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助力高校核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探讨

2023-10-11矫彩山

关键词:伦理道德伦理思政

晁 楠,张 萌,矫彩山

(哈尔滨工程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习近平在党的20大报告中指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习近平对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强调,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2]习近平在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强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日新月异,要牢牢把住政治关,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做好铸魂育人和政治考察工作,确保培养和使用的人才政治过硬,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3]为落实习近平关于高校立德树人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课程思政,其中对于理工科类专业要注重科学伦理和工程伦理教育。[4]为理工科高校强化和创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课程思政在核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和伦理价值

习近平从加强新时代思政课高度提出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完全体现新时代我们党在高校战线、思想战线、意识形态战线的战略思考。所以,习近平在加强高校思政课时反复强调应对“颜色革命”,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目前理工科院校将专业课程思政作为整体来研究和实施,提出了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要求,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提升培养理工科人才的大格局视野和大情怀胸襟[5],提高思政课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在核专业课课程思政中,要专门加大课程思政元素,深度挖掘和展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功能,讴歌党的20大报告所强调的科学家精神及思政课所弘扬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集体主义、进取精神、自主创新、艰苦奋斗、严谨务实、敢人为先的核工业精神。[1, 6-7]所以说,在核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和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选择完全适用于理工科专业。证明党中央及教育部加强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建设是可行的,完全符合社会主义高校“大思政课”的规律和方向,以课程思政体现思政教育政治意义和价值。对文科专业、理工科专业都有重大指导意义,要求理工科专业及知识传授充分体现思政轨迹和思政教育元素。约瑟夫·奈将核伦理学定义为关于如何将道德原则运用于核时代的国际关系[8],其定义既是关注核科学与技术在战争研究和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实践,又体现了传统核伦理学,具有浓浓的思政元素。随着核科学与技术快速发展,核实践广泛而深入地涉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诸多领域,核伦理道德自然融进许多思政内容,使之上升为课程思政。目前,核伦理道德在核实践领域中的道德问题、伦理问题、政治问题、生态问题及核实践活动的价值原则和行为准则问题,终极功能是确保核的安全发展和和平利用,涉及思政选择、思政行动等道德内容。因此,在核专业课程中加核伦理道德思政内容升华课程思政是一种必然。核伦理道德内容涉及核政治伦理学、核科技伦理学、核生态伦理学、核管理伦理学、核商业伦理学和核职业伦理学等多个交叉学科,致力于对核实践进行思政价值观引导、战略伦理选择、手段伦理约束及为核实践提供伦理支撑,这些是核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能够升华为思政教育内容,展现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1.科技伦理及核伦理道德升华课程思政具有必然性

一方面,核能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食物、环保、疾病等诸多难题,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可以产生巨大社会经济效益。随着核电、医疗健康、现代工业、宇航探测等领域的发展,以及“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核能行业遇到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军事核实践可能造成生态破坏、放射性物质环境污染、毁灭人类、核战争风险和伦理道德问题。在核科学与技术出现之前,世界历史以“战争-和平”的循环模式存在,人类也一直独断地默认能够“永久生存”下去,“永久和平”是世界历史存在的伦理基础,但是当具有毁灭人类能力的核科学与技术出现后,人类退回到这一物种是否可以“永久生存”的前提性命题,表明核能使用具有社会伦理性和道德性,使用运用的人又具有思政价值观念,一旦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及价值选择出了问题,其后果不堪设想。在核时代如果获取巨大利益被当成核实践的唯一目的,会使得核实践变得肆无忌惮和无节制,进而导致核安全形势恶化、环境污染、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等,进而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安全对立,不同利益主体之间有不同的政治选择,不同的思想指引,因而,需要人类从伦理学批判角度对核实践进行哲学反思和伦理审视,利用科学的核伦理道德观指导核实践,能够将人类从核威慑与核恐惧深渊中解救出来,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人类共有的行为基础,以研究和使用主体思政水准、价值追求、价值选择,确保核科学与技术为人类发展、为社会进步所用。

