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中职古诗文专题教学的优化策略

2023-10-08滕传姮李婵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

滕传姮 李婵

【摘要】本文基于传统文化传承视角,分析中职古诗文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阐述重构古诗文专题教学的理念、目标和重难点,提出实施古诗文阅读专题教学的具体策略和优化古诗文阅读专题教学的方法,旨在激发中职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提升中职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 古诗文阅读教学 耕读教育 中职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3-0131-04

中职语文课程是各专业中职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学习语文课程不仅可以让中职生感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不断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优势学科,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有效的语文学习可以使学生吸收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的成果,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了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笔者近年来以古诗文阅读教学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并坚持“耕—劳动教育”与“读—文化教育”相结合,将耕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致力培养德才兼备的中职人才。

一、中职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课程和教材。中职语文课程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学科,尤其是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古诗文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基本是以“篇”为载体的单篇教学,未能落实新课标“以专题组织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而单篇教学的最大不足就是容易使教学知识零碎,导致出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时空受限、学习层级较低等现象,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往往是碎片化记忆,无法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学习效果甚微。

(二)教学模式比较陈旧

基于大部分中职生认为古诗文晦涩难懂的学情,中职语文教师过去开展古诗文教学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教学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的确是很好的语文学习方式。但是,中职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时间非常有限,古诗文的学习能力又比较弱,通过“诵读”的方式难以提高中职生古诗文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部分中职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文教学过程中一般只注重“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的教学,重点讲解的是古诗文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而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教学较少,存在重“言”轻“文”的教学现象,导致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与价值观引领相脱节。

二、重构专题教学内容

“耕以养身,读以明道”,耕读教育是中华优秀傳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形式。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笔者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劳动教育、人文素养等内容,将耕读教育的育人理念贯穿于语文课程教学全过程,构建耕德、耕技、耕艺、耕道“四耕一体”的古诗文专题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促进中职生的进德修业、臻于至善,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一)文以载道,注重价值引领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笔者结合现有教材的内容,重构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探索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在具体实践中,笔者以专题组织课程内容,设计融合听说读写训练等语言实践活动于一体的专题教学,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习得语文关键能力,旨在实现语文教学“文道合一”的育人效果。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智、塑德、臻美等作用,实现从文本意义到精神意义的升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立德、笃学、育美、躬行等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体悟“志存高远、学无止境、独具慧眼、炉火纯青”的深刻内涵,涵养心性,启迪人生,学以致用,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做好铺垫(如表1所示)。

(二)因材施教,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积累较少,学习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基于以上学情,笔者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面向人人,因材施教,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重视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表2所示)。依据专题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笔者确定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艺术形象,领悟文本意蕴,进而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如表3所示)。

(三)因势利导,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基于“评什么、谁来评、如何评”的评价理论,笔者对接学生就业、创业、升学等发展需求,将学习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笔者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从“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三个维度实行“五方评价”,主要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教学平台自动评分等方式开展;同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进行动态评价和教学诊断,及时适当调整课程教学模式或内容。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笔者主要从知识、能力、价值等三方面的进步幅度进行增值性评价,注重评价的及时性、可视化和多元化,构建语文课程动态考核机制,实现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实施古诗文专题教学的策略

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笔者基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知识观,以“专题”的形式重构课程内容,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学习阶段,通过回归任务,回归教学,创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言语情境,构建“共学、共探、共生”的语文学习课堂,引导学生躬耕笃学,学以成人。

(一)“共学”发展,构建高效课堂

《礼记·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为了使语文学习更具系统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教学互动,注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运用合作讨论、任务驱动、角色代入等方式,营造固基培能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注重语文课堂的情境性、体验性、开放性,打造师生教学相长的共建互动性课堂。例如《劝学》中的一词多义,笔者采用训诂的学习方式,创设“猜字游戏→延伸析义→思维导图”环环相扣的学习活动:师生共同研究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字源,一起了解凝聚着中国文化精魂的一笔一画。为增加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笔者结合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创设汉字溯源、互动学习、和谐交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根据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汉字字体,探寻文字的本义与引申义,了解文字的“前世今生”,体会中华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促使学生激发学好古诗文的内在动力,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知识、情绪与智慧等方面的发展。

