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风湿科临床医生对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态度的调查

2023-10-27刘瑞华周新尧郭子琳徐浩东赵子莹唐晓颇

中国医药导报 2023年27期
关键词:风湿科中医药问卷

刘瑞华 周新尧 郭子琳 徐浩东 赵子莹 唐晓颇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科,北京 100053;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风湿科,江苏南京 215002

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以腺体损伤和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1]。我国SS 患病率为0.33%~0.77%,呈逐年上升趋势,近90%的SS 患者有干燥、乏力、关节疼痛等典型症状,可能伴随并发症和多系统损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2-4]。但SS 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释,缺乏针对性药物,临床治疗存在困境。SS 属于中医“燥痹”范畴,“燥痹”这一病名,是由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于20 世纪80 年代末首次提出[5-6]。目前不少研究[7-14]显示,中医药治疗SS 确有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干燥症状、延缓病情进展,缓解焦虑、抑郁等问题,且安全性良好。此外,对SS 患者的调查发现近80%患者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但由于SS 安全有效治疗体系的缺失,患者对中医药缺乏重视与信任[15]。为了进一步明确中医药的优势与不足,分析现存问题,本研究在全国多家医院开展了风湿科临床医生对中医药治疗SS 认识和态度的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参加2022 年“风云讲坛,名家在线——干燥综合征诊治规范与进展”的风湿科执业医师,共347 名。

1.2 问卷设计

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制订参考近些年优质调查类文献[16-18],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主任及以上的多名医师共同完成。问卷共设置22个题目,分为2 个部分。第一部分记录医生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类别、职称等;第二部分询问医生对中医药治疗SS 态度及认识,包括中医药的推荐度、作用、治疗方案、干预时机等。完成填写需5~8 min。

1.3 调查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式,将347 位风湿科执业医师纳入同一微信群,发送问卷链接,邀请其填写问卷。

1.4 质量控制

①背景研究:设计问卷之前,进行文献查阅及临床调研,选择最合适的问卷设计方式,以助收集最有效的信息。②问卷设计:问卷的设计遵循清晰性、单一性、中立性、简单性、可靠性、排他性、规范性等原则[19],由专家审查论证并进行预调查。③偏倚控制:受访者被告知调查的目的及意义后进行问卷的填写。问卷填写完毕,调查者及时核查数据,确保收集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描述;单项有序分类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归。采用GraphPad Prism 8.0.2 软件绘图。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调查共发放问卷347 份,回收有效问卷320份,有效回收率为92.22%,调查对象覆盖全国30 个省市。不同年龄、工作年限、职称、专业、工作单位等级、每个月治疗SS 患者数量的执业医师是否推荐中医药治疗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的执业医师是否推荐中医药治疗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2.2 风湿科临床医生对中医药治疗SS 的态度与认识

2.2.1 对中医药的认可度 绝大多数临床医生表示经常会向患者推荐中医药治疗(86.56%),认为其有很大作用(71.25%)。见表2。

表2 对中医药的认可度与推荐度

2.2.2 推荐中医药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是否推荐中医药治疗”作为响应变量(1=经常会、2=有时会、3=偶尔会),将年龄、专业类别、工作年限作等为解释变量,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研究响应变量与解释变量的关系。结果显示,工作年限和专业类别影响医生对中医药治疗的推荐程度(P<0.05)。其中工作>15 年医生对中医药推荐程度分别是工作≤2年及>2~5 年的2.863、2.927 倍(P<0.05),中西医医生对中医药推荐程度是西医的2.886 倍(P<0.05)。以上结果提示有中医教育背景或者工作年限较长的医生更倾向于推荐中医药治疗。见表3。

表3 医生推荐中医药的影响因素

2.2.3 中医药的干预时机与期待疗效 中医及中西医医生均认为应该在发病初期采用中医药进行干预(P>0.05);与二者比较,西医医生更倾向在常规治疗不理想时再进行干预(P<0.05)。此外,中、西、中西结合医生均期望中医药能缓解SS 患者干燥、疲劳症状,延缓病情进展(P>0.05)。见表4、图1~2。

