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苦苣苔科苗药的生药学鉴别研究

2023-10-07李姝臻何席呈刘晓龙钱海兵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17期
关键词:苗药豇豆基部

李姝臻 何席呈 杨 烨 刘晓龙 丁 宁 钱海兵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贵州省是我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基地和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1],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产业蓬勃发展,在《2017年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公报》中显示其医药产值超过423.51亿元,为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2]。苗医药理论体系独具特色,更是有400余种常用药物入药使用,在伤科、肺科、疼痛科等优势专科上卓有成效。《苗医百草歌》有云:“果上叶止咳喘吐痰之病,岩白菜岩豇豆更是显灵。”[3]岩豇豆、岩白菜这一类苗药入肺架,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在肺部炎症的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岩豇豆为吊石苣苔LysionotuspauciflorusMaxim.的新鲜或干燥全草[4],以药材名石吊兰收入中国药典[5];岩白菜为牛耳朵Primulinaeburnea(Hance)Yin Z.Wang的新鲜或干燥根茎或全草[6],两种苗药均来源于苦苣苔科,是主要生长于喀斯特山区的石灰岩上的植物类群[7],在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另外,随着苗药现代化与产业化发展重要命题的实施,进一步合理利用贵州苗药资源,深层次开发并加快苗药品种创新,是贵州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DME5-OLYMPUS BX41显微镜(中国宁波舜宇仪器有限公司)、JA2003电子天平(上海浦春计量仪器有限公司)、Canon EOS 70 D单反相机(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多功能粉碎机。

A.吊石苣苔;B.牛耳朵图1 苗药岩豇豆和岩白菜基原植物形态图

A.岩豇豆;B.岩白菜图2 苗药岩豇豆和岩白菜药材性状图

A.岩豇豆茎横切;B.岩豇豆叶中轴横切;C.岩白菜根茎横切;D.岩白菜叶中轴横切1.木栓层;2.皮层;3.内皮层;4.韧皮部;5.木质部;6.髓;7.上表皮;8.下皮细胞;9.栅栏组织;10.海绵组织;11.下表皮;12.石细胞;13.非腺毛;14.根迹维管束图3 苗药岩豇豆和岩白菜显微鉴别简图

1.2 试剂 稀甘油、水合氯醛、间苯三酚、浓盐酸、乙醇均为分析纯,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水为纯化水。

1.3 材料 岩豇豆样品采于贵阳市乌当区相思河,岩白菜采于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乡,经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刘晓龙博士准确鉴定,分别为吊石苣苔LysionotuspauciflorusMaxim.和牛耳朵Primulinaeburnea(Hance)Yin Z.Wang,凭证标本存放于贵州中医药大学苗医药博物馆(标本馆)。

2 方法与结果

2.1 来源鉴定

2.1.1 吊石苣苔原植物形态 小灌木。茎长7~30 cm。叶3枚轮生或有时对生,具短柄或近无柄;叶片革质,形状变化大,常线形、线状倒披针形、长1.5~5.8 cm,宽0.4~2 cm,顶端急尖或钝,基部钝、宽楔形或近圆形,中脉上面下陷,侧脉每侧3~5条,不明显。花序有1~5花;苞片披针状线形。花萼长3~5 mm,5裂达或近基部。花冠白色带淡紫色条纹或淡紫色,长3.5~4.8 cm;上唇2浅裂,下唇3裂。雄蕊无毛,花丝着生于花冠基部,狭线形;退化雄蕊3。花盘杯状,有尖齿。雌蕊长2~3.4 cm,无毛。蒴果线形,长5.5~9 cm,无毛。种子纺锤形。花期7~10月(图1-A)。