2.掌握和研究探索专业知识的人必有人类共同的爱好和平的政治元素

核服务于人类文明和人类发展,但核事故又引起人们对核实践的疑虑,进而使核科学与技术的安全使用备受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在国家核安全局组织开展的“中国核能发展形势趋势判断及重大核安全问题研究报告”中,核行业人才缺乏被列为国家重大安全问题之首,核专业人员和平素质、人文素质、政治素质难以匹配核电规模扩大和发展速度。《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及2025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要制定核安全人才发展计划,解决人才稀释及紧缺问题。这为核专业人员提升思政素质,讲好核专业课程思政提出了紧迫性重要性要求,为高校核专业强化思政教育,讲好课程思政提出了迫切要求,表明现阶段针对高校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具有紧迫思政教育意义。确保核实践安全与核伦理问题是紧密相关的,每一个安全操作规范和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背后都要符合核伦理、核道德、核文明的原则。核实践主体是人,核实践安全与否与人的伦理道德、思政素质密不可分,在一定意义上说思政水平具有决定价值。如,在训练实际涉核操作遇到危机面临抉择困境时,如何迅速作出符合核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其本质是实践主体在核职业伦理学中的伦理道德选择;对于核管理主体来说,一边是核科学与技术带来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另一边是生态环境或人尊严遭到破坏,本质上是核伦理道德中安全无害高于经济效益的最高伦理原则,实则是由新时代高校政治价值观决定,是核专业课程思政要应对的难题。

从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密不可分的,其在于思政元素和核专业价值观。面对核伦理道德和价值争议时,没有核伦理道德引入就很难展开有见解分析和结论,得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政治判断。如,核能可用来制造核武器,核武器可用来发动非人道主义的核战争,也可作为动力提高作战工具的性能;再如,核潜艇可作为防卫威慑及战略平衡力量来维护世界和平,也可保障民族发展、国家安全和尊严,提高国家政治地位和民族自信等。因此,到底怎样开发利用核能是符合人类伦理道德?符合人类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判断依据是什么?在注重科学技术的“技术理性”及倡导人类自由生存的“价值理性”之间,如何作出科学判断和价值选择是每个核从业者和核专业学生必须思考的。从这个视角看,开辟核专业课程思政是十分迫切和重要任务。因此,作为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强化高校核领域思政课程十分必要,是核伦理、核道德、核文明及课程思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核专业课程思政必有的内容,是落实党的20大精神内在要求,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议。

二、课程思政要以科技伦理及核伦理道德为重要依据

习近平指出:“思政课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有人提出把思政课变成隐性课程完全融入其他人文素质课程中,这是不对的。”[9]核伦理道德纳入课程思政不是隐性课程,是显性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讲授这门课程的老师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仅以同位素分离原理课为证,它涉及重要核素,关系着我国医药、国防等事业的健康发展。该课程培养的研究生大部分毕业后服务于国防军工、核电行业以及相关民用产业,涉及核能、公共安全、环境、工业、农业、医学以及基础科研等各个领域,专业敏感性强,对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核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具有较高的思政要求,其核科学与核伦理道德属性本身具有课程思政的重要因素,在讲授时完全能够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相互补充。当年,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之后,少数国家放缓或放弃了核能开发等大型实践活动,但在同位素方面的核实践活动从未停止,要求高校核专业在讲授同位素分离课程时,要与课程思政及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等做到内在结合,以核伦理道德为桥梁,做出立德育人的要求,实现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高度融合,把思政教育与核专业知识统一起来,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核专业教学中实现统一,使学生又学习到核专业知识,又从中受到思政内容、课程思政的政治教育,是培育学生成为政治上坚定,业务上精深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校大学生。

新时代高校核专业在讲授核领域知识、思政知识、思政理论及落实党的20大精神,体现课程思政原理和科技伦理时,都可以例举“两弹一星”精神、钱学森精神等。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实践,离不开钱学森、郭永怀、邓稼先、钱三强等人的伟大贡献,他们是核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不可缺少的内容,是课程思政的思想精华。习近平在党的20大报告所倡导的“科学家精神”就完全体现在他们的身上。这样的课程思政大学生是十分喜爱和爱听的,是提升当下高校大学生思政课抬头率的好案例,能够实现高校核专业教学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水乳融合,使核专业的课程思政打造成为“金课”。

三、课程思政升华科技伦理和核专业知识的路径

习近平强调课程思政的功能和价值,基于很多专业知识暗含着思政知识,在传授时完全能以科技伦理为平台升华为课程思政。展现习近平的课程思政价值。再以同位素分离原理课程为例,其专业知识点与核伦理道德原则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同位素分离原理课程知识点与核伦理道德原则的关系

1.核伦理道德中利益与风险均衡原则

授课教师在讲解同位素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等概念和应用过程中,阐释同位素的发展史,把科技伦理和思政元素融进去阐明核伦理道德的利益与风险均衡原则,使学生受到思政教育,培养辩证思维,使之在毕业和从业后有明确的思政水平、政治定力和伦理道德原则,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和育人作用。如一些同位素虽然具有放射性对人体有害,但在工业、农业等众多领域都有重要价值,典型应用是用于医学领域的诊断治疗,这就面临正负双重效应。在最大限度避免负效应的情况下,这种行为是可以容忍的,体现利益与风险的均衡关系。在核专业课及课程思政教学中,不仅要大胆例举王承书、钱学森等人的榜样作用,也要大量例举同位素的双重效应,这样既把核专业知识课讲活了,又自然上升为课程思政的“金课”。

