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23-10-07张红艳杨蓓蓓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科师范生学科

张红艳,杨蓓蓓

(1.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兵团教育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2.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一、新文科建设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1.新文科的内涵

2017 年10 月美国希拉姆学院最早提出了“新文科”的理念,强调教学中对多种专业进行重组,在哲学、文学等文科专业课程中融入新技术,并积极推进综合性跨学科学习。[1]2018 年5 月教育部决定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并推出“卓越拔尖计划”2.0 版,[2]自此,新文科建设在我国全面推开。相较于传统文科,新文科是一种基于传统文科而又超越传统文科,以新时代、新经济与新产业为背景,融合了理、工等诸多外部学科要素的包容性学科框架,[3]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4]可见,新文科蕴含着文科融合化、科技化、中国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四种内涵。第一,文科融合化,不仅是指对传统人文学科内部的重组融通,还包括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的交叉互融。通过突破专业壁垒和学科局限,促进新文科的建设。第二,文科科技化是对当代新技术的融入与整合,使得在培养文科人才时注重社会的新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与改革新课程。从而使得文科教育从偏重知识储存转向注重知识运用,从偏重理论研究转为注重实践。[5]第三,文科中国化是对中国价值的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具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实践创新,形成中国学派的新文科。第四,文科国际化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文科教育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让世界倾听中国发声。

2.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

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关键是提升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6]而这种能力正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信息化教学能力还包括信息素养、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和教育技术研究能力等。[7]在新文科理念之下,师范生作为学校未来教育教学的主力军,倘若在本科阶段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为其职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而且能够推动师范生的教学变革能力与创新能力。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校本应用考核指南》,结合新文科建设要求,笔者认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融入时代化的基本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成为教师的专业基本素养,[8]师范生需要满足未来社会公民所应达到的最低要求,以适应未来社会中的基本生存要求,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基本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9][10]信息素养不仅仅是掌握基本信息技术知识与理论,更重要的是结合当下时代局面和社会现状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这种信息素养也是师范生未来适应社会的基本生存技能。新文科建设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11]新文科背景下的信息知识广度与深度需要与时俱进,以此掌握更为前沿的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在评价、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打破惯性思维、摒弃机械操作,从而形成更为高效创新的信息能力。新文科背景下的信息道德的内涵既包含了承担信息责任,也蕴含了弘扬传播新时代中国先进文化,以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科。

(2)整合新兴技术的教学能力

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是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12]师范生整合新兴技术的教学能力包含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两个部分。在教学设计方面,首先需要理解与掌握有关教育技术、系统化教学设计、教学理论知识,以此促进形成先进教育理念和意识,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做好准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在教学实施方面,可以通过微格训练和教学实习进行训练实际课堂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诸如评价技术、学习分析技术等新型技术,实时掌握课堂实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创造动态、灵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率。

(3)专业知识与跨学科知识交叉结合的能力

师范生是由不同专业所组成,首先需要系统掌握自身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及其思维方式,并在现实运用中不断同化与顺应,这是与其他学科融合贯通的基础。也就是说,拥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是各个学科师范生所需要的基础能力。未来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必然涉及到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方向的学科知识,因此新文科建设能够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知识学习机会。[13]在新文科建设的导向下,师范生培养中需重视自身专业知识与其他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能力,促进知识扩散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多学科交叉的新型人才。

(4)国际化的教育技术研究能力

具备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的技术领导力[14]是教师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具有专业领导力与创新能力的教师密切相关。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关注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结合我国教学现状和自身专业能力,研究教育技术与实际学科教学的整合效果,使教育技术不断融合进学科教学过程中。新文科建设正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文科国际化的改革,倡导培养适应全球新格局的高素质国际专业人才。因此,师范生应具有研究的前瞻性,主动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进行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实践。

二、当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中技术与学科知识缺乏深度融合,难以激发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意愿和动力

