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视域下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2023-10-24杨婷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新课标核心素养

杨婷

【摘 要】新课标对各学科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目標要求,在解读新课标的同时,一线美术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认知,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 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

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学校在减轻学生校内外课业负担的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在学校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的时间,其目的就在于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美育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课标指出,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

作为一线美术教师,我们要解读新课标,坚持以以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基于学科,扩大资源圈

新课标要求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围绕“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主题,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为此,一线美术教师需要提高认知,善于发掘资源,扩大学习资源圈。

(一)立足教材,梳理经典名作

美术教材是美术教师开展教学的有力依据。专家在编写教材时,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图片、有文字。这些图片中蕴含着许多经典作品。如苏少版美术三年级“点彩游戏”一课中有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水墨画动物”一课中有齐白石的“松鼠”和李子染的“牛”等,这些作品都是经典的代表。用好这些作品,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艺术,提升其审美意识。

(二)放眼本土,发掘周边资源

常州有青果巷,有梳篦,还有博物馆,这些优质的本土文化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其文化内涵深、文化底蕴强、艺术风格典型。美术教师要善于发掘本土的优质资源,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是艺术”,利用好本土优质资源,有利于提升师生的文化自信。

(三)信息融合,拓展艺术资源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线上APP的易操作,让资源无限放大。例如,常州博物馆APP,就为观众提供了本馆的精美藏品,还精心设置了闯关小游戏,让体验者可以通过多样的形式了解艺术。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艺术资源,让传统文化的浸润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理念升级,迭代教法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美术教师要研读新课标,落实育人理念,转变教学方法,创新手段,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焕发生命活力,助力素养提升。

(一)“3分钟”积累小赏析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经典作品中品文化、知情感、识技法,以此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我们尝试每节美术课前进行3分钟的课前小积累,可以是教师选取与本课相关的作品进行画家背景介绍、画家创作历程与画家创作技法解析,也可以是学生选择自己崇拜的艺术家,用录制短视频的方式,向伙伴们介绍艺术家的人生及其代表作。虽然只有短短的3分钟,但是学生在不断的积累中品文化、常感悟,以艺术家的力量激发着扎根在学生灵魂深处的情感。如:在教学一年级“水墨游戏”时,课前3分钟,观、品吴冠中先生的水墨作品,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课堂名画深度赏析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选取合适的经典作品,运用巧妙的学习方式带领学生深度赏析作品,从作品的背景、技法等方面进行剖析,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及文化理解。

片段一:“门窗墙”之短视频欣赏

在教学四年级“门窗墙”一课时,教师特地走访常州的青果巷,用镜头记录下江南建筑的门、窗、墙,并将其做成一段视频,配上青果巷的建筑特色进行解说。学生跟随着镜头,身临其境,以不一样的视角发现青果巷之美,感受一带地域一种特色。

片段二:“对比的艺术”之对比赏析

什么是对比的艺术?对比的艺术可以如何表现?为了让四年级学生理解“对比”,并能将其运用到艺术生活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将“对比”的欣赏由易到难设置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感受对比—感受意蕴—感悟真谛”,在不断的进阶中最终理解“对比”。

教师先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对比。“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的这些对比,让生活变得更具艺术性,其实艺术家也将这些对比的方法应用到了作品中。欣赏教材第28、29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这些作品中画了什么?你发现了哪些对比?你有哪些感受?”本课向大家展示了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许多的经典作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欣赏的作品,为学生创设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敢于说、善于说,在交流的过程中发掘学生的潜能。同时,由于教材中作品的种类繁多,学生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欣赏不同作品,感受不同的艺术语言,摄影作品中强烈的黑白对比、木刻版画中的软硬对比、水墨作品里的浓淡对比、西画作品《星星》中的曲直对比,一种对比就是一种美术语言,它在讲述着艺术家的心境。

