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化视域下脑性瘫痪患儿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模式探究

2023-10-14龙丽兰肖利华

中国医学创新 2023年27期
关键词:脑性情感化视域

龙丽兰 肖利华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主要是因胎儿或婴幼儿发育过程中脑部遭受非进行性损伤引起,可表现为运动障碍、感知障碍和智力缺陷等[1]。研究表明,脑性瘫痪患儿的大脑组织护结构损坏是不可逆变化,尤其是额顶叶纹状体连接损伤,与认知功能下降有密切关联[2]。认知功能障碍是脑性瘫痪患儿常见的一种伴随症状,约50%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问题。认知功能障碍不仅造成患儿学习障碍,而且还会影响康复训练成效,对日常生活能力和水平都造成严重影响[3]。现阶段针对脑性瘫痪尚无特效治疗,提升患儿认知、运动、智力水平是目前有效促进脑性瘫痪患儿康复的关键[4]。临床研究报道,康复治疗护理对提升脑性瘫痪患儿认知、运动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5]。但临床常规康复治疗护理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全面性,取得的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如何提升康复模式干预效果对脑性瘫痪患儿获取优质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儿童患者特殊生理、心理因素,对其护理工作要求也尤为特殊。人性化、童趣化、个性化康复模式更能缓解患儿情绪,提升其康复训练依从性,进而有效提高康复效果[6]。如今随着现代社会高科技的不断发展,情感化视域作为一种新型手段不断应用到医院视觉导视系统中,将视觉导视内容赋予生命和情感,满足患者需求的同时,兼具规范化形象和人性化情感,为患者提供正确指引[7]。情感化视域在儿童医院视觉导视系统应用中取得较好成果,基于此,吉安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将情感化视域下认知功能障碍康复干预应用于探究脑性瘫痪患儿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模式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1 年7 月—2022 年7 月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68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文献[8]小儿脑性瘫痪临床诊断标准并确诊;2 岁<年龄<10 岁;发育商(DQ)≤75 分;依从性较好,家属配合。排除标准:有精神性疾病或癫痫;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先天性失明、失聪;病毒性脑炎或脑水肿造成的中枢性神经损伤;脑蛋白营养不良症;先天性脑积水;遗传性代谢疾病。将2021 年7 月—2022 年1 月收治的34 例患儿列为对照组,将2022 年2—7 月收治的34 例患儿列为观察组。患儿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辅助患儿进行翻身、爬行、行走等行为训练,每天1 次,1 次45~60 min;再结合患儿爱好,进行识物、识人、语言沟通、模拟发声等训练,每天1 次,每次30~45 min;此外对患儿急性药物治疗、针刺、中药熏汽浴、作业治疗及推拿按摩等。

1.2.2 观察组 在此基础上给予情感化视域下认知功能障碍康复干预,具体方案实施如下:(1)组建情感化视域下认知功能障碍康复小组。选取1 名护士长及2 名责任护士组成情感化视域下认知功能障碍康复小组,由护士长任小组长,定期组织成员开展关于情感化视域概念、意义、设计思路及脑性瘫痪患儿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相关内容等学习,并进行考核。小组成员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以往康复训练经验,开会讨论制订情感化视域下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方案并将其应用到脑性瘫痪患儿临床护理中。在实施过程中,针对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小组每周召开一次讨论会,总结经验,并将共性问题解决措施完善到方案中。(2)情感化视域下认知功能障碍康复。①情感化视域设计布置:a.结合儿童审美心理和认知预期,多采用简单几何图形及日常生活中易识别的图形配上简单易懂有童趣文字,满足患儿康复锻炼时童趣需求的同时也能满足患儿家属康复训练学习需求;使用儿童熟悉的卡通形象或自然物形态主题设计相关康复训练指导标识,并营造卡通形象或自然物形态主题环境,形成互相呼应视觉效果。b.营造色彩视觉空间,运用恰当的鲜艳、强烈色彩对比,对患儿产生良性视觉刺激,将美观性最大化的同时可有效吸引患儿注目并激发联想,感受环境营造的美感和情感温度,同时根据色彩本身属性和特征,营造不同功能性的环境,如蓝色有效放松心情,绿色给予生机感,红色激发意志,不同颜色可提高康复训练效果。②认知功能障碍康复:评估患儿智力、认知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和儿童正常发育发展规律,在情感化视域下对患儿进行针对性一对一康复训练,训练方法与患儿兴趣相结合,设计简单、有趣的游戏吸引注意力,采用藏猫猫、抛踢球、吹泡泡等互动游戏提升患儿对康复锻炼的理解和兴趣,尽可能延长注意力集中时间,激发学习兴趣;此外对患儿舌头灵活性和敏感性进行训练,借助棒棒糖等刺激患儿舌头。使用画册、积木、卡片等提高患儿辨识图形、颜色、大小等基本能力及记忆、空间认识能力;康复锻炼结合日常生活训练,帮助患儿逐渐掌握刷牙、穿衣、吃饭等技能;护理人员指导患儿家属参与到康复训练中,让家长充分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对患儿进行认知训练,扩大认知学习范围,丰富学习资源。康复训练每天进行2 次,每次30~45 min,持续干预3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认知功能。采用认知评估系统(cognitive assessment system,CAS)量表对两组干预前后的认知功能情况进行比较,该量表包括注意、计划、同时性加工和继续性加工四个单元,满分为48 分[9]。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s α 系数为0.837。(2)运动功能。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对两组干预前后的运动功能情况进行比较,主要包括坐、爬、跪、翻身等88 个条目,每个条目为0~3 分,分数越高表明运动功能越好[10]。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s α 系数为0.912。(3)智力功能。采用盖泽尔发育诊断量表(Gesell development diagnosis scale,GDDS)对两组干预前后的智力功能情况进行比较,该量表主要包括语言、适应性、个人-社会及大运动四个维度共63 个条目,分值与智力能力成正比[11]。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s α 系数为0.857。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两组年龄、病程、性别及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2.2 两组CAS 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CAS 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CAS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CAS量表评分比较[分,(±s)]

