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里的多变爬网

2023-10-14马娟娟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涵涵球球垫子

马娟娟

在小班户外爬网游戏中,幼儿将原本放在爬网旁用来保护他们的垫子搬到了爬网上,利用爬网有高有低的地势开展了滑行游戏。于是,原本普通的垫子拓展出新的功能,成为开展滑行游戏的材料,一场垫子滑梯大戏便拉开了序幕。

一、单垫滑行:爬网游戏的创新玩法

实录一:容易弯折的垫子

陶李将一块小垫子铺在了爬网上,开始向下滑,垫子突然弯折了,陶李身体往下动了动,垫子弯折得更加厉害。“哎呀,垫子卡到爬网上了。”然然边说边将垫子拉出来拖到爬网上铺平,再次向下滑行,垫子还是弯折了。尝试了几次,垫子依然还是会弯折,这时然然说:“我们换个大垫子吧。”

实录二:向下滑落的垫子

轩轩、涵涵、玲玲合力搬来了大垫子。轩轩从爬网的侧面爬到垫子顶端坐了下来,双脚蹬着爬网,双手拽住垫子顶端,用力向上拽。涵涵奋力地用双手向上推举着垫子,最终将垫子推到了爬网最高处。滑行开始,玲玲开始尝试向下滑,大垫子和玲玲一起滑落下来。

幼儿对垫子的探究,起初是无目的的。但是,他们的自发游戏有着惊人的创新力——他们不局限于材料的常规功能,而是通过观察和想象创造性地将垫子与爬网相结合,生成了滑行游戏。当遇到垫子弯折这一困难时,幼儿并没有停止游戏,而是在试误的过程中发现小垫子太软,所以容易弯折,于是通过尝试和讨论,找到了解决方法——更换比较硬的大垫子。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搬运大垫子是个大工程,但他们仍在可控的范围内一步步地向自己发起新的挑战。此过程触发了幼儿的协商与合作,他们互帮互助、配合默契,将大垫子顺利搬到爬网上。“以大换小”是幼儿结合自身经验转化思维的过程,他们通过实践自然地获得了“大垫子硬一些,具有更强的支撑力”的经验。

二、双垫滑行:对不同组合方式的深入探究

实录一:大垫子在前,小垫子在后

球球、涵涵等4名幼儿合力将大垫子放在了爬网最高处,随后又搬来了小垫子拼接在大垫子的后面。球球率先爬向高处,当他即将到达时身体碰到了大垫子,随即大垫子推着小垫子向下滑走。站在爬网下的幼儿只得继续将两块垫子重新铺好。第二次准备向下滑行时,球球的双脚刚放在大垫子上,大垫子又开始推着小垫子向下滑走了。球球摇着手说:“不行啊,我还没滑呢,垫子就掉下去了。”

实录二:小垫子在前,大垫子在后

在多次失败后,幼儿尝试将小垫子放在大垫子的前面,让两个垫子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涵涵爬上去,当从小垫子滑到大垫子时,大垫子被脚推出了一段距离。涵涵又试了一次,垫子也又一次被推开。我走过去问:“大垫子为什么总是会被推下来呢?”涵涵挠挠头、想了想说:“这两块垫子不一样大。”

实录三:同种规格垫子的组合

涵涵喊球球帮忙,搬了一样的大垫子,来替换小垫子。两块大垫子都铺在爬网上之后,涵涵尝试着从垫子上往下滑,高兴地说:“耶,老师,你看我滑下来了。”球球也紧随其后滑了下来。随着更多幼儿加入,他们成双下滑、接连下滑,垫子连接处又开始出现空隙。

在大小垫子的组合探究中,幼儿表现出知难而上、勇于探索、毫不气馁的学习品质。大垫子在上、小垫子在下时,大垫子较重会推动小垫子向下滑落,幼儿不断尝试调整垫子位置;当小垫子在上、大垫子在下时,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垫子薄厚不一,会导致连接处高低不平整,出现空隙影响滑行,从而得出要想顺利地在垫子上滑行,垫子的连接处就必须高度一致、连接平整的认识。幼儿反复尝试和调整的过程就是他们积累经验的过程,成人在耐心等待之后可以看到了幼儿的力量。因此,教师应给幼儿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展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候,幼儿的行动在成人眼中看似在朝错误的方向走,其实这恰恰是在提醒教师,他们正在验证自己的想法。

三、稳定滑行:阻挡模式引发的深度学习

然然和轩轩站在爬网旁用双手扶住垫子,兴奋地说:“快下来,我们抵着呢,垫子不会跑啦!”过了一会,幼儿搬来一块垫子折叠后放在垫子滑梯的底端(见图1)。小雨从上滑到滑梯底端时,折叠的垫子一下就被冲走了。小雨下来后和涵涵一起推来了轮胎,放在垫子末端抵住,拍了拍轮胎说:“这下垫子再也不会跑啦!”说完,涵涵和小雨就爬到了垫子滑梯上开心地滑了起来。

