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语文言语思维存在的问题及培养策略

2023-10-24周文忠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学问题教学策略

周文忠

摘 要 语文言语思维指学生在运用言语过程中,通过思维提取语言表达思想的心理机能。当前,学生的语文言语思维存在的问题有二:读不懂文本的言语意义,难以用精准的言语表达。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采取如下教学策略:由言及意,发现内容;了解动机,理解过程;理清思路,感受路径;品读语篇,探究规律;读写结合,形成图式。

关键词 语文言语思维  教学问题  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但其并没有阐述四者之间的结构关系。就语言运用、思维能力而言,传统教育思想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事实上,这两者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维果茨基指出:“思维和言语像两个相交的圆圈,在两个圆圈复叠的部分,思维和言语正好同时发生,产生了称作言语思维的东西。”言语思维,即通过思维提取语言表达思想的心理机能。“思想”与“词”分别处于“言语思维”两端,言语思维在从“思想”向“词”运用进程中,总是以词义形式发挥作用。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运用言语,而语文言语思维指学生在运用言语过程中,通过思维提取语言表达思想的心理机能。

一、学生语文言语思维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生的语文言语思维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读不懂文本的言语意义

神经语言学研究表明,言语理解过程是:语义感知→词汇识别→确定语法关系→语义图式→指导内在含义。“语义感知”是接收外部言语;“词汇识别”是读者将接收到的外部言语与存储在记忆中的心理词汇对照,辨别出这些外部言语表现为哪个词;“确定语法关系”指借助外部言语语义形式掌握语义内容、语法关系意义;“语义图式”是将各个词整合,成为同时呈现的语义综合体;“指导内在含义”指结合语篇推导语句的内在含义。简言之,言语理解指的是阅读文本的外部言语,理解作者思想,获取相关信息,从而达到交流思想、相互交际的目的。

阅读时,学生读不懂文本的言语意义,原因有二:一是文本的外部言语和学生长期习得的言语交集过少,学生无法借助语义形式掌握语义内容,不能结合语篇推导语句的内在含义;二是虽然文本的外部言语与学生拥有的言语有较多交集,但学生自身的内部言语无法与之形成有效对接。

2.难以用精准的言语表达

神经语言学研究表明,言语生成过程是:言语表述动机→语义初迹→内部言语→外部言语。“言语表述动机”有陈述思想、表达愿望、抒发情感等等;“语义初迹”是形成未来言语表达的基本格式;“内部语言”指压缩的、自己能理解的、简化凝练的语言;“外部言语”指扩展的、别人能理解的、出现在特定言语环境中的语言。

寫作时,学生难以用精准的言语表达,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在将内部言语转换为外部言语的过程中,出现误转,致使表达错误;二是在将自身的内部言语转换为外部言语时,学生所形成的外部言语无法与其自身应该拥有的言语水平对等。

二、学生语文言语思维培养策略

针对学生语文言语思维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培养策略,提升学生言语思维水平。

1.由言及意,发现内容,培养言语思维

由言及意即根据言语形式,理解文本思想内容。言语形式即“怎么说”,体现在布局谋篇、表达形式、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方面。由言及意方法有换词、变序、增删等。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由言及意,发现内容,有助于培养其言语思维。

换词。言语创作是选择词语的过程。使用不同的词,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通过换词,可以发现遣词造句背后的思想内容。例如,在教《钱塘湖春行》时换词:“几处早莺争暖树”一句中,能否将“争”换成“飞”?学生认为,“争”写出早春黄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表现了早春的勃勃生机;“飞”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变序。言语创作是选择言语组合的过程。同样的词句,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往往呈现不同的意义。通过变序,可以发现表达形式背后的思想内容。 例如,在教《安塞腰鼓》时变序:“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能否互换顺序?为什么?生答:三个短语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突出后生捶鼓时忘我的投入、生命的律动和粗犷奔放的豪情。

增删。言语创作是言语整体安排的过程。安排详略、运用手法、照应前后,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内容。通过增删,可以发现谋篇布局背后的思想内容。例如,在教《紫藤萝瀑布》时删除:“课文第8段写了十多年前一株紫藤萝的遭遇,能否将其删除?为什么?”生答:作者用十多年前紫藤萝的不幸,反衬眼前的紫藤萝的幸运,告诉人们:不幸是暂时的,总会过去的。

2.了解动机,理解过程,培养言语思维

维果茨基指出,要理解另一个人的言语,除了了解他的词语、思想外,还必须了解他的动机。言语思维是在表述动机下产生的,理解文本就要领悟作者在一定动机下从“思想”到“词”的运动过程。

例如,《藤野先生》原稿:“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定稿:“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鲁迅为什么这样修改?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了解表述动机,理解言语思维过程。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①结合背景: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藤野先生的文章,就是在那时写的。

②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和对中国的希望,身在当时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的作者,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

③“点上一枝烟”与上文的“夜间疲倦”照应,这个意象更增添形象感。

④生成言语形式: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

3.理清思路,感受路径,培养言语思维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本中,篇有篇的展开路径,段有段的展开路径,句有句的展开路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思维路径,有助于培养其言语思维。

