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社会排斥与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的关系: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社交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

2023-10-26李博宇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31期
关键词:智能手机中学生社交

◎ 李博宇(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 116029)

一、引言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未成年网民数量达1.91亿,上网覆盖率高达96.8%[1]。在各种网络使用终端中,智能手机以其信息丰富、功能多样的特点深受中学生喜爱。然而,智能手机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过度使用,则会引发诸多心理问题。研究者把过度使用智能手机的现象称为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会带来一系列破坏性的危害,如睡眠质量受损,生活满意度下降[2-3]等。本文旨在探究中学生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的影响因素及心理机制。

社会排斥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被拒绝或忽略时,其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4]。遭遇社会排斥后,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会受到损害,自然而然地会寻找别的方式来弥补[5]。基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补偿满足理论,网络可以让个体感受到认同感和归属感,弥补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心理需求[6]。智能手机具有随身、易得的特点[7],人们可以轻易地通过它补偿由于被社会排斥而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社会排斥能够正向预测中学生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

自我概念清晰性是指个体对自我信念定义的明确、一致和稳定的程度[8]。研究显示,拒斥(rejection)会使个体不愿关注自己且回避自我思考,从而导致自我概念清晰性降低[9]。而智能手机提供的虚拟社交环境能够自我美化,恰好能为自我概念不够清晰的个体提供了一个感到安全的社交环境。一系列实证研究支持了低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网络成瘾之间的显著负相关[10-12],并且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是网络成瘾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自我概念清晰性在中学生社会排斥对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的影响中起简单中介作用。

社交焦虑是指人际交往活动中伴随的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13]。一项国外的研究表明,个体被排除在重要的社会群体之外是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14]。社会排斥是个体社交焦虑产生的重要预测因素[15]。此外,网络社交具有匿名性、延时性的特点,能够有效缓解社交焦虑者的评价恐惧。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中学生社交焦虑是网络成瘾的重要预测因素[16]。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社交焦虑在社会排斥对中学生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的影响中起简单中介作用。

关于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社交焦虑两者之间的关系,自我差异理论[17]指出,自我概念清晰性低的个体对现实自我和应该自我的差异感到模糊,感受到更少的清晰性和确定性,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相关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例如,李放等[18]发现,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水平与社交焦虑之间存在显著负向预测关系。国外一项研究证明中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19]。综上,本研究提出假设4:自我概念清晰性、社交焦虑在社会排斥对中学生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向河北、辽宁等地的几所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发放问卷。共发放726份,有效回收率为90.6%(658份)。有效问卷中,初中生558人,占84.8%;高中生100人,占15.2%。男生298人,占45.3%;女生360人,占54.7%。被试年龄在13到1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4.68± 0.98岁。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

采用Gilman等[20]编制、张登浩等[21]翻译的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OES-A)。该量表共11个题项,包括忽视和拒绝两个维度。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其中拒绝维度为反向计分,分数越高意味着青少年社会排斥水平越高。本次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794。

2.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

采用牛更枫等[22]编制的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该量表共12个题项,用于测量自我概念的清晰性与一致性。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4。

3.社交焦虑量表

采用Greca和Lopez[23]编制、朱海东[24]翻译修订的社交焦虑量表(SAS-A)。量表共有13个条目,包含了三个维度。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各个维度由低到高表示了被试社交焦虑卷入程度,分数相加所得结果为被试社交焦虑程度的体现。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7。

4.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量表

采用Szabo等[25]编制的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量表。量表共有6个题项,采用Likert 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的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7。

(三)数据处理

采用 SPSS 23.0 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同时利用 Hayes 编制的 SPSS 插件PROCESS V3.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Bootstrap分析[26]。

三、结果与分析

(一)共同方法检验偏差

应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方法对问卷中的所有项目进行了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在问卷的42个项目中,共提取出8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其中,第一个公共因子解释了总变异量的25.48%,并未超过标准的40%临界值。因此,本研究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相关统计与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社会排斥和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p<0.01);自我概念清晰性与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呈显著负相关(p<0.01),社交焦虑与智能手机使用呈显著正相关(p<0.01);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p<0.01)。