组别 注意计划同时性加工继续性加工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34) 3.42±0.24 8.44±2.12 2.56±1.31 6.78±1.77 3.45±1.56 6.41±2.01 3.43±1.23 6.78±2.14对照组(n=34) 3.46±0.21 5.33±1.55 2.73±1.15 4.67±0.42 3.88±1.22 5.12±1.52 3.52±1.04 4.67±1.46 t 值 0.731 6.905 0.569 6.763 1.266 2.985 0.326 4.749 P 值 0.467 <0.001 0.572 <0.001 0.210 0.004 0.746 <0.001

2.3 两组GMFM 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GMFM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GMFM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GMFM评分比较[分,(±s)]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观察组(n=34) 98.34±12.45 156.46±23.45 12.764 <0.001对照组(n=34) 97.45±13.62 125.67±16.78 7.614 <0.001 t 值 0.281 6.226 P 值 0.779 <0.001

2.4 两组GDDS 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GDDS 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GDDS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GDD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语言适应性个人-社会大运动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34) 11.23±2.34 16.73±3.67 11.04±3.35 15.56±2.67 9.62±2.56 16.78±3.31 11.23±1.24 17.97±2.74对照组(n=34) 11.15±1.92 13.56±2.51 10.66±2.51 12.46±1.66 8.39±3.84 12.34±2.55 10.45±2.74 13.25±1.38 t 值 0.154 4.157 0.529 5.749 1.554 6.196 1.512 8.971 P 值 0.878 <0.001 0.598 <0.001 0.125 <0.001 0.135 <0.001

3 讨论

脑性瘫痪是一种儿科常见疾病,也是儿童致畸、致残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其中认知功能障碍是脑性瘫痪主要并发症之一,且合并智力障碍风险较大,严重影响患儿正常身体健康发育,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临床上尚无脑性瘫痪特效治疗,康复模式干预对脑性瘫痪认知功能障碍患儿预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2]。康复训练是康复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运动、认知、智力等方面的训练和刺激来改善患儿病症,进而达到改善中枢神经协调、智力发育等目标[13]。常规康复训练缺乏童趣性,不能很好满足儿童康复训练需求。美国认知心理学家Donald Manna提出情感化设计理论,主张信息传递在形式饱满丰富基础上需具备情感关怀,不仅可以平衡环境和患者的和谐关系,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情感需求[14]。本研究将情感化视域下认知功能障碍康复干预应用于脑性瘫痪患儿临床护理中,通过成立干预小组,营造情感化视域环境后展开针对性康复锻炼,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情感化视域下认知功能障碍康复干预后,观察组CAS 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可能是因为情感化视域满足患儿情感体验需求,使康复锻炼可以顺利进行,同时趣味性空间造型吸引注意力,在此基础上给予患儿全方位、针对性康复训练,通过识画、躲猫猫、搭积木等游戏提升患儿认知功能,这与吴欢云等[15]在相关研究中取得的结果一致。

脑性瘫痪患儿常伴有运动障碍和智力障碍,脑性瘫痪越严重,智力障碍发生率越高,预后较差[16]。现临床治疗虽不能完全恢复受损脑组织,但随着医疗技术发展治疗效果有明显提高[17]。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情感化视域下认知功能障碍康复干预后,观察组GMFM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DDS 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可能是因为情感化视域下认知功能障碍康复干预,使患儿通过感受和触摸产生积极情绪,用一系列智力训练游戏对患儿大脑功能进行拓展,对患儿相关肢体穴位产生刺激作用,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有利于脑功能发挥代偿作用,增强脑部发育能力和功能可塑性,进而有效提升运动功能和智力功能,这与穆林静等[18]在相关研究中取得的结果一致。由此可以看出,情感化视域下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模式干预可显著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认知功能障碍,提升运动功能和智力功能,有利于患儿康复。

综上所述,情感化视域下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模式干预可显著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认知功能障碍,提升运动功能和智力功能,有利于患儿康复。但本研究样本量选取较小,且评价标准主观性较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扩大样本量,增加更多的客观评价指标来进一步确定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脑性情感化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康复训练联合口腔游戏在脑性瘫痪流涎患儿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负情感化设计和它的度
基于情感化的耳机产品设计
情感化在智能家居发展趋势中的影响
情感化在台式电脑设计中的应用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康复与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