针对垫子下滑问题,幼儿有共同的认识——用东西抵着垫子就不容易滑。幼儿先后尝试了“用手扶住垫子”“用折叠垫阻挡垫子”“用轮胎抵住垫子”等方法,他们的每一次尝试都是一种挑战,也是构建新的认知经验的过程。游戏中教师应学会读懂幼儿行为的目的,要相信幼儿有能力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应带着好奇心去观察幼儿可能还会做什么、怎么做,这也是教师对幼儿游戏自主权的尊重。

四、不同材料的投入:激发玩法创新

游戏最初的发起者陶李和同伴找来了平衡木、小推车、皮球、滑草板等材料,灵活玩起了爬网游戏和滑行游戏。幼儿有的在垫子上放了平衡木、垫子等,尝试让小球从上往下滑(见图 2);有的玩起了汽车滑行(见图 3),有的在爬网上架起了一座桥……

单一材料可能仅有几种有限的玩法,但不同的材料经过组合后,就会生成各种各样的玩法。游戏过程中,教师要解除幼儿对材料玩法及使用空间的限制,在确保安全与健康的前提下,使幼儿不受约束地灵活使用材料,增强材料在不同环境与游戏情境中的组合性、适宜性和创新性。只有这样,幼儿创造性地使用材料的想法才会层出不穷,即使像爬网这样的高结构材料也可以充满多种可能。

五、分析与思考

1.共感体验:游戏生发的起源

在爬网游戏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站在幼儿的视角组织和参与各项活动。在游戏前,教师不规定玩法,不设立具体游戏目标,给了幼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自由。教师对幼儿聚焦的问题产生共鸣,对幼儿各种大胆探索的行为给予充分肯定。事实证明:教师退后一点,静观其变,对幼儿能自主生成的方法不直接指导、对幼儿的困惑不急于表态、对幼儿在活动中碰到的困难不急于帮助,而是以“同疑同乐”的姿态参与时,幼儿就能在一次次主动探究中持续深入地学习。

2.问题解决:游戏推进的支架

教师应鼓励幼儿发现问题,帮助幼儿建立问题意识,包括建立对问题的敏感度和对问题的持续兴趣和探究欲望。游戏中垫子连接处高低不平的问题、滑行主体的问题等,都是幼儿持续探究的引擎。问题中激趣启思,连环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是让探究走向深入的有效途径。在幼儿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交流、讨论、质疑中梳理问题的核心和脉络,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建立问题和方法之间的联系。案例中,幼儿在发现垫子向下滑落的问题时,他们通过反复体验、实际观察、求助成人、动手操作以及制作垫子墙等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干预幼儿的行为,而是引导他们用观察比较的方法验证各自的结论,使他们的探究更加深入。

3.材料互动:持续探究的载体

自主游戲中,材料是隐形的推手,幼儿对材料的预设和生成、选择和使用,反映了他们的原有经验和探究水平。爬网游戏初期,幼儿的游戏行为基本就是简单的攀爬,但不同材料经过组合后,就会有无穷无尽的玩法生发出来,形成特点不同、复杂程度各异的游戏结构。游戏过程中,我们解除了对材料玩法及使用空间的限制,保障幼儿不受约束地使用材料,幼儿创造性地使用材料的想法就会层出不穷。从一块垫子的滑行、大小不同的垫子组合、同种规格垫子的拼接再到垫子墙的出现,幼儿不断调整滑梯主体,创造了属于他们的超级滑梯。这些探究行为背后,实际上就是材料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不同材料带给幼儿不同的能力,也带给幼儿更持续深入的探究活动。

4.有效反思:师幼共同成长的抓手

整个游戏过程也实现了课程的整合与各领域间知识经验的相互渗透,除了游戏水平的提升,幼儿在数学认知、科学探究以及社会交往、问题解决等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有效观察,从儿童视角解读幼儿的游戏需要并积极回应,关注了幼儿的整体发展。爬网游戏呈现了教师顺幼儿之势,纵向深入、持续推进、形成内驱的深度学习脉络,不断刷新与提升教师的儿童观和游戏观。

当教师最大限度地放手、最小限度地介入和最有效地支持后,我们就会发现不一样的儿童。我们需要相信幼儿,控制自己“评判”与“教导”的欲望,甘于站在幼儿身后,追随、支持和推动幼儿的发展。

猜你喜欢

涵涵球球垫子
软梯攀爬记
梦幻垫子
我们得换个方向
垫子大战
小小管理员
小老虎
汉族
十万个小肉段
可汗
球球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