也体现了作者对褚遂良品质的肯定。报恩题材和人物的命运转折也弥补了历史上忠臣反被流放的缺憾,善意的行为可以得到回报,正义之人可以得到善终。而在另一篇目《秦桧》中,蒲松龄则将秦桧的七世身写成猪,“烹而啖之,其肉臭恶,因投诸犬” [3]514,借此来表现对秦桧的憎恨和厌恶。相比现实中忠臣岳飞被杀,而奸臣秦桧却安享晚年,蒲松龄给读者安排了一个大快人心的结局。

对历史人物的重构和解构历来是表达对人物评价的一种方式,蒲松龄正是采用了这种方式,表现了他对以褚遂良为代表的忠贞之士的歌颂和对以秦桧为代表的奸臣的痛恨。

(二)女性观

在这篇作品中,对褚遂良和狐仙的人物塑造都体现出了蒲松龄的女性观。这其中既有进步的部分,如赞扬女子的勇气、善良、美好,鼓励女性勇于追求自我和真爱,肯定女性自身的价值不只是生育价值,她们本身也具备和男子一样的见识和能力。但同时,蒲松龄的女性观也有局限性。他在描绘女性时,仍旧带有男性凝视的色彩,所歌颂的很多贤良淑德品质归根结底还是传统礼教对女性三从四德的要求,很多女性形象的出现是作为男性的附庸和陪衬,并没有真正的女性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意识。

李治废黜王皇后的原因是她无后,这只是他为废后这一行为找的理由,在當时,无后确实是可以休妻的理由之一。但是褚遂良反对,他认为王皇后并无其他过错,无后不可以成为废后的理由。蒲松龄同情褚遂良遭遇的同时,也认可了褚遂良的伦理观。蒲松龄所处的时代,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要求和迫害远胜唐朝,他对女性的处境也有更深刻的反思。从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对女性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女性由衷的赞美。《聊斋志异》中很多女性包括《褚遂良》篇中的狐仙以及花姑子、小翠、绿衣女等,都是知恩图报、敢爱敢恨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的赞美。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之一便是女性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把握自己的人生和命运。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道:“女人所受到的教育就使她缺乏主动精神,习俗令她们雪上加霜。” [4]56《褚遂良》篇的狐仙,不仅知恩图报,性格上还落落大方。她大胆追求爱情,不因为赵某的境遇不佳就放弃;有宾客前来,她主动会见宾客;孝廉对她生出邪念,她没有忍气吞声,而是当场给他教训。这些表现在当时是一种开放观念的体现,也体现了蒲松龄肯定女性外向、大方、活泼的美。女性可以参与社交,可以上得厅堂,女性也可以嫉恶如仇,与恶势力对抗。“主人闻其异,请一见之。女即出见,无难色。由此四方传播,造门者甚夥。女并不拒绝。或设筵招之,女必与夫俱。一日,座中一孝廉,阴萌淫念。女已知之,忽加诮让。即以手推其首;首过棂外,而身犹在室,出入转侧,皆所不能。因共哀免,方曳出之。” [3]497女性在很多方面不逊于男子。病危的赵某要靠狐仙来救助,面对孝廉的挑衅,狐仙比在场的男性更加勇敢。在《聊斋志异》中,女性的勇敢和智慧随处可见,多次帮助男性逢凶化吉。

关于蒲松龄的女性观,最常为诟病的一点就是,一些读者认为这些故事都是仕途不济的穷酸书生的意淫,把女性塑造得如此美好,是因为他们现实生活中娶不到这样好的女子,于是借此满足自己的幻想。其实如果以当代女性主义的眼光来看,蒲松龄的女性观最大的局限在于没能跳出封建伦理对女性的要求,他所赞扬的女性,大多是美丽且贤惠。蒲松龄所处的时代,男权思想仍旧占据主流,蒲松龄作为一名男性,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使得他在欣赏和赞扬女性时也带有一种男性的眼光,是通过丈夫的视角给妻子下定义,女性的优秀和美好,是通过给男性带来利益体现出来的,而不是自身的独立价值。单从《褚遂良》这一篇来看,蒲松龄认同褚遂良的观点,反对武则天被立后的原因中,就表现出他的女性观在具有先进性的同时又存在局限性。一方面,他不认为无后就应该被废黜,不认为生育是女性最重要的价值;另一方面,他认为武则天曾侍奉先皇,这样的人不能被立后。这两个理由看似独立,实则矛盾,其背后还是男权思想的体现。