2.科技伦理和核伦理道德中的和平人道主义原则

在核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讲授中,和平人道主义都是重要内容和原则。核专业知识教育中离不开和平人道主义内容,是课程思政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思政理论。所以,在阐释铀同位素分离方法过程中,离不开传授核伦理道德的和平人道原则。如,浓缩铀可用于生产核武器,也可作为核反应堆燃料。核能发电是目前世界上和平利用核能最重要的途径,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背景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双碳”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讲授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理论内在包含着“双碳”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投入商业运行,其总设计师表示中国愿向世界分享技术,推动核能和平和人道主义利用。从核专业知识看充分体现其前沿性、科学性与和平人道主义原则。从课程思政的视角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核能利用上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及人道主义原则,这是要在课程思政中传授给学生并指导其从业就业的实践。

相反,从历史视角看,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在1999年入侵南联盟时都使用了贫铀弹,给人类和生态带来巨大的破坏,完全违反和平人道原则,是核伦理道德所不容的。因为将贫铀制成贫铀弹和贫铀装甲不仅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对生态环境破坏也极大,其放射性污染短期内难以消除,对人和物种基因及其生育规律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核科学与技术被用来发动核战争或被恐怖分子利用做核武器威胁了人类生存安全,触碰人类伦理道德底线,违背了核伦理道德最基本的和平人道原则。这都是核专业课程思政要讲授的重要内容,其内容和原则与高校思政课程内容相一致,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共同体理论。

3.科技伦理和核伦理道德中的安全无害原则

课程思政教育及内容与纯思政课的道理阐释并不一样,课程思政往往从专业知识出发,用暗涵、暗喻、暗指思政理论,使大学生受到思政教育。如,核伦理道德中的安全无害原则就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1995年清华大学女学生被铊伤害案、2013年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遭室友投毒致死案等,虽然这些案件并未发生在核领域,但具有警示作用,尤其对于放射性同位素来说,其隐匿性更强,一旦违反核伦理道德中的安全无害原则伤害是巨大的。核实践作为犯罪分子伤人凶器在伦理学上得不到辩护,正在从事相关医学专业研究名校学生突破道德和人性底线,一再敲响高校课程思政专业伦理道德教育的警钟。

此外,国际原子能机构非法走私数据库指出,1992-2012年共发生了2331件非法窃取、销售、非法占有放射性材料的案件。[10]“核黑市”上每克浓缩铀超过1万美元,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出现了“核黑市”和“核走私”现象,违背了核伦理道德安全无害、不造成不正当的核扩散这一核商业伦理道德核心,商业伦理道德责任高于商业经济利益。核专业课程思政要从思政课的高度和视角阐释安全无害高过经济效益这一核伦理的最高原则,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阐释核伦理道德的重要方面之一。

4.科技伦理和核伦理道德的知情同意、信息诚实与透明原则

诚实、诚信及透明原则是思政课所要讲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做人和立身、立业的准则,自然是课程思政的内容之一。讲授核专业课要阐释和遵循这些要点。知情同意、信息诚实与透明原则要求核实践主体诚实,全面公开核实践的相关信息,是核伦理道德要求。历史上很多核安全事故都违反了此原则。如,在讲解气体扩散法时引用美国Paducah铀浓缩厂案例。该厂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20年时间里,由于美国政府的故意隐瞒和欺骗,该厂数千名工人长期暴露在具有高放射性的钚元素下,直到80年代许多工人患上癌症,才有人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11]在阐释这一案件时可直接升华或转化为课程思政,直接批评和分析其实践主体。阐释课程思政内容,让学生既学习到核专业知识,又通过课程思政受到政治上的教育,认清美国故意隐瞒和欺骗的实质,看清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是金钱至上而不是以人为本。这是核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

总之,核专业中的核伦理道德充分体现了思政理论逻辑,体现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一致。所以在核专业中通过有效的课程思政阐释思想道德意识与行为规范的核伦理价值观,使学生在从业后践行核实践安全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是要造福全人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核专业课程思政在核实践中,从思政高度要求人们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该怎样承担伦理、道德、价值责任,该成为什么样的社会人,这样既可以从理论层面深层次开展核伦理道德教育,避免思政教育与核专业知识教育简单叠加,进而以课程思政为平台、为通道实现融合贯通和有机统一,既达到高校核专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融合目标,又拓展了核专业与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结合的思路和范例,努力做到让核科学上天下地,让课程思政入脑入心,最终升华学生世界观,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伦理思政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
对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研究
伦理道德在清代借贷契约中的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