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23-10-08林啸啸韩传龙

宿州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人力资源管理

林啸啸,王 徽,韩传龙

宿州学院管理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通信作者:韩传龙(1975—),安徽六安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教学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旨在培养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具备现代管理理念,掌握科学管理方法,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1]。这一培养目标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首先自身要政治立场坚定、理论水平扎实、思想道德高尚。作为一门系统阐述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专业基础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能为学生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夯实基础、筑牢根基。

鉴于此,笔者以《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为支撑,以“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为重心,以挖掘思政元素为切入点,以课程内容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优化为创新点,以课程方式改革为着力点,充分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人文精神,努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有专业本领、有实践能力、有高尚品德的新时代大学生。

1 深挖德育资源,提炼思政教育元素

“课程思政”就是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独特的思政功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层面的价值引领和塑造,而不是一味、纯粹地向学生灌输思政观念。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课程的门数和学时均多于思政课程,很好地说明了“思政教育不能紧靠思政课程”,验证了专业课程是“思政育人”的主阵地。基于此,深入挖掘德育资源,提炼思政教育元素,完善素质教育目标,充分发挥专业课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如何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互通互融、有机衔接,是值得引发每一位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广泛关注和深入探究的话题。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在充分把握《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综合考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必备的各类任职资格要求,深入挖掘德育资源,精心提炼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元素梳理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教学内容及思政育人目标[1-3]

2 建设课程内容,显性思政价值引领

一方面,根据各章节的知识要点和重点以及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双轨并行,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一方面,为了在理论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选择以分析、讲解企业案例的方式来增强理论说服力。综上所述,本课程教学内容建设主要从理论、实践和案例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具体开展。

2.1 理论教学内容建设

课堂上,在向学生传授课程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同时,自然代入思政元素,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4],从而实现“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例如,在讲授相关课程内容时,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等古诗句、“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等多角度、多方面深入挖掘思政资源,故事化讲述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学生养成高尚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选人用人标准、劳动关系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管理规范对照讲解,引导学生在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努力践行[5]。“富强”是立足于国家层面提出的价值目标和要求,同样也适用于企业,企业富、员工富、企业发展好、员工收入高;“民主”型领导要求上下融洽、权力下放、员工参与,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和谐”的劳动关系表现为企业内部一种和谐融洽的良好状态,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自由”的工作氛围和宽松的工作环境,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水平,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平等”对待的原则让员工感到温暖;“公正、法治”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有很高的契合度。“爱国”是对祖国的积极态度、“敬业”是对所从事工作的全心全意、“诚信”是个人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友善”是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企业进行人才招聘、选拔、晋升、任用、培养的基本准则。

2.2 实践教学内容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并非实践课程,反之,理论性更强,故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安排了两个实践教学环节:一是编写岗位说明书;二是职业生涯规划竞赛。

编写工作说明书。以“向岗位能手致敬”为主题开展工作说明书编写实践活动。学生5~6人自由组合形成实践团队,各团队成员可任意选择校园内部较为熟悉的某一岗位上的工作能手(例如,图书馆管理员、保安、清洁工、宿管、厨师等),对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权限、工作环境以及任职资格要求等相关信息进行清晰描述,由此编写一份工作说明书。通过该项实践活动的开展,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责任担当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信息整合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竞赛。竞赛共分三轮展开,第一轮:初赛,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作品海选”,学生提交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作品,学生评委打分,进行筛选;第二轮:复赛,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路演”,学生个人分别以PPT汇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评委与教师评委分别打分,进行二次筛选;第三轮,决赛,即“职业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学生根据评委设定的职场情境剧本进行角色扮演,教师评委打分,确定获奖名单。通过开展课内职业生涯规划竞赛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明确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确立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有目的地去汲取知识、加大学习动力,正确、全面地认识自身的特点与长处,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课内竞赛活动不断实现自我提升。

2.3 案例教学内容建设

案例选取注重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探索,同时需要进行巧妙地设计,使之贴合讲授的理论知识点。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国爱党情怀,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互融互通,协同育人。例如,在讲授薪酬管理的内容时,笔者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内在报酬”的概念,引入“雷尼尔效应”这一案例。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掌握“薪酬”除了物质报酬,还有内在报酬。在财富惊人增长与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今天,通过真实的教学案例,试图引导学生不去盲目崇拜金钱,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物质观、金钱观。一方面,要学会用正当合法的手段赚钱,凭借自己的努力付出、辛勤劳作获取财富;另一方面,要学会合理利用所获取的财富资源,尽其所能帮助他人;再一方面,生活中切忌铺张浪费,应有所节制,践行勤俭节约。

