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背景下云南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对策探析

2023-10-16郑应亭

南方农业 2023年13期
关键词:双碳云南省绿色

郑应亭,王 奇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

进入21 世纪,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中国于2020 年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战略,并承诺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近年来,农业的绿色发展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2021 年9 月,农业农村部等6 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1]。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开展农业绿色发展情况评价。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2]。

云南省位于长江、澜沧江、怒江、珠江等主要江河的上游,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生态屏障,这一独特的区位条件赋予了云南省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加速推进云南省农业的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此,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将“生态立省、环境优先”作为云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1 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

农业绿色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与国际通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内涵上具有相似性。国际组织高度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但不同机构定义概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消除饥饿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提升农产品品质和降低农业活动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

目前,农业绿色发展没有统一的概念。一般来讲,农业绿色发展是以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农药等威胁生态环境的物品的使用,利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实现农业既不污染生态环境、又能保护农民权益的一种发展方式。

2 云南省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与成效

2.1 绿色行动初现成果

自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省提出“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要求,云南省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云南省大力推行化肥农药减量、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行动,最终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负增长。2016—2021 年,云南省化肥使用量从231.87 万t 降至187.33万t,农药使用量从5.86万t降至4.11万t,农用薄膜使用量从9.23 万t 降至8.99 万t,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由20.0%提高到38.4%,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由30.0%提升至45.0%,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由90.0%提升至92.2%,秸秆综合利用率从75.0% 提高到88.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0.0%,废旧农用薄膜回收率提升至82.9%。

2.2 打造“绿色食品牌”

自2018 年,云南省就集中力量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食品牌”,颁布了多项相关政策,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坚持“大产业+新平台+新主体”的发展思路,落实“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占市场、建平台、解难题”6 项措施。2021 年,8 个“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综合产值达8 867.4 亿元,较2020 年增长29.1%。其中,茶叶产值1 071.1 亿元、花卉产值1 034.3 亿元、蔬菜产值1 776.9 亿元、水果产值1 450.1 亿元、坚果产值514.2 亿元、咖啡产值316.7 亿元、中药材产值1 621.0亿元、肉牛产值1 083.1亿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普洱茶”被评为“最具品牌资源力”的茶品牌,云南省鲜食葡萄、冰糖橙、蓝莓等被评为国内高档水果的代表;文山三七、蒙自石榴、昭通苹果、小粒咖啡、宣威火腿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名牌产品,在国内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市场认可程度日益提高。

2.3 绿色有机产业正在形成

以“抓有机”为引领,产地环境最好、产品质量上佳已逐渐成为国内外消费者对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农产品的普遍认知。近年来,云南省“三品一标”认证数量不断上升,“三品一标”总数由2016 年的2 756个上升到2021年的6 257个,其中有机产品有效认证数在全国的排名提升至第二位,绿色食品有效获证产品数的排名提升至第七位,有机茶产品有效证书数和基地规模均居全国第一[3]。

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发展,斗南花市已成为亚洲第一大花市、世界第二大花市。云南省也是我国核桃、澳洲坚果、花卉、咖啡、茶叶和中草药种植面积及总产量最大的省,其中咖啡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在全国的占比超过95%,国内市场上99%的咖啡来源于云南省。生猪和肉牛存栏数均居全国首位[4]。

2.4 优质龙头企业蓬勃发展

云南省颁布并实行《云南省培育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鼓励投资办法(试行)》政策,启动“一部手机云企贷”数字化平台试点工作,开发招商引资重点企业服务平台,加强政企互动和上下联动,充分激发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动性[7]。2021 年,云南省共培育家庭农场2.86 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8 万家、农业龙头企业5 242 家。其中,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云南芸岭鲜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大批企业带领云南省在茶叶、蔬菜、水果、花卉等产业深耕。引进的卓莓(云南)果莓种植有限公司、澳大利亚林奇贸易(云南)有限公司、中国海升果汁控股有限公司及云南省内的勐海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宏斌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云南褚氏农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已初步显现向世界一流梯队进军的趋向[5]。

3 云南省农业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面源污染仍然严重

经过多年整治,虽然云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根本问题仍未解决。种植技术水平低下,化肥、农药使用过量,农用垃圾随意处理,导致土壤质量不断下降;秸秆、牲畜粪便等农业废弃物随意丢弃、焚烧,造成水体环境污染严重,甚至导致地下水无法饮用;废弃物回收利用成本普遍较高,农户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严重不足,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3.2 缺乏绿色农产品核心品牌