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其本身专业学科背景相关联,缺少学科背景的培养过程将会导致“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难以深入到学科实践,较难解决相关的学科问题,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当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分离时,学生将体验到信息化教学模式及策略与自身的学科教学联系不强,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始终处于抽象层面。甚至,他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自身有很大的距离感,不足以优化教育教学,从而无法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上获得与自身专业学科契合的信息化教学策略,以致降低自身对信息化教学的感知有用性和积极探索的意愿。

2.培养过程中实训和实践环节薄弱,很难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提供良好的平台

在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过程中,会进行对应专业学科的教育实践,目的是让师范生有机会将专业知识和教育技术能力全面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很难充分地将教学技术应用课堂之中。一方面,他们自身教育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不足,甚至还未达到基本能力要求。另一方面,他们所实习的学校无法为其提供可进行信息化教学实习的条件。这就导致师范生对信息技术如何应用到具体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理解不深刻,很难将信息技术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应用到自身的学习和学科教学中。

3.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师范生需要在现实的课堂中体验到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的魅力,才能具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意愿。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感觉不到技术变革对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是从书本转移到了PPT 上,学科知识并没有与技术实现有效的融合,教师的教学形式只是传统面授课堂的搬家,而且丢失了传统课堂的优势,如实时的交流互动、及时的反馈等,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技术支持课堂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动性大大降低,从而影响其最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获得。

三、以专业认证为依托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新文科建设的大力推进下,纯粹的技术教育和纯粹的学科专业教育已经模糊了界限,二者变为相互融合的共同体,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通已成为大趋势,这也符合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美国于20 世纪初最早采用第三方评估的形式,专业认证来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我国专业认证开始于21 世纪初的工程专业认证,2017 年我国公布了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据统计数据显示从2019 年至2022 年为止,我国共有483 个师范类专业已通过专业认证。师范类专业认证有基本要求监测、合格标准认证和卓越标准认证共三个等级,每个级别都包括了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等八个一级指标,其中课程设置与教学质量占据着关键地位,是专业认证关注的核心要素。

1.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目标的重构

课程设置是决定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时候,既要满足国家社会对教师素养的基本需求,也要具有一定前瞻性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趋势。2018 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中指出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按照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课程目标要求能够支撑“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对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考核三方面进行改革。课程目标应该清晰描述出师范生通过课程学习活动应发展的能力和行为表现,体现知识、能力、素养并行,准确地定义学生能够达到的程度。无论培养哪一学段的教师,教师教育课程都以“融入时代化的基本信息素养、整合新兴技术的教学能力、专业知识与跨学科知识交叉结合的能力、国际化的教育技术研究能力”作为目标领域,四类目标领域中的具体目标和基本要求则依据学段有所区别。根据师范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结合新文科背景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重构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二者之间的关系如表1 所示。

表1 新文科背景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课程体系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

2.新文科背景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

美国学者舒尔曼认为在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中,学科内容知识是核心知识。我国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有一些指导性要求,并在标准中以学习领域、建议模块和最低总学分的要求呈现。国内外师范类专业课程大致都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各个学校只是在课程构成比例上略有差异。学前、小学和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规定了通识教育课程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设置学分要大于等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中学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大于等于总学分的50%、小学教育要求为35%、学前教育要求为20%;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中学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必修课大于等于10 学分、总学分大于等于14 学分,小学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必修课大于等于24 学分、总学分大于等于32 学分,学前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必修课大于等于44 学分、总学分大于等于64 学分。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的设置除了最低要求外,没有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灵活性越来越强,课程中的选修课可以依据培养目标进行设置,整个课程体系的开放性有所增强,因此,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模块课程设置上有比较大的选择余地,各师范专业可以结合校园历史文化,提炼出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特色,构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课程评价的闭环体系,形成“以实践为导向,以指标达成为落脚点”的教师教育课程范式。教育学、心理学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课程目标应该清晰描述出师范生通过课程学习活动应发展的能力和行为表现,体现知识、能力、素养并行,准确地定义学生能够“做”到什么。

四、面向专业认证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路径

教育部在《2022 年工作要点》中特别指出,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并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教师教育课程质量提升势在必行。