又如,在讲授劳动关系管理的内容时,融入社会热点问题。课前,广泛收集、梳理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挖掘问题素材,精心设计教学案例,以预设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分工开展案例探究。课上,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案例进行诊断、剖析、汇报、详解,互动提问,教师点评。以真实的企业案例为依托,以创新学生思想观念为切入点,以开阔学生管理视野为着力点,通过课堂汇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实践,既有益于加深学生对企业现实人力资源问题的认知,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 优化教学手段,隐性思政课堂浸润

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正日益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学生学习需求日渐多样化、丰富化,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互排斥。本课程通过优化教学手段,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互通互融,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常规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视听教学等教学手段外,主要采用的其他教学手段。

3.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应用于本课程教学中,既有效延展了以往固定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又创新了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6]。第一,线上教学。首先,课前利用学习通软件自建课程资源,辅之各知名院校的优质MOOC资源,让学生预习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中利用学习通、QQ群等软件功能,设置抢答、话题谈论等增强课堂活跃度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课堂效果;课后利用学习通等学习平台布置课后习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第二,线下教学。整合课程内容,综合使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视听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互通互融。

3.2 小组合作教学

学生自由选择,组建课程小组,既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课内实践活动,又可促进学生间互相传授知识、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养成团队合作精神。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合理分配小组任务,小组内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职责,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小组任务[7]。例如,教师围绕《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创设问题,课堂内引导学生采用分组方式围绕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组模拟员工培训活动;学生进行情境模拟,分组开展考绩面谈;学生就课后作业分组进行PPT汇报等。课堂教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原则,通过不断创新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3.3 竞赛式教学

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虽能保证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获取,但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采取“以赛促学”的方式将比赛与课程理论知识相结合,加强实践锻炼,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竞赛教学形式主要有二:一是积极动员学生报名参加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及相关课程有较强关联度的学科技能竞赛,例如,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模拟竞赛等。二是开展课内竞赛活动。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两项竞赛活动,即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工作说明书编写大赛。以赛促学,以学提能,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4 改革考核方式,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以往,课程考核常见以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的形式进行,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而成。为了实现全程育人的目标,笔者对《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重视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考查。将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提升过程考核成绩占比,凸显全程育人,注重能力培养,彰显价值引领[8]。具体考核要求和安排如下:

采用“N+1”模式的过程化考核方式(表2)。其中,“N”是指过程考核成绩,即整个学期各过程考核项目按照一定比例所构成的综合成绩,占期末综合成绩的权重为50%;“1”是指期末考核成绩,即学生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期末综合成绩的权重为50%。

表2 课程考核方式一览表

(1)过程考核成绩。该一级考核指标主要包括考勤成绩、课堂互动成绩、小组任务成绩、课程竞赛成绩和课后作业成绩等5个二级考核指标,占比均为20%。过程考核是将课程考核分摊至整个学期的学习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个别学生平时学习懈怠、期末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学习习惯,从客观上督促学生始终保持端正的学习态度,有效提升学习风气,同时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

(2)期末考核成绩。该一级指标以期末试卷成绩的形式体现。试卷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模块:一是基础题,主要题型有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概念定义题、填空题、判断正误题、简答题等,占期末考核成绩的权重为60%。该模块坚持以书本知识为依托的命题原则,重点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相关概念、基本原理的了解、理解及掌握情况。二是综合题,包含论述题、材料阅读题、案例分析题等题型,占期末考核成绩比重为25%。该模块关键在于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利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并实际解决问题,题型丰富多样、考核方式灵活。三是能力拓展题,占期末考核成绩比重为15%。该模块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可以超越课本、发散思维、创造性地表达想法。

5 结 语

从思政元素提炼到课程内容建设,从教学手段优化到考核方式改革,将“立德树人”与“思政育人”的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既是向学生传授学科专业知识的主阵地,更是价值引领的重要舞台[9]。授课教师在持续更新自我思政教育理念的同时,要创新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活动,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互通互融。笔者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在育人的道路上初心不改,始终坚持育人与育己同向同行。对《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是第一次尝试,还缺乏丰富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需要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多思考琢磨、多归纳总结、多交流沟通、多创新尝试,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争取再上一个台阶。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