蒲松龄所在时代,封建男权思想仍旧占据绝对地位,但是女性意识已经开始觉醒。尽管有局限性,蒲松龄的女性观的突破还是不容忽视的。他把女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肯定女性的认知和眼界不逊于男性,也认为女性不应该被礼教所束缚,有主动追求爱情和权利的自由,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和命运。

(三)仁义观

除了故事的核心情节,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将他的仁义观融注其中。作者赞扬了知恩图报的美好品格,也赞扬了赵某拒绝诱惑、不贪婪、有节制的品性,对他们愿与众人分享的美好品质也给予了肯定。

报恩主题是《聊斋志异》重要主题之一,其中大量的篇目围绕报恩展开。蒲松龄一直歌颂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他塑造的很多报恩者形象,愿意为了一点恩德,不惜牺牲自己来回报对方。婚姻报恩是一种很重要的报恩形式,为报恩蒙上了庄严神圣的色彩。这是对知恩图报精神的追求,也是对封建礼教下婚姻制度的一种正向引导。这些女子不追求荣华富贵,不指望通过婚姻实现生活质量的改善和阶层的跃升,而是为了报答恩德。《褚遂良》中的狐仙,修炼几世也不忘报答褚遂良的恩德,在恩人穷困潦倒之际,愿意救助并与他生活在一起,正是其知恩图报品质的体现。

在报恩题材的作品中,狐仙的做法与其他报恩者大同小异,但是赵生却有所不同,他不是坦然接受女子的回报,而是两次拒绝狐仙,先是担忧自己的病情无法痊愈,不能耽误了女子的余生,在病情好转后又担忧自己的贫穷无法让对方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方面是褚遂良人品的映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蒲松龄的仁义观:在施恩时不求回报,当别人报恩时不觉得理所当然。《褚遂良》篇或许是对上文中质疑蒲松龄写作意圖观点的有力回应,这并不是穷酸书生的意淫,即便面对这样的诱惑,一无所有的正义之士依旧可以做出不愧于内心和他人的选择。

此外,赵某和狐仙的分享心态也是积极的。发生奇闻异事,不断有人前来拜访,他们都一一接待,狐仙更是大方示人。在端阳节这天,他们可以选择升天,狐仙也没有独享的心态,而是邀请前来拜访的人一同前去拜访舂药翁。虽然此前曾经发生过不愉快之事,也因为这些人的拜访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生活而感到厌烦,但是最后狐仙选择邀请大家一同前去。这种善良的品质,既代表了女子的美好品性,又代表了劳动人民品性中光辉的一面,即便曾被欺骗和辜负,也仍旧愿意相信美好,乐意与他人分享美好。

二、《褚遂良》篇的艺术特色

《褚遂良》篇不仅传达了作者的价值观,而且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在取材上,运用历史典故,引起读者的共鸣;在表现手法上,运用曲笔的手法,含蓄委婉地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在人物塑造上,作者通过次要人物侧面衬托出主人公的善良和正义,讽刺了当时的选人用人制度;在情节设置上,运用突转式结尾,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一)运用典故,引起共鸣

在《褚遂良》篇中,作者以褚遂良的故事为基础,以屈原的典故为辅,串联起整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赵某的原型取自褚遂良,结尾赵某和狐仙爬上梯子升天是在端午节这天,暗含了屈原的典故。褚遂良和屈原都是正直的忠贞之士的代表,敢于直言进谏,但是都惨遭流放。作者借此表达的是对历史上忠义之士的怀念,对那些正直却没有得到好结局的人的哀叹。作者通过运用一明一暗两个典故,表现出对正义、正直的美好品质的歌颂,“蒲松龄有一副关怀世道、关心民苦的热心肠,又秉性伉直,勇于仗义直言” [5]192。褚遂良和屈原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给他们的后世一个理想的结局,满足了读者的想法,既起到了鸣不平的效果,又能以另一种方式弥补历史上的遗憾。