中外作品的深度赏析,从作品的艺术语言到作品的构图,学生感受着不同国家的艺术,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审美能力。最后,教师让学生拿出之前的美术作业,用今天所学的“对比”进行二次修改,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艺术永无止境,在创作之路上,创作者对艺术深入理解而不断提升能力,作品也会随之产生。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最直观的方法检验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否提升。

片段三:“各式各样的椅子”之情境创设

什么是椅子?椅子又是怎么来的?面对二年级的学生,教师从坐着的板凳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椅子与板凳的不同,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椅子的结构、种类、花纹。看着一张张精美的古纹样图片,二年级的学生发出了惊叹的声音:“哇,这个椅子好美呀!”教师创设“我是故宫修复师”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提供椅子的各个部件,让他们用拼一拼的方式先将明清座椅还原,再在上面添画。

“我是故宫修复师”的情境创设,建立在学生对明清座椅的深度赏析的基础上。学生了解椅子历史的同时,也用创新的形式进行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了创意实践能力。

三、创新尝试,更新学法

在过去,40分钟的课堂往往是教师“一言堂”,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体验式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核心素养的提出,便需要教师更新教法,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直接”学习机会,让学习不断发生。

案例一:交互式学习之“我与传统线上有约”

提升学生文化理解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让他们走进博物馆,近距离欣赏大师的作品。可学生年纪小,带队去博物馆的安全系数低,有些经典作品在苏州、上海博物馆,要带着学生去走访,几乎不可能。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媒介,搜寻APP,对比优劣的线上博物馆,利用腾讯会议Rooms,召集一批对文化感兴趣的学生,云游博物馆,浸润式体验文化之旅。这场交互式学习基于新技术,不受人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案例二:体验式学习之“我爱常州梳篦”

“赏常州梳篦、做常州梳篦”。在梳篦非遗馆,一群热爱常州梳篦的学生在梳篦传承人的带领下认识梳篦,体验梳篦的制作工艺,绘制梳篦的精美图案。一个上午的体验式学习,学生不仅收获了漂亮的梳篦,而且提升了创意实践能力,感受到了常州先人的勤劳与智慧。

案例三:小组合作式之“共创‘千里江山图’”

一支“只此青绿”舞火遍了中国,更是将中国经典文化推到了世人的眼前。“千里江山图”带给世人的到底是什么?“千里江山图”又能给学生带来点什么?教师尝试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千里江山图”,感受中国艺术的博大与浩瀚。那么,我们的“千里江山图”是什么呢?是城市的整洁,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在自己的岗位努力奋斗的各行各业的人。于是,一场小组合作式的创作开始了。一组认领一小节,他们用炫彩棒与砂纸,表现千里江山的变化;再画上冬奥会上矫健的身影、城市人默默劳作的背景、疫情中舍小家为大家的志愿者等,一个个鲜活的身影是学生在欣赏“千里江山图”时对生活、对社会的感悟,创新的同时,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四、评价升华,激发潜能

新课标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建立学会、勤练、常展于一体的机制,创造更多展示、交流的机会,激发每个学生的艺术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發展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为此,我们开展主题艺术节,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散发艺术之光。

案例一:主题艺体节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举办主题艺术节,号召全校学生参加。从策划到过程推进,我们以主题营造校园艺术节氛围,鼓励学生用画笔表现自我,举办主题展览,将作品在学校展示,激发学生艺术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

案例二:主题文化墙

美术课堂的学生作业不仅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的成果,还是装饰校园文化墙的元素。美术组在学科计划中罗列本学期的主题学习活动,将学生在课堂创作的作品装饰在校园的文化墙上。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上墙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教育是一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修行。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好艺术的潜能。从提升师者的文化认知、扩大资源圈到创新教学方式,我们努力想实现课堂的提质、增效,让新课标的核心素养提升工程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从学习方式到评价方式的迭代,我们努力搭建舞台,让学生展示自我,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教育之路漫长,让我们不断实践,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田明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及方法.[J].学周刊,2019(30).

[2]钱琦.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课程项目学习与实施[J].美术教育研究,2022(7).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新课标核心素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