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产学研用”培养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研究生的实践

2023-10-24郝子娜许云贺李宗泽张莉力

食品工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产学研研究生

郝子娜,许云贺,李宗泽,张莉力

1.锦州医科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锦州 121001);2.锦州医科大学畜牧兽医学院(锦州 121001);3.锦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锦州 121001)

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的进程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投入逐年加大。自2009年开始,各大院校陆续探索、实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以期为社会生产提供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2017年,为加强金融机构、科研院校及企事业单位间的相互合作,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中强调产教融合应当立足于产业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应加强实践教学,助推产教协同育人,使学生的培养方式多元化。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局,在我国轻工业中有着重要地位的食品产业也不例外。在“互联网+”大背景下,食品产业也正悄无声息地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发展。行业的变革势必引起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已很难跟上信息化时代食品产业发展的速度,以往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考核方式都已经与时代脱节[2]。因此,通过创新教育融入、教育实践活动、服务平台、教育师资等五个方面对食品专业研究生的教育开展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多部门融合的联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以期构建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 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存在主要问题

1.1 人才培养同质化倾向

专业学位是与学术学位相对应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方式,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能够与行业紧密对接,具有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定位不同,也就意味着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也应当具有各自的特点,然而,专业研究生与学术研究生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课程设置上、毕业要求等各方面存在同质化倾向,如毕业要求仍以文章、论文等学术研究为标准,这对专业研究生自身行业价值的实现极其不利[3]。

1.2 导师学生沟通相对薄弱,研究生满意度较低

学分制、班级制和导师制是教育界的三大模式,我国研究生教育采用的是导师制,为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范管理及培养质量,国内很多高校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用的是双导师制,然而相应的培养方案中却未明确规定双导师制的必要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导师之间分工不明确,相互推卸责任与学生沟通欠缺等问题,同时,文件中也缺乏能够鼓励导师指导的政策支持[4]。种种因素共同导致研究生对于导师指导环节的满意度欠佳的局面。

1.3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弱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效果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然而受限于实践平台单一、管理落后、资源配置缺乏优化、设备陈旧等因素,大多数高校的实践平台都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并不对学生开放,这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消极的影响[5]。此外,出于成本、安全等因素,高校和企业在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安排实习时,通常不会选择太长时间,绝大多数学生在实习结束前都只接触过一点点实践,致使校外实践平台流于形式[6]。更重要的是,高校和企业在价值目标上存在较大分歧,这也成为校企协同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在校企合作中,企业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价值。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首要考虑的是风险和成本。因此作为企业会将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作为一项任务而不是责任[7]。此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希望培养出的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企业则更注重人才培养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间的差异也成为校企合作过程中无法体现企业优势的一大障碍。

1.4 师资结构过于单一

由于博士研究生所占比例是衡量一所高校水平的重要因素,这使得各大高校纷纷陷入博士研究生的争抢中。博士研究生虽然具备深厚的科研水平,但因缺乏相应的工作实践经历,因此无法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课堂上缺乏应用性教学设计,这显然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左。针对博士研究生教学中存在弊端,近年来国家又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所谓“双师”是指在具备高尚的师德、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基础上,同时拥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然而,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食品类专业全日制“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例仅为20.1%[7]。

2 “政产学研用”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在教育部大力倡导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发挥“政”(政府)的指导作用,引导和监督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过程的具体运作;通过发挥“产”(产业、企业)的主导作用,建立以产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发挥“学”(高校)和“研”(研究机构)的平台支撑作用,利用其科研设备硬件条件和技术人才储备优势,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保障;通过分析“用户需求”(应用)的目标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引导,研发契合市场需要的创新产品,这也是“政产学研用”的精髓[8]。

“政产学研用”育人体系,是多主体相互衔接、相互耦合而成的协同育人一体化综合系统。该体系着重强调政府在推动产业的主导作用与高校的支撑作用相合作的巨大作用[9]。通过对政府部门(政)、产业集团(产)、高等院校(学)、科研机构(研)的有机整合,使政、产、学、研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渗透,如同高速运转的4个车轮一样实现协同发展[10]。吴姮等[5]提出在政、产、学、研基础上,从用户层面出发,倒逼企业转型,以避免企业陷入赤裸裸的价格战中,从而形成全新的“官产学研用”理论体系,即政府部门、产业集团、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用户需求五方之间形成的良性动态平衡,这开辟协同创新的又一条新路径。张羽飞等[6]利用随机前沿方法(SFA),选取2015—2019这5年间我国高等院校的知识创新产出及效率,通过数据分析,揭示“政产学研用”模型对于高等院校进行知识创新过程中的影响成效。刘永生等[11]探索在食品工程专业开展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建立教育资源整合与部门间相互协作、通力配合,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良好的成效。