(二)曲笔手法,含蓄蕴藉

在《褚遂良》篇中,作者运用了曲笔的手法,暗藏了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作者没有直接对人物进行评价,而是通过让好人得到好的结局,让恶人遗臭万年的方式,表现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态度。《褚遂良》篇和《秦桧》篇都运用了曲笔的手法,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没有任何一句话直接表达对褚遂良和秦桧的臧否,但是却通过给他们的后世安排不同结局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态度。褚遂良的后世得到狐仙的救助,并升天成仙,而秦桧的后世则转成恶臭的猪肉。蒲松龄运用曲笔的手法,含蓄蕴藉地表现出了他的忠义观,深刻回应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题。

(三)突转式结尾,意外情中

《褚遂良》篇用极少的篇幅,尽可能做到了情节上的一波三折以及结尾的突转。在结尾的处理上,实现了两层突转:一层是赵某和狐仙乘梯而上,在众人的猜测和等待中消失不见;另一层是他们走后,住宅恢复了原来破旧的模样,曾经的一切究竟是真实存在过还是一场梦幻,人们不得而知。结尾的突转既达到了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又揭示了故事背后的隐喻——这不过是作者安排的结局,现实中的好人还是活在悲苦之中,有无数的冤屈无法得到申诉。这样的处理达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与同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欧·亨利常用的“欧·亨利式”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衬托对比,暗含讽刺

除了主要人物,作者还塑造了当地一孝廉以及众多来访者群像。这些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情节需要,还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以及主旨的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赵某品行端正,但却贫苦交加,租住大姓的房屋,生病无钱医治,落得悲惨下场。试想如果没有遇到狐仙,他必将不久于人世。而所谓的孝廉,本该品行出众,却“阴萌淫念”。孝廉的行为,更加衬托出主人公赵某形象的光辉,凸显他在这样的情境下仍然不肯坦然接受狐仙救助的难能可贵。更深层面上,品行卑劣者却能被选为孝廉,这实际上讽刺了当时选官用人制度的巨大漏洞。科举考试对人才学识的考察更加到位,但是对人品的考察却十分有限,真正的品学兼优的人才反而难以被重用。

结语

《聊斋志异》以报恩为外壳,以褒扬忠义为内核,体现了蒲松龄的忠义观、女性观和仁义观。全篇运用了曲笔、突转、典故、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以波澜起伏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塑造,为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也为后世同类型题材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蒲松龄歌颂了为国尽忠的正义贤臣,赞扬了知恩图报的勇敢女性,也揭露了当时社会在选官用人制度上的漏洞,表现了对普通人悲苦命运的同情和怜悯。《褚遂良》篇暗含了作者对自身命运的叹息,但又不局限于自怜自艾,而是将目光投射到更广大群众,甚至是当时的整个社会现实中。《褚遂良》篇对我们的启示不仅在于它体现出的价值观和艺术手法,也在于其创作动因及关涉对象,写民之疾苦,写民之所愿,才能创作出不朽的经典。

參考文献: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05《长孙无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后晋]刘晌.旧唐书(卷80《褚遂良》)[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清]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5]袁世硕,徐仲伟.蒲松龄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A Masterpiece that Combines Values and Artistry

——An Analysis of Liaozhai Zhiyi·Chu Suiliang

RUAN Yi-cui

(Zibo Zichuan District Library,Zibo 255100,China)

Abstract: Liaozhai Zhiyi·Chu Suiliang takes Chu Suiliang,a historical figure,as the prototype,and describes the story of being rewarded by the fox fairy after his reincarnation. Unlike his tragic experiences during his lifetime,this article arranges a happy ending for him after his reincarnation,subtly showcasing Pu Songling′s praise for the qualities of loyalty to the emperor and gratitude,as well as his views on loyalty,women,and benevolence. The entire story utilizes various artistic techniques such as melody,contrast,abrupt ending and allusions,concealing praise and criticism. The plot fluctuates and the characters are vividly portrayed in a three-dimensional manner.

Key words: Liaozhai Zhiyi;Pu Songling;Chu Suiliang;Values;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猜你喜欢

褚遂良艺术特色蒲松龄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蒲松龄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敦煌壁画对中国特色动画片的启示
汤显祖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探讨
历史
褚遂良与褚书
蒲松龄
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