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生问题探寻知识本质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二)

2023-10-10张岚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小石子数数珠子

文 张岚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3、74页。

【教学过程】

一、问题提出,初步了解学情

师:同学们,今天一起来“认识11~20”,课前大家对这个内容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来看一看。

呈现学生所提问题:1.11~20各数是什么意思?2.12根小棒怎么摆更清楚?3.为什么10根小棒要捆在一起?4.为什么13的3根不捆一捆?5.为什么19添上一个是20?6.这些数和1、2、3有什么联系?

师:老师将这些问题分成了三类。问题1是第一类,11~20各数是什么意思;问题2~5是第二类,都和摆小棒有关;问题6是第三类,这些数和以往学习的10以内的数有什么联系。今天我们就来一一研究这些问题。

师:11~20各数是什么意思?

生:各数就是各个数,指从11到20之间的数,有11、12、13、14、15、16、17、18、19和20这些数。

师: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习的1、2、3有怎样的联系呢?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需要想象力的,标志着真正的进步。实践证明,学习的秘密就是学习从“自己想学”开始。而自己想学必然源于找到一个“自己的”问题。11~20各数的认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课始运用“问题提出”的方式引导学生先行思考,将学生原有认知与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对接,引发疑问与思考。学生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习需求,激活了已有经验,进而引导学生探索背后的数学道理,为即将开始的学习和探究做好了铺垫。】

二、问题驱动,探究“十”的作用

1.动手摆12

(1)独立摆放,交流想法

生1:我1根1根地摆,摆了12次。

生2:我2根2根地摆,摆了6次。

生3:我5根5根地摆,先摆了2次,再摆2根。

生4:我6根6根地摆,摆了2次。

生5:我摆了2次,先摆10根,再摆2根。

生6:我也摆了2次,先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再摆2根。

(2)比较发现,约定“一捆”

师:尽管大家的摆法不一样,但摆出的小棒的数量都是多少?

生:12根。

师:这么多种摆法,你觉得哪种方法又快速又准确?为什么?

(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生5或生6的摆法)

生:这两种摆法都是把10根和2根分开摆的。只不过生5的摆法的10根是分开的,生6的摆法的10根是捆起来的。

师:生5的摆法的10根是1根1根地摆,摆了10个一;生6的摆法是10根捆在一起,表示1个十。所以,10个一就是1个十。这两种摆法都能清楚地表示12根,哪一种摆法摆得更快?为什么?

生:生6的摆法,因为直接摆一捆就行了,生5的摆法还要数出10根小棒。

生:我的同桌刚刚就数错了,他先放了9根,再放2根,结果就不是12根了。

生:认识10的时候,老师说过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只要想一捆后面摆几根数起来就快多了。

师:所以我们约定好一捆就是——10根。

2.古人摆12

古时候,人们主要以打猎为生,捕获1只羊就在地上放1个小石子。当摆到10个小石子的时候就换成1个大石子。

师:捕获12只羊,你猜猜古人会怎么摆石子呢?

生:1个大石子和2个小石子。

师:1个大石子表示的是?

生:表示1个“十”。

3.生活中的12

师:同学们,“十”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你们能找到它吗?你能一眼看出有多少个鸡蛋,多少包抽纸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有12个鸡蛋,12包抽纸。

生:都能找到1个十,再添上2个就是12个。

师:看来把10个鸡蛋、10包纸放在一起,数起来更方便。所以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12。

师:如果让你来整理12块积木,会怎么整理呢?

生:我会10块积木放一边,还有2块积木放另一边。

师:生活中把10个物体放在一起有什么好处?

生:不用全部数出来,只要数单个的就可以了。数起来很快,还不容易出错。

师:不管是捆小棒还是摆积木,把10个一看成1个十就好数多啦。

【设计意图:教学需要深入挖掘,需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只有链接到知识的“内涵”,我们的教学才能走得更远,才更具生长力。结合“为什么10根小棒要捆在一起?”“摆12根小棒,怎样摆能看得很清楚”这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好问题,教师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认数经验,用合适的方法摆出12根小棒。活动中学生呈现出多种不同的摆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各种不同的摆法,感受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给数数带来的便捷,进而引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约定”。并且通过用小棒摆12、古人摆12、生活中的12等让学生置于具身体验中,明白只有10根小棒捆成一捆、10个小石子堆成1个大石子、10块积木圈在一起计数才更为方便。凸显“十”作为一个新的计数单位的作用,体会“十进制”的美妙与价值。】

三、问题深入,强化“十”的意义

1.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动手摆十几

2.对比观察,找寻特征

师:把摆出的数请到了屏幕上,横着、竖着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都有一捆小棒。

生:一捆就是10根。

师:左边摆一捆,表示1个十;右边摆几根,表示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师:现在再数数,你会重点数哪一边呢?