段、篇展开的路径。马正平先生指出,语段和篇章的思维路径大致有:①逻辑化展开,如原因分析;②相似展开,如形象化展开;③构成展开,如空间构成分析;④过程展开,如行为过程分析。梳理语段与篇章路径的方法有:编写提纲、绘制思维导图、填写表格等。例如,《回忆我的母亲》的基本语义是“对母亲的怀念、崇敬”,课文第2—13节采用逻辑化展开,交代了怀念、崇敬母亲的原因;第14—15节采用相似展开,运用2个“我应该感谢母亲”的段落,铺陈、渲染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教学时,笔者布置任务:作者回忆了母亲的哪些事情?表现了母亲的哪些品格?抒发了哪些感情?试着画出思维导图。

语句展开的路径。马正平先生指出,语句展开的思维路径大致有:①程序化思维路径,如逻辑关系;②具体化思维路径,如分解方式;③准确化思维路径,如限制;④语法化思维路径,如语序排列;⑤节奏化思维路径,如句式选择;⑥生动化思维路径,如比喻;⑦强化性思维路径,如铺排;⑧鲜明化思维路径,如反衬。例如,《老山界》中,“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一句的基本语义是“耳朵里传来声响”。作者运用生动化思维进行扩展,用“春蚕”“野马”“山泉”“波涛”的声音比喻,形象、生动,让人容易理解。教学时,笔者提问:如果将句中的比喻句去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品读语篇,探究规律,培养言语思维

言语思维规律有重复渲染规律、语境制约规律、相似思维规律、形象思维规律等。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品读语篇,探究言语思维规律,有助于培养其言语思维。

重复渲染规律。内部言语是简化、凝练、对自己的;外部言语是感人、服人、对他人的。因此,作者总是围绕内部言语的基本语义加以扩展,反复渲染,以实现表情达意。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要传达的基本语义是“父亲对儿子的爱”。课文多处重复渲染:从描写人物角度看,描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突出父亲的爱;从叙事角度看,叙述父亲嘱茶房、行小费、讲价钱、找座位等,突出父亲的爱;从环境角度看,交代祖母去世,父亲赋闲,烘托父亲的爱;从表达方式看,记叙、描写结合抒情,衬托父亲的爱。教学时,教师可以如此设计:①第6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②课文中父亲还为“我”做了哪些事情?为什么要写这些事情?③为什么交代祖母去世、父亲赋闲?④找出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语句,说说作用。

语境制约规律。外部言语出现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生成言语的动机往往要考虑语境因素,尽可能与语境相适应,才能更好地被他人理解、接受。例如,《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奏折,目的是希望刘禅授命北伐。除此之外,他还要考虑刘禅的成长、国内政局的安定,这些构成了诸葛亮的言語动机。同时,他还要注意语境:刘禅是皇上,诸葛亮是臣子;刘禅是儿子,诸葛亮是相父。教学时,教师可以如此设计:①品读诸葛亮作为军事家的赤诚;②品读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谨慎;③品读诸葛亮作为文学家的诚恳。

相似思维规律。相似形式有二:一是他相似,即两种不同的事物在某些性质、功能上的相似;二是自相似,即一个事物的局部和整体、个别和一般,在某些性质上的相似。掌握相似思维规律,能够从外部言语中找寻事物间的关联,更好地理解思想内容。例如,《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特点与西北敌后抗战军民他相似;白杨树的精神与抗战精神他相似。教学时,教师可以如此设计:①白杨树与西北敌后抗战军民有哪些相似之处?②白杨树与抗战精神有哪些相似之处?③作者礼赞白杨树的意图是什么?

形象思维规律。形象思维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感受、摄像、储存;过渡阶段:判断、加工、意象;高级阶段:联想、想象、造像。例如,《爱莲说》一文中,作者对莲花观察、感受,形成初步印象,并进行储存。在此基础上,作者选择莲花的生长环境、茎、香气等方面进行加工、重组,形成意象。接着,作者由莲花联想到君子的品质,进而生成莲花坚贞高洁的形象。教学时,教师可以如此设计: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写莲花?②莲花具有怎样的品质?③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④结合背景,说说作者想借助莲花抒发怎样的感情?

5.读写结合,形成图式,培养言语思维

言语思维图式构建过程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领悟是图式的核心环节,在领悟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运用。领悟不但要把握言语的深层意义,而且要感悟言语形式是如何生成深层意义的。读写结合是形成言语思维图式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与朱元思书》一文从多角度写景,突出景物特征。教学时,笔者先提供示例,再让学生仿写,领悟言语运用之妙。

示例:郦道元的《三峡》,开头“自三峡七百里中”介绍长度,接着,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绵;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峻;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山之高。第2段写夏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写水势之凶险;“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夸张突出水流之快。

生仿写: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第1段“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第2段写水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写出水晶莹清澈的静态美;“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烘托水的清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水流动的动态美。第3段,“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写山势之奇;“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声之奇;最后插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语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言语思维是核心的核心。从本质上讲,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优秀作品中的言语,触摸背后的思维,习得言语规律,发展言语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言语阅读水平,优化其言语表达。

参考文献

[1]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11.

[2]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3]王德春.神经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

[4]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

[5]徐德湖.发展学生言语思维的基本策略[J],中国教师,2020(2).

猜你喜欢

教学问题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高职院校工程制图课程现存问题及改革措施探讨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善策略
硬笔书法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