云南省近年来推出的绿色品牌,已在西南地区农产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由于云南省大多数农业企业规模小,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差,从整体上看,农产品种类繁多但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可以代表云南省的绿色农产品品牌,尤其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6]。

3.3 农业资源约束加剧,技术设施薄弱

1)水利条件差,生产用水缺少保障。云南省大多地区的农业生产只能靠自然降水,难以满足基本的灌溉需求。根据《2021云南统计年鉴》可知,2021年云南省耕地灌溉面积202.27 万hm2,仅占该省耕地面积的37.6%。2)耕地细碎化,难以发展规模农业;耕地质量参差不齐且正在逐步下降。根据《云南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可知,云南省耕地一等地仅占3.08%。3)机械化水平低。相关调查显示,云南省有70%以上的耕地坡度大于6°,给农民机械耕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3.4 农民对农业绿色发展认识不足

受地理条件、资源、资金等因素的影响,云南省多数地区经济欠发达,大部分农民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素质低,小农意识强,对绿色农业的认识不足。此外,因为务农收入难以维持正常生活,云南省绝大多数农村青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儿童和妇女,让其在短时间内接受新技术、新思想较为困难,推动当地农业绿色发展难度大。

3.5 绿色发展体系不健全

云南省农业绿色发展领域的研究少且不全,绿色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的研发创新能力弱。此外,云南省发展绿色农业的资金仍以政府补助为主,社会资本参与少。农户自愿、主动减排的意愿较低,且缺乏完善的政策激励、监测与推广机制,绿色农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尚不完善。

4 推动云南省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严格控制面源污染

积极推动《云南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试行)》的具体要求落实到位。1)持续推进化肥农药的减量增效。加大力度研发推广绿色高效的新型化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化肥农药质量监督抽查,举办科学施肥、安全用药的技术培训。2)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断加强粪肥还田利用、种养结合、产业化经营基地建设,改进处理设施装备和处理利用技术。加快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利用,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效益[7]。3)不断加强农用薄膜管理。持续推进46个县加厚、高强度地膜使用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应用。各相关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对地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

4.2 推进核心品牌的构建

1)立足云南省的农业发展状况,积极引进有品牌、有技术、有渠道的国内外优秀企业,同时大力培育优秀的本土企业,使之共同参与云南省“一县一业”的发展,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安全可靠的绿色生产体系。2)推动各类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的建设。各地要因地制宜,根据自有资源,深挖其历史文化内涵,不断对核心品牌进行绿色化提炼;以云南省高原农业发展的特点为基础,制定特色化、差异化的品牌建设方案,不断完善农产品品牌管理制度,打造出能充分代表云南省的一流品牌[8]。

4.3 加大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力度

1)提高生产用水利用率。深入实施“十四五”农业节水行动,结合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九大高原湖泊”保护要求,因地制宜,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及种植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用水效率。2)逐步提升耕地质量。具体包括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继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施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蓄水保肥能力[9]。3)建立重点作物种植全过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加强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加速农业机械的研究、开发和使用,提高农业机械购买和使用补贴;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机械刨去耕地中的裸石、埋石,填平土坎,对原来不规则、零散的地块进行整理,形成适合机械化耕作的高产田。

4.4 增强农民绿色意识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宣传,着力提高社会对农业绿色产品的认知度、参与度和认可度。1)积极开展农业绿色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农民了解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2)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作用,针对性地设计农民喜闻乐见的内容,引导农民树立农业绿色发展观念;3)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绿色农业、智慧农业的主力军,大力培育具有高新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促进涉农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能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4.5 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

1)加强组织支撑体系建设。完善组织协调机制,成立农业绿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实施责任主体制,完善督查机制,确保政策落实到位。2)创新绿色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有机和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对农业绿色发展的贷款体系进行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投资。3)健全绿色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云南省政府应加大对绿色农业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组织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联合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开展重点产业绿色环保、节本增效技术攻关,争取在3 年内实现云南省花卉、肉牛、咖啡、茶叶等重点产业绿色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在农业绿色技术推广方面,除了要充分发挥农技推广站的作用,还要重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的示范作用,带动农户走绿色发展的道路[10]。

猜你喜欢

双碳云南省绿色
“双碳”背景下甘肃绿色电力交易机制探索与研究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绿色低碳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