1.建立培养智慧型师范生的新方向

随着教育与新型技术的不断融合,教师不只是在课堂教学中简单地使用技术,而是要根据技术、教学内容和学生原有认知等多方面教学因素的特点,设计出最优的教学方案。2021 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印发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校本应用考核指南》,重点关注教师个人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校本研修与实践应用等情况。可见,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要以知识与技能、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既懂理论知识又能够教学创新的智慧型师范生人才。在理论知识层面,建立对学科专业、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系统把握和理解,并在现实运用中不断丰富和内化,它是获得和形成教学思维和技能的基础。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专业知识的创新是师范生面对未来不可或缺的素质,面临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师范生需具备利用新科技、新智能以及自身专业知识,整合运用、融通交汇且积极攻克难题的能力,不断对未来和未知做出知识分析,并创造新的知识。在教学创新方面,充分利用现代新型技术、网络空间、人工智能,不断拓展和更新自身知识,对不同学科知识、不同理念方法进行整合融通。同时,师范生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自觉定位、反思自我专业素质的综合状态,而后做出有效调整,不断实现自身专业素质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契合。

2.探求多元化课堂教学方式,优化教育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课程,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该课程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首先,课程的改革要紧随时代政策,在人才培养中将通识教育、思政教育与课程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内容的同时,了解国家时政情况,传承和弘扬爱国情怀,促进公共精神、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其次,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交叉学科,既要用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教与学的实践,又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可以利用相关案例、创设情境的方式提升课程教学的品味和趣味。对于课程知识的术语表达、现象解读等进行亲和化改造,促进理论知识的通俗化、具象化和生活化。在进行方法实操时,采用任务驱动式、基于问题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技能竞赛,推广“学习与竞赛”相结合的模式。最后,着眼于学校教师需求,加强实践教学。利用网络技术的便利性尽可能邀请更多优秀教师,进行线上教学经验的分享,并评价与指导学生设想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案等相关教学设计,实现教师的多元化,促进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有效融合。

3.重视学科教育教学发展趋势中实践教学的阶段性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技能与实践相统一的教育理念,遵循产教融合的原则,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外相联系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提高与教师职业需求的契合度。实践教学旨在让师范生零距离体验教师日常职业活动,更迅速地适应教师身份,而不是简单地完成实习任务。师范生的实践学习应贯彻落实在整个本科学习生涯中,依据不同学习阶段设置不同实践内容,进行阶段性实践学习,从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在反思与总结中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大一、大二是实践学习的准备阶段,期间可以开展以团队合作式、虚拟情境式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引导师范生积极思考,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及激发创造性思维;大三是实践的试练阶段,通过微格教学、为期较短的实地见习与实际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近距离观察与体会实际课堂教学过程,在评课中发现教学技巧与教学失误,为之后的具身体验教学积累经验;大四是实践学习的应用阶段,师范生在校实习期间不仅能够施展自身已有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能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到未有的能力,建立独特的教学思维方式,促进师范生的全面发展。

4.提供丰富且兼具前瞻性的学习资源与平台

如今,师范生能够较易接受新方法、新技术,多类型、多维度地广泛整合教育资源能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并强化师范生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能力。在混合式教学的趋势下,高校可以依托线上自主学习平台,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科,单独开设相对应的讨论组。根据自身专业学科特点,将教育技术与学科应用相结合,建构带有自身专业学科特色的知识体系,例如文学艺术类学科侧重设置图像、音频、视频的后期处理资源,物理、化学等理工类学科,主要针对物理、化学实验模拟制作方法等资料。在文理交融的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师范生培养中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彼此耦合、相互促进、协调催生“1+1>2”的效用。[15]高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智能化教学实验平台,围绕学习分析、VR 沉浸式教育、智慧教育、录课实验室等多种形式,将不同学科门类的学习内容和现代化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与融合。通过与高科技教学设备近距离接触,沉浸于教学创作实训空间,能够培养出与社会发展同步、理论知识扎实及实践创作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文科师范生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超学科”来啦
孙文科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