3 构建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政产学研用”协同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培养目的、创新意识、师资结构、软硬件条件、培养机制等多种维度去构建利于高校研究生培养的体系。而“政产学研用”正是针对主体创新、导师责任、实践平台、企业需求等方面提出的理论体系,图1为构建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政产学研用”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示意图。

3.1 建立完善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平台

“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平台的构建是“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的手段和措施。高校要打破传统的校内实训实践教学基地模式,构建“一对多”的协同创新平台,整合企业、研究所等各种资源,实现对学生的研究-产业互动式多链条共同培养[12]。“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由政府牵头,联结学术界和产业界。各主体间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学科、团队式的人才培养平台,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鼓励支持高校积极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政产学研用各主体深度合作,成立研究基地,组建科技创新专业团队,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完善以人才做项目、以项目促人才的培养模式[13]。“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平台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改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2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的研究生在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具有解决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提出对于企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建议的创新能力。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转变思想,彻底改变传统的研究生在人才培养中存在劣势,高校应充分调研食品企业及用人单位对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人才在具体岗位上的需求,通过校企专家深入交流,共同探讨,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避免学于表面、学无所用,对人才进行个性化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用人单位。对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设置,构建跨学科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加入行业前沿发展相关内容,将各类课程有机结合,注重课程间的交错发展,使学生既能拓宽学术视野,又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另外,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还应在课程体系中纳入思政元素,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提升其职业道德、强化社会责任担当。

3.3 探索校企合作模式,解决双方发展难题

高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随时掌握行业发展现状,根据行业发展现状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让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以企业的现实问题,作为理论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深度与广度,防止教学理论与实践脱离,并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获得技术和研发支持,解决企业人才、技术匮乏的问题,从而提高自身行业竞争力[14]。

3.4 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双能型”教师是培养食品加工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基本需要。高校根据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工作需要,对教师队伍结构进行优化,打造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一方面,高校可邀请行业优秀企业家或技术专家到校为教师进行专题讲座,着重培养年轻教师的授课能力,帮助年轻教师编写授课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年轻教师前往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锻炼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实践经验,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为将来带领学生参与横向课题研究积累经验。在对教师进行年终考核、评奖评优、职称评选时,对“双师双能型”教师建立激励评价机制,不断激励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目标迈进。

3.5 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加速“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一方面,政府需出台相应政策法规,明确各方的服务意识,并立足于各方需求,建立起利益共享机制,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政府还应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为各方制定严谨、切实可行的合作规划,切实履行自身的工作指导和政策法规的宣传作用,使“政产学研用”主体对政策法规条例熟知、理解并能快速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各项政策优惠和资金保障。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辽宁省肉类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和辽宁省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盘锦宋大房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从企业研发创新实际需求出发,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积极务实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高校培养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加速“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4 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政产学研用”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实施与反馈

依托锦州医科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以辽宁省肉类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和辽宁省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盘锦宋大房食品有限公司)为基础,探索“政产学研用”资源整合下的研究生培养途径,从解决食品企业生产实践问题出发,立项科研项目,依托项目的开发与推广,整合政产学研的资源优势,将研究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增强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为社会服务。

5 结语

提升国家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不意味着将政府部门、产业集团、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用人单位各自的创新实力简单捏和在一起,而是需要将各方的潜力彻底挖掘并有机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政产学研用”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各方资源能够优化布局,实现各自的利益,最终达到主体间互利共赢的目的。政产学用合作的教育模式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许多方面存在进一步探索和改进的必要性,想要建立切实可行的一整套高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在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上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保证各方能够在政府的指导框架下有机运行。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及各行各业之间联系的逐渐紧密,“政产学研用”集成式创新思维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认可,因此,将其用于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对培养现代化食品行业人才、推进食品健康安全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产学研研究生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