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娥投江

2023-10-19瑶瑶

阅读(高年级) 2023年9期
关键词:投江听闻上虞

瑶瑶

古文品读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①同祖,末胄②景沉③,爰④来适居。盱⑤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迎伍员⑥。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时娥年十四岁,号慕⑦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

注释

①周:周朝王室。

②末胄(zhòu):子孙后代,一般指帝王贵族的后代。

③景沉:也有版本写作“景沈”“景流”“荒流”。在这里大意是指没落。沈,沉。

④爰(yuán):于是。

⑤盱:指曹娥的父亲曹盱。他是一名负责祭祀的巫祝。

⑥伍员:指伍子胥。

⑦号慕:哭泣哀悼。

这段文字见于著名的“曹娥碑”的碑文,讲述的是东汉时期的孝女曹娥为寻找溺亡的父亲的遗体投江而亡的故事。曹娥碑立于东汉,在宋代因年久失修而被重新临摹,我们今天看到的曹娥碑就是宋代传下来的版本。

曹娥是上虞曹盱的女儿。曹家和周王室有着共同的祖先,只是后来迁到上虞以后逐渐没落了。曹盱是个能歌善舞的人,经常被人请去在祭祀仪式上用歌舞来取悦神明。

汉安二年(公元143年)的端午节,上虞当地照例举行每年一度的祭祀潮神伍子胥的活动。曹盱指挥着船队迎着波涛逆流而上,不想这一天的风浪太大,船被掀翻,曹盱落水而死。人们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他的尸体。

当时曹娥还只有十四岁,听闻噩耗,哀嚎痛哭。她不顾别人的劝阻,一边哭一边在江边找寻父亲的遗体。找了整整十七天后,曹娥绝望了,于是她纵身一跃,投江而死。五天后,人们在江面上找到了曹娥的遗体,她紧紧地抱着父亲曹盱的尸体……

八年后,新上任的上虞长官度尚听闻此事,感慨不已,便命自己的弟子邯郸淳为曹娥撰文立碑,以作纪念。后来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慕名来观摩,他看了碑文后,在石碑后面写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jī jiù)”。这是中国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字谜,谜底是“绝妙好辞”。也是因为这个典故,中国传统灯谜中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谜格——“曹娥格”。

拓展延伸

曹娥的故事流芳百世,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罗贯中和曹雪芹都把曹娥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中,足以看出古人对她的敬佩赞美,以及对“孝”的重视。自两汉以来,“孝”一直都是中国社会的普世道德标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首歌想必大家都听过。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包拯是一个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人,流传下来很多经典的断案故事,对违法犯罪的坏人毫不留情。其实,他也有至情至孝的一面。

包拯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身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包仪曾做过北宋的朝散大夫,死后被追封为刑部侍郎。包拯从小就性情敦厚,侍奉双亲,极为孝顺。

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包拯考中进士,这一年他28岁,可谓年轻有为,前途大好。朝廷任命包拯为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亲朋邻里纷纷来恭贺他鹏程万里,可包拯却心事重重,脸上并没有流露多少喜气。

原来,孝顺的包拯见父母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原本希望能去一个离家近的地方任职,好方便自己把父母接过去照顾。而建昌离合肥很远,对于包拯的父母来说,车马劳顿、水土不服……种种困难都难以克服。可是官员的任免调动乃是国家大事,朝廷也不可能单独为他一人“开绿灯”。

于是包拯思来想去,还是毅然上奏朝廷,辞去官职,从此在家安心照料父母。皇帝听闻此事后,对包拯大加赞赏,同意了他的请求。十几年寒窗苦读,一朝高中却不能入仕为官,施展抱负,人们都为包拯感到可惜。但没有人质疑包拯的这个决定,因为“孝”就是为人的头等大事。

十年后,包拯的双亲相继去世,他这才回到京城听选,被委任为天长(今安徽天长)知县。他为官公正廉明,对下体恤百姓,对上也能刚毅直言,再加上一直以来孝顺父母的美名,很快就赢得了朝野上下的肯定。后来,包拯被调回中枢,担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等职务,所以后世也称他为“包待制”“包龍图”。

公元1062年,包拯病逝于任上,享年64岁。朝廷赐“孝肃”谥号,追封他为礼部尚书。

猜你喜欢

投江听闻上虞
命苦
“模仿屈原投江”,文化传承何须哗众取宠?
好惨
为眼睛放个假 听闻
为眼睛放个假 听闻
气节重如山——国画《八女投江》再赏析
听闻某大佬尿毒症洗肾有感
死猪“投江”暴露监管漏洞
上虞区沥海镇小学
上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