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剧终人不散:玉熙宫的故事

2023-10-23

月读 2023年10期
关键词:西苑宫殿皇帝

◎ 高 希

北京文津街,是一条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历史街巷。它东起北长街,西至府右街,沿途能望见故宫角楼、北海团城、琼岛白塔,皇家建筑的辉煌尽收眼底。除此之外,街巷中段还能见到一座高大醒目的琉璃门,朱漆碧瓦、古意盎然,门内便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图书馆虽非古建,但距今也有近百年历史,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明代皇家宫殿玉熙宫。

以解燃眉急的皇家宫殿

玉熙宫初建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九月,是明代皇家建筑中较晚建成的。“玉熙”二字意为美好光明。负责此项工程的工部尚书雷礼,在奏贺宫殿落成的谢表中赞道:“宸居鼎建万年呈紫极之祥,玉殿晋临五位笃玄穹之庆。”“宸居”指帝王所用的宫殿,“玄穹”指代玉皇大帝,宫名中的“玉”字也与此相合,可知此宫殿本是作为道教建筑,时人称之为“秘祝祠”,即举行皇家私密祝祷活动的场所。两年后的一场意外,却使它成为了皇帝的临时寝宫。

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世宗朱厚熜早已搬离紫禁城,在西苑万寿宫居住了二十年之久,西苑即今北海、中南海一带。明世宗移居西苑前,曾在紫禁城乾清宫居住了二十余年,这也是明朝历任皇帝的正式居所。但嘉靖二十一年十二月,乾清宫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壬寅宫变”,以杨金英为首的十几名宫女合谋暗杀皇帝,虽最终未能成功,但经此一事,明世宗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再不敢在乾清宫居住,这才搬到西苑万寿宫。

十一月某日,明世宗在万寿宫宴饮,酒后尚未尽兴,又与宠姬萧美人在宫内搭建的貂皮帐内嬉耍,并燃放小焰火助兴,结果引燃御帐酿成火灾,将万寿宫焚烧殆尽,时人记载:“乘舆服御及先世宝物尽毁。”幸好皇帝被近侍救出,但时值严冬,夜深风高,皇帝住于何处便成了问题。

万寿宫火灾后,皇帝是断然不肯回乾清宫的,于是内阁首辅严嵩建议皇帝到南城暂居。南城又称“南宫”,也属皇家御苑,位于紫禁城外东南侧,景泰年间曾是拘禁太上皇的所在,深谙历史的明世宗自然大不乐意。君臣商议后,最终才把暂居地选在了玉熙宫。

明世宗朱厚熜像

玉熙宫也在西苑之内,位于金鳌玉蝀桥—今北海大桥西端路北,正对宫女织锦之所蚕池。宫门西侧紧挨一道棂星门,出棂星门即是万寿宫,两宫相邻仅百余米,甚是方便。

虽同为皇家宫殿,玉熙宫与万寿宫相比,规模却逊色不少,仅有两重院落,建筑低矮狭小,因距水域过近而显潮闷。皇帝居于此处,被阁臣徐阶形容为“露宿”,之前负责工程的工部尚书雷礼也称其“不称御居”。因而明世宗不久后搬离,移居到附近的另一处道宫玄都殿中。

自十一月二十五日入住,至十二月十五日搬离,共在玉熙宫居住了二十日。居住时间虽短,但毕竟解了皇帝的燃眉之急,宫殿作用不容小觑。

明皇城图中的玉熙宫(箭头所指位置)

迁居前,恰巧紫禁城内御马房也失火烧毁九十余间。接连的火灾和皇帝的两次迁居,弄得人心惶惶,京师内外盗贼蠢动。明世宗极为紧张,准备调动京外官军入卫宫禁,徐阶极力劝阻,安排锦衣卫扈卫皇帝,京师营兵环护宫城,这才稳定了局面。

数年后,明穆宗朱载坖即位,新皇对西苑内的建筑无甚兴趣,本欲拆除玉熙宫、圆明阁、大高玄殿等,重建新宫,礼部大臣从爱惜物力的角度力谏皇帝,这才使玉熙宫得以保留。但穆宗鲜有临御,连宫殿的匾额都令人摘除了。

鸾歌凤舞的演剧场所

万历时期,玉熙宫迎来全新局面。此时,明神宗朱翊钧怠于朝政,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曾上疏皇帝,讽其有“酒色财气”四疾。雒于仁不知道的是,明神宗除耽于酒色财气外,尤沉迷于戏剧,他将玉熙宫改为排练、演出戏剧的场所。

在玉熙宫习戏、演戏之人多达三百余名,男女兼有,所习戏剧分宫戏与外戏。所谓宫戏,是承袭金、元以来历代内府戏本;所谓外戏,则是弋阳、海盐、昆山等地方剧种,且多以南方为主。就外戏而言,演员常赴民间采风,将坊间见闻植于剧中,颇接地气。此外还会令内阁大臣为戏剧作词,看似不务正业,但也不失为君臣交流的一种方式—作词之人可将谏言夹于剧中讽谏皇帝。早在成化时期,就有伶人阿丑御前演剧,扮作撒酒疯的醉汉。旁边一人说:“某官到!”阿丑借酒劲大骂;人又说:“皇帝驾到!”阿丑醉骂如故;最后说:“汪太监来了!”阿丑惊起肃立于路旁。人问道:“天子驾到都不怕,怎么却怕汪太监?”阿丑道:“我只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借以劝谏皇帝留心宦官之祸。

明神宗朱翊钧像

玉熙宫演剧不独取悦皇帝一人,有时会请太后观看。一日玉熙宫女伎表演“戴灯舞”,头顶灯盏翩翩起舞,光影摇曳灯不坠地。慈圣太后观之大悦,将女伎唤来问话。女伎自陈是河南开封人士,早已许给当地儒生为妇,却被选入宫中表演戏舞,终日不得还家。太后被其感动,当即下懿旨,放女伎回乡完婚。此段佳话,被记为宫词传世:“玉熙宫女细腰肢,舞态能含灯影随。身是大梁儒士配,忽传懿旨得佳期。”

万历二十六年(1598),当抗倭援朝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玉熙宫应景演出了“东征戏故事”,反映战争场面,令皇帝动容。这类戏剧属于当时流行的《南九宫谱》,史载:“至战争处,两队相角,旗杖数千,别有女伎。”真是激烈而精彩!