图1 中医药的干预时机

图2 中医药的期待疗效

表4 不同类型医生对中医药期望情况比较(例)

2.2.4 推荐的中医药疗法 调查发现医生最推荐的中医药疗法依次是汤药(93.44%)、药茶(57.50%)、中成药(55.31%)、中药外用(49.69%)、针灸(34.06%)、养生功法(29.38%)、推拿或刮痧(9.69%)、其他(3.44%)。中、西、中西医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图3。

图3 医生推荐的中医药疗法

表5 不同类型医生推荐中医药疗法情况比较(例)

2.2.5 中医药应用现状及原因 大多数医生(65.63%)表示中医药临床应用比例不足40%,认为其原因有人群认知度低不受重视(65.63%)、缺乏中医指南(65.00%)、临床研究太少(60.00%)等。中、西、中西结合医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图4。

图4 制约中医药应用的原因

表6 不同类型医生对中医药应用现状及原因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3.1 本调查人群质量高范围广,数据具有一定价值

本调查中,硕博士学历的医生占65.94%,三甲医院工作的占81.56%,中位工作年限为12(6~15)年,涉及全国30 个省市,可以认为本调查对象学历、工作医院级别相对较高,临床经验较为丰富,覆盖范围广。调查显示医生每个月诊治SS 中位患者数量为15(11~50)例,在所有风湿免疫患者的中位占比为6.66(6~10)%,这与SS 发病情况大致相符[20-22],本调查数据具有一定价值。

3.2 SS 难以缓解的干燥、乏力症状,是中医药治疗优势之一

大多数医生肯定中医药作用,对其抱有较高的预期,希望中医药能缓解SS 患者干燥、疲劳、疼痛等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其中相较于疼痛,医生更希望中医药解决的是干燥、乏力,从侧面反映出干燥、乏力是现代医学较难解决的临床问题,这正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之处[8-9]。

3.3 立足临床医生对中药外用关注,重视中医特色外治的研发

中医药疗法多样,除汤药、药茶及中成药外,临床医生更关注中药外用,这可能与SS 疾病特点有关。临床上SS 患者眼口干最为常见,一般口服药治疗症状改善缓慢,故多用人工泪眼、人工涎液、滴眼液等配合治疗,虽不能解决疾病根本,但具有直接缓解干燥症状的特点[23-25]。因此,除口服中药外,医生更关注中药外用,如中药的含漱、熏蒸等,直达病所缓解症状,这为治疗SS 中药的研发提供了方向。

3.4 中医药临床应用比例不足,亟须制订指南加强研究

大多数医生表示目前临床中医药应用比例不足40%,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缺乏中医指南、临床研究太少等有关。此外,中、西医对中医药干预时机的不同看法,提示中、西医在治疗认知和定位上的偏差,西医医生更多将中医药作为一种替代疗法,这亦是中医指南、研究缺乏的体现。因此,亟须制订SS 中医诊疗指南、加强临床研究,以规范治疗体系,改善治疗现状。

4 总结与展望

本领域的重难点问题在于,中医药疗效高期待与中医药应用低占比这一矛盾。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使中国医生高度关注,但指南缺乏、循证依据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中医药的应用与发展。研究反映出的各专业医生对中医药认识和定位的偏差、系统性诊疗方案的欠缺、不理想的治疗现状等问题,推动着我们进行SS中医指南的制订、中医药的相关研究,以指导临床。

本调查虽能反映出中国风湿科医生对中医药的态度和认识,但亦有一定局限性。首先,中西医占比不平衡是偏倚产生的重要原因。其次,尚存在调查对象例数相对有限等问题。未来需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调查研究,精准把握临床需求,探寻中医药发展新思路。

猜你喜欢

风湿科中医药问卷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临床路径在风湿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方法及优势探析
风湿科患者精准服药率中程序化护理管理的作用研究
CBL联合PBL教学方法在风湿科中的应用
风湿科住院患者烫伤3例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问卷网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