生:我会数右边,因为左边不用数了,一捆就是10根。

师:看来一捆小棒用处真的很大,能帮助我们快速地数数。

生:我还发现,每次下面的数都比上面的数多1根小棒。

师:12根小棒,再添1根是多少根?18根呢?

生:12根小棒,再添1根是13根。18根小棒,再添1根是19根。

师:19根小棒,再添1根呢?20根小棒怎么摆呢?你有什么想法或建议?

生:20根小棒还是摆2捆比较清楚。因为我们约定好了,一捆就是10根。

师:几个十是20?20里有几个十?

生:2个十是20,20里有2个十。

3.反思问题,建立结构

师:今天学习的这些数和1、2、3……10有什么联系?

生:今天认识的数比原来的数多摆了一捆小棒。

生:12比2多了10,15比5多了10。写的数字也比原来的多了一个“1”。

师:那这个“1”其实是多少?

生:这个“1”其实是1个十。

师:像11、12、13……19这些数我们又称作“十几”。

【设计意图:为促进学生“完整地学”,形成知识结构,结合学生提出的“今天学习的这些数和1、2、3……10有什么联系?”带领学生进行比较与反思。将“10以内的数”和“11~20各数”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对比联系,从而加深数的记忆,丰富数的感悟,更多感悟隐形的数学体验与思考。首先比较刚刚认识的11~19各数,发现有了一捆小棒数起来会很快,帮助学生明白原来是一个一个计数,到“11~20”各数是“十个一群”计数,感受把10个一看作1个十的好处。并且自然地经历数量增加的过程,初步体会11~20各数的顺序。接着,再比较11~20各数和1~10各数,学生发现写数的时候多写了一个“1”,这个“1”其实就是1个十。把直观形象的“一捆”小棒内化为抽象的计数单位“十”,顺利实现了数概念的扩充。实现了数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零散”到“完整”,从“直觉”到“思辨”的学习闭环。】

四、问题拓展,促进“十”的应用

1.生活中的数

(1)尺子上的数

师:(出示尺子图)你能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数一数吗?

师:15和17中间的数是几?和17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生:15和17中间的数是16。

生:和17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16和18。

师:10~20这些数中,哪个数离19最近?哪个数离19最远?

生:18和20离19最近。

生:10离19最远。

(2)电梯上的数

师:12楼的上面是几楼?下面是几楼?

生:12楼的上面是13楼,下面是11楼。

师:电梯现在在15楼,再往上2层是多少楼?

生:是17楼。

(3)红绿灯

师:绿灯的下一秒显示多少?

生:下一秒是13秒。

生:不对,红绿灯是倒着数的,应该是11秒。

师:看来正确的数数还要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看。

2.拿珠子

师:如果这里有10颗1串和1颗1颗的珠子,请你拿出19颗珠子,想想可以怎样拿?

生:我会拿1串和9颗。

生:虽然有点麻烦,但拿19颗也是可以的。

生:我会拿2串,将其中1串拆开拿走1个珠子也是19颗。

师:想一想,还可以用更少的珠子来表示19吗?这个问题留给我们下节课思考。

【设计意图: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数感的形成基于学生直接或间接的认知经验,但又不能完全依赖经验,需要儿童理性的思考。课的最后“19颗珠子可以怎样拿”这个问题,就让学生体会珠子或小棒可以捆,也可以拆,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也是10个一。突出了计数单位“一”与计数单位“十”两者之间的等价交换关系,并且双向互逆,为后面学习“满十进一”“退一当十”提供感性经验进行铺垫。同时还希望学生能用更少的珠子来表示19,从新角度看待旧问题,为下一节课认识计数器,进一步凸显“十”作为计数单位的意义和价值做好准备。课堂上关注学生问题,让绝大多数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用适度的、具有挑战的问题激活学生主动思考,寻求知识本质,让学习更具生长力。】

猜你喜欢

小石子数数珠子
极速大搜寻·一起来数数
数数歌
为什么鸡要吃小石子?
与树一样大的珠子
小石子
爱数数的兔十一
摆珠子
小石子做先天性心脏病筛查
纸珠子
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