由于距离西苑水域较近,玉熙宫还引入了“水嬉”戏份。水嬉多在暑期展演,以供解暑消夏。设置方形大木池,引水灌满,取鱼虾水草放置其中,极富原生态效果。再用轻木雕成二尺高的木人,造型有历代先贤、文武臣工,及海外人物等,通体彩绘,栩栩如生。木池后面用纱障隔出操作空间,表演者躲在纱障后操纵木人,兼有演奏、唱腔、对白,木人在水上飘忽游移,宛若仙人,上演各种故事—这其实就是水上木偶戏。时人吴伟业有诗《琵琶行》描述个中场面:“先皇驾幸玉熙宫,凤纸佥名唤乐工。苑内水嬉金傀儡,殿头过锦玉玲珑。”

慈圣皇太后像

崇祯帝朱由检勤政之余,也常赴玉熙宫宴饮散心。一年中秋之夜,皇帝驾临玉熙宫,看完乐舞表演之后,命田贵妃亲自抚琴。当晚朗月如霜,琴声如诉,崇祯帝夸奖田贵妃“指法洪织,深得宜也”,玉熙宫内温馨愉悦。但好景不长,一日崇祯帝正在观看水嬉之戏,忽闻信报,河南洛阳已被李自成农民军攻克,福王一家惨遭屠戮,皇帝悲痛欲绝,恸哭失声,自此不再观看戏舞。这一次也就成了玉熙宫演剧的最后时刻。

明思宗朱由检御笔

至清代,统治者视明朝灭亡为前车之鉴,遂罢不时之需,玉熙宫演剧被彻底废弃。同样因这里靠近西苑水域,水草丰美,故被改为御马场。此后近三百年,玉熙宫的宫殿建筑泯于尘土,昔日靡靡羽衣曲变作萧萧战马鸣。

欧美参与的中式建筑

民国后,玉熙宫一带延用为陆军部的军营和操场达十余年。直到1929年,此处迎来新的转机。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位于中南海居仁堂,但馆舍较为狭小,读者入馆读书要先进入中南海,也多有不便,因而亟需另择新址。几经筹划,最终选定了玉熙宫这片开阔而旖旎的所在。

由“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动用美国第二次庚子赔款2万元交付民国陆军部以充地价,委托北平长老会建筑师丁恩(S.M.Dean)丈量基地、设计图纸,委托协和医院建筑师安那(G.W.Anner)征募图案。根据筹备委员会关于图书馆建筑的建议,新图书馆设计可采用中式或希腊式,必须满足现代图书馆的功能要求,并与周围宫殿的环境相协调。后经美国建筑学会审查评定,在参选的17份图案中选定丹麦工程师莫律兰(V.Leth.Moller)的中式建筑作品,聘其为建筑师。图书馆主体工程发标书以中、英两种文字发布,吸引了26家中外建筑企业参与竞标,最后经建筑委员会和董事会联席会议的审核与考察,决定由天津复新建筑公司承建。新馆需要的暖气炉、通风机、卫生工程设施和钢铁书架等也公开招标采购,英、美、德等国及中国的8家公司竞标,最后由天津美丰机械制造厂中标。

1931年6月,历经两年施工,耗资130余万元,可入藏40万册图书、容纳200余位读者的馆舍落成。同时,为纪念文津阁《四库全书》的入藏,经馆方建议、北平市公安局批准,正式将门前大街更名为“文津街”。

文津阁《四库全书》

国立北平图书馆坐北朝南,占地76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外观为华丽的中国传统宫殿样式,内部设施则是当时最先进的西式设备。图书馆正门为琉璃门三间,绿琉璃瓦庑殿顶,墙面饰宝相花琉璃盒子,下端为汉白玉须弥座;方形门券,双扇朱漆大门。门内主楼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平面呈“工”字形,由前后楼、东西配殿及月台组成,联以平顶连廊。前楼面阔九间,绿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上层明间额枋悬“文津楼”匾额。图书馆大门内外置两对石狮,主楼前竖一对华表,馆内还有乾隆御笔文源阁碑、昆仑碑和谕教习武碑等建筑文物,均为圆明园遗存。

国立北平图书馆

图书馆主楼

新中国建立后,图书馆屡次更名,现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建筑也屡有增改,但原貌大体留存。2006年,馆舍以“北平图书馆旧址”之名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昔日轻歌曼舞的皇家剧场,今日收存古籍的文化殿堂,正可谓剧终人不散,文脉正相沿。

猜你喜欢

西苑宫殿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神秘宫殿
皇帝怎么吃
记忆宫殿
文徵明余生念念不忘的西苑之行
石家庄市西苑小学学生美术作品
爱眼有道,生活才更“睛”彩——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玉平主任医师
阿掘的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