表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

(三)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社交焦虑在社会排斥和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

本文使用Hayes编制的SPSS宏程序 Process V3.3的模型6针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

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社会排斥对自我概念清晰性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社交焦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对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不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自我概念清晰性对社交焦虑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对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社交焦虑对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表2 各变量间回归关系的分析

采用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复抽样5000次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和图1所示,中介效应通过三条中介链产生:间接效应1:社会排斥→自我概念清晰性→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0.094);间接效应2:社会排斥→社交焦虑→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0.081);间接效应3:社会排斥→自我概念清晰性→社交焦虑→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0.074)。三个间接效应依次占总间接效应的 28.92%、25.12%和22.84%。以上间接效应的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说明自我概念清晰性、社交焦虑的中介效应显著,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社交焦虑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

图1 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社交焦虑在社会排斥和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表3 中介效应量分析

四、讨论

(一)社会排斥对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排斥与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3]。根据回归结果,社会排斥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证实了假设1。但是,当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社交焦虑两个变量加入后,社会排斥不能直接预测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这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社交焦虑在中学生社会排斥和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二)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社交焦虑在社会排斥和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本研究表明,社会排斥能够通过自我概念清晰性间接影响中学生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验证了假设2。一方面,与以往的研究一致,社会排斥会影响中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的水平。这可能是由于个体在感知到社会排斥后,会直接导致其降低自我感知、回避自我思考,不利于形成明确、稳定和一致的自我概念[9]。另一方面,自我概念清晰性能够显著预测中学生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这可以用人-情感-认知-执行(I-PACE)模型来解释。低自我概念清晰性者倾向于对社会情景中的负反馈过于敏感,容易在社会交往中体验到负面情绪,这使得他们会更倾向于使用智能手机处理与自我相关的信息,从而获得更稳定的自我概念[27]。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的社会排斥可以通过社交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对其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产生影响,验证了假设3。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社会排斥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社交焦虑[28]。社交焦虑也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16,29]。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高自尊、在意同伴评价,社会排斥的经历会使其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30]。在焦虑情绪的驱使下,他们可能会回避社交、抵触现实人际互动。智能手机中的虚拟互动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环境下,个体可以通过隐藏部分自我来美化个人形象,弥补社会排斥带来的自尊心受挫的伤害。

研究也验证了假设4,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这与自我差异理论的观点相一致。此外,社会排斥通过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社交焦虑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对中学生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当中学生感受到社会排斥后,会降低自我感知,使其自我概念变得模糊、多变。而自我概念不清晰的个体更在意他人的评价,对负性社交线索过于敏感,更容易体验到社交焦虑,因而也更容易被智能手机丰富多样的信息和社交活动吸引,从而导致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

五、教育建议和研究展望

(一)教育建议

基于本研究结果,向教师和父母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以预防学生出现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的问题。

1.倡导包容的同伴氛围。社会排斥会对中学生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学校和家长要适时给学生补充社交知识,倡导同学间相互包容和接纳。拥有良好现实友谊的同学,鲜少通过网络寻求安慰。

2.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索。父母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中学生积极探索、坚持投入,从而获得稳定的自我认识、更好地融入集体。这对于多种成瘾行为的预防和戒断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3.教授情绪调控的方法。教师家长需要多关注学生的同伴关系,遇到问题积极引导。同时教授情绪调节的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运动、深呼吸、情绪ABC理论等方式降低焦虑水平,免受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的危害。

(二)研究展望

由于采用横断调查方法,本文的研究结果中很难确定社会排斥、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社交焦虑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未来研究应进一步采用纵向研究或实验设计来证实变量在时序上的变化逻辑。

猜你喜欢

智能手机中学生社交
社交之城
智能手机是座矿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社交距离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智能手机如何让我们变得低能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