2.1.2 牛耳朵原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具粗根状茎。叶均基生,肉质;叶片卵形或狭卵形,长3.5~17 cm,宽2~9.5 cm,顶端微尖或钝,基部渐狭或宽楔形,边缘全缘,两面均被贴伏的短柔毛。聚伞花序2~6条,不分枝或一回分枝,每花序有2~13花;苞片2,对生。花萼5裂达基部,裂片狭披针形。花冠常紫色或淡紫色,喉部黄色;上唇2浅裂,下唇3裂。雄蕊的花丝着生于花冠基部下部宽,并膝状弯曲;退化雄蕊2。花盘斜,边缘有波状齿。雌蕊长2.2~3 cm,子房及花柱下部密被短柔毛,柱头二裂。蒴果长4~6 cm,被短柔毛。花期4~7月(图1- B)。

2.2 性状鉴定

2.2.1 岩豇豆药材性状 本品茎呈圆柱形,直径0.2~0.5 cm;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细纵皱纹,节略膨大并常有不定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绿色至黄棕色。叶多3枚轮生或对生,短柄或近无柄;叶片披针形至狭卵形,长1.5~5 cm,宽0.5~4 cm,边缘在中部以上多具小齿;表面灰绿色至灰棕色,中脉上面下陷。气微,味苦(图 2-A)。

2.2.2 岩白菜药材性状 本品根茎呈圆柱形,粗短而略弯曲,底端着生多数细长须根,长2~8 cm,直径0.4~2 cm;表面灰褐色至棕褐色,环纹明显,有不规则的纵皱纹。质脆,易折断,折断面较致密,断面黄褐色。叶基生,常皱缩,展平后呈卵形或狭卵形,长3~14 cm,宽1.5~6 cm,顶端微尖或钝,基部渐狭或宽楔形,边缘全缘,两面均具毛茸,有时可见花枝或果枝。气微。味甘、微苦(图2-B)。

2.3 显微鉴别

2.3.1 岩豇豆显微鉴别 茎横切:木栓细胞数列。皮层宽广,外侧散有单个类圆形石细胞;内皮层明显。韧皮部狭窄,近内皮层处散有少量石细胞,石细胞类圆形。木质部连结成环,均木化。髓部较大(图3-A)。

叶中轴横切:上表皮细胞长方形,外被菲薄角质层,其下方为2~3列大形细胞;下表皮细胞较小,有小型气孔。栅栏组织2~3列,穿过主脉;海绵组织细胞类圆形,排列疏松。主脉维管束外韧型,可见单个石细胞散在(图3-B)。

2.3.2 岩白菜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木栓层为十余列细胞,细胞排列紧密。皮层宽广,内皮层环明显韧皮部不发达,木质部断续排列成环,髓部十分宽广。根迹维管束易见(图3-C)。

叶中轴横切:上下表皮均具有较多多细胞非腺毛,非细胞由2~5个细胞组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界限非常不明显。主脉维管束外韧型(图3-D)。

3 讨论

岩豇豆和岩白菜是贵州民族民间两种常用的止咳化痰平喘药,岩豇豆(石吊兰)更是贵州知名成方制剂岩果止咳液、复方岩连片、石吊兰片等的主要组方品种。两种药用植物多生长在喀斯特山区,适宜生长的石灰岩岩壁、峡谷等特殊生态环境容易遭到破坏,加上较好的药用价值被大量采挖,导致种群日趋减少甚至消亡,苦苣苔科药用植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迫在眉睫。另外,《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及四川省中药材标准所收载的岩白菜主要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岩白菜Bergeniapurpurascens(Hook.f.et Thoms.)Engl.,而苗药岩白菜以牛耳岩白菜的药名出现[6,8-9],同名异物的出现易造成药材应用的混淆,直接影响了临床疗效。为此,从民族药资源合理利用及药材准确鉴定两个角度,对两种来源于苦苣苔科的苗药进行了系统的生药学鉴别研究,以期为民族药准确鉴定及合理药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苗药豇豆基部
夏季当家菜——豇豆
苗药“活络汤”熏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苗药痛风方联合西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苗药阿锐布提取物对实验性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基于文献计量法分析近10年我国苗药的研究进展
Informations pratiques Recettes chinoises
海南三七根茎芽基部的组培快繁
苹果夏剪怎样转枝
杂交籼稻花药基部开裂性状的遗传研究
豇豆新品种连豇3号的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