(二)“共探”融通,改进学习模式

为构建“虚实相生”的教学意境,促进“学习产出”,笔者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四个维度丰富教学内容,并实施混合式教学,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交相呼应的“共探”教学模式。课前,笔者运用学习通平台开展学情调查,以任务为驱动,促使学生有效开展预习,优化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课中,笔者采用闯关游戏、训诂学习、头脑风暴等方式,设置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析古诗文的文化价值。课后,笔者利用学习强国、喜马拉雅、抖音等App让学生进行可移动化的学习,引导学生巩固新知、拓展阅读,提升学生的行动力。例如开展古诗文诵读会:课前,笔者在学习通布置任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稻香、少年”,围绕“说稻香—画乡愁—唱少年—致青春”活动主线,寻求语文与专业的融通点,积极上网查找资料,做好活动准备;课中,笔者把活动地点放在早教中心,并且邀请早教中心的专业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学生传承古诗文的形式由“简单诵读”到“诗意描绘”,再到创新结合奥尔夫音乐进行“古词新唱”;课后,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创新传承经典作品的方式,促进创新创意能力的形成。

(三)“共生”交融,提升育人成效

以学生成才成长为主要目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文本具有立德、增智、育美、习劳等育人功能的特性,精心设计“言文融合”专题教学内容,巧妙融入耕读教育,以耕读文化砥砺学生品质,启迪心智,打造言文并举、文化渗透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在与古代诗文作品的碰撞、交融中,积累语言知识,发掘文本意蕴,启迪思考,学文立志。如在教学《归园田居·其一》一诗时,为了营造知识收获、审美创造、思想矗立的“言文共生”语文学习情境,笔者开展了斟字酌句、比較阅读、点评交流、文化积累等四个学习活动。一是通过斟字酌句,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古诗文知识,形成言语经验;二是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品鉴不同文本在语言特色、表达技巧、情感内涵等方面的异同,发展思维能力;三是通过点评交流,引导学生探究语文课堂中文言、文章、文化等多重价值,提升审美情趣;四是通过文化积累,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优化古诗文专题教学的方法

通过实施古诗文阅读专题教学,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学模式还不够优化、学习情境还比较单一,以及学生未能走向深度学习等问题。针对古代诗文专题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探索整合现有教材内容,构建更加科学的古代诗文阅读教学专题,以期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形成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言文共生的言语情境,进一步焕发语文课堂生机活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

(一)融会贯通,优化教学模式

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笔者以生为本、以行动为导向,依托智慧教室、双创中心等教学环境,借助学习通平台、抖音等信息化手段,创设多文本学习情境,建立唤醒智慧、塑造人格的语文课程教学文化,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主线的活力课堂教学体系,实施“双线融合、四维协同、四能同育、四双并行”的古诗文选读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追求实现语文知识教学与价值观引领的深度融合,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四个维度丰富语文学习内容,促进听、说、读、写等四大语文基础能力的螺旋式发展,开展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语文与专业融合学习、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知行合一的语文教学活动。

(二)教学相长,丰富学习情境

根据陶行知先生倡导的“以教人者教己”教育理论,笔者创设了问答、游戏、评价等互动式的言语情境,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打造情理交融、多维对话、多向交互、互动生成的语文课堂,丰富学习情境,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基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笔者依据学情、教情,聚焦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传统的篇章教学“重围”,或以某一主题为核心,或以“一个话题”为核心,或以“一个人”为核心,或以“一本书”为核心等形式,探索改变传统语文的“传递教学”,撬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转型的支点,创设学习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课程要素积极互动的学习情境,促进师生共学共进。

(三)言文共生,走向深度学习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笔者精心设计诵读感悟、闯关游戏、字词溯源、思维导图等丰富的言语活动,创设“言、文、心”三者有机融合的深度学习情境,以言入文、以文入心,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在汉字溯源、审美发现、文化鉴赏等学习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实现建构语言、发展思维、提升审美意趣、传承文化等目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取向上的力量和智慧,获得人生的启示,进而进一步了解作品“所言志,所载道”,激发自身对文本体验的思考,以此促进语文深度学习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古诗文教学中,笔者发现中职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依然存在不足,喜欢采用单向传递、孤独记忆的学习方式,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的体察和认识。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古诗文教学的实效性:一是基于学生实际需求,创建古代诗文题库,开发读写共生的新形态教材,软化课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网络平台等阅读文本,积累知识,培育思维,生成思想。二是营造互动学习氛围,联系时代,创设双向性、多向性对话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主动联系生活经验,发掘古诗文的新时代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我国古诗文中既有描写社会民生的篇什,又有体现文人墨客哲学思考的篇章,还有反映古人文化活动的作品,这些作品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文学家的精神结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中职语文教师应当深入研读我国古诗文作品,从中挖掘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并通过多元、有效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渗透,从而不断激发中职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提升中职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范冬梅,李亮.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语文活动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2).

[2]杨晓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内容建构与策略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21(29).

[3]连中国.文言文学习的文化价值探析[J].中学语文教学,2020(11).

[4]郭新燕.基于“言”“文”结合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开展综合性活动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