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三地理《非地带性现象》复习感悟

2023-10-05邹红兰

科教新报 2023年39期
关键词:温带南美洲洋流

邹红兰

“非地带性现象”是近几年高考中高频考点。高考复习这一考点时需要摆脱教材的束缚,合理挖掘该考点的内涵和外延。为了这节复习课,本人进行了充分备课,查阅大量的課外资料并总结了课堂的教学重点、难点,力求同学们课堂知识积累最大化。

传统高考复习“非地带性现象”讲得比较多的有:概念的理解;案例多以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四处小面积热带雨林、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荒漠、南美洲西海岸附近的自然带分布等为主;成因多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水源、岩石土壤等因素加以分析。非地带性现象表现为某自然带的“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

在复习“非地带性现象”这一节内容时,本人倾向从成因的角度,对知识加以梳理、探究。具体如下:1. 从海陆分布的角度的案例分析有:南半球纬度50°至66.5°基本上是海洋,造就了亚寒带针叶林的缺失、非洲南纬35°以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没有分布。

2. 从地形起伏的角度的案例分析:

①自然带“改变”的有:

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同纬度是热带雨林)是由于地势的抬升形成、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荒漠(同纬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是地处西风带山地背风坡导致的,这些都是老师们重点分析的案例。

伊朗高原亚洲西部,纬度范围大约为北纬25°至北纬35°之间,属于亚热带。由于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使伊朗地区不断隆起,形成高原,高原地形降低了伊朗地区的平均温度,平均温度类似温带地区。同时,伊朗高原是一个四面环山的闭塞式山间高原,夏季盛行西南季风,而伊朗高原的西南部是干燥的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冬季来自大陆内部的风也没有多少水汽,伊朗高原封闭的地形,也限制了水汽的进入,从而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

伊比利亚半岛中部的梅塞塔高原地处中纬度西风带。四周都有山脉环绕,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高原,与伊朗高原类似,这就增加了西风携带的水汽进入的难度,形成了冬冷夏热、年降水量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②自然带受“约束”的案例要数南美洲和北美洲的西海岸地带自然带最为典型。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的西海岸附近,导致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等无法向大陆内部延伸,被“约束”在西部海岸带的狭窄地带。

3. 从洋流的角度的案例分析:

①暖流:马达加斯加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中美地峡东北部四处的热带雨林的出现都离不开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同时也有地形对水汽抬升的原因。

②寒流:大陆西岸的热带沙漠,多分布于南北纬20°——30°之间,由于秘鲁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使位于南美洲副热带地区的热带沙漠一直向低纬延伸到南纬6°附近。此外,东侧的安第斯山脉也阻挡了东南信风,使之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更加减少了这一地区的降水。还有一个案例容易被我们忽视: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沙漠。世界上的热带沙漠绝大部分分布于副热带大陆内部和西岸,索马里沙漠却出现在大陆东岸。这里形成热带沙漠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索马里海域的洋流,索马里洋流是世界唯一一个具有季节性的洋流,夏季的西南季风(离岸风)使海底冷海水上泛形成寒流,寒流的降温减湿,加剧了索马里夏季的干旱;第二是索马里半岛东南部海岸线的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冬季的东北风和夏季的西南风均与海岸线平行,不易登陆索马里半岛抬升致雨。

4. 从水源的角度分析: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沙漠地区,如尼罗河下游沿岸、我国新疆塔里木河沿岸的绿洲,呈块状分布,成为区域的人口密集地区和农业发达地区。

5. 从岩石和土壤的角度分析:

丹霞地貌在我国东南部分布广泛,丹霞地貌区植被的垂直分异表现出特殊和复杂性。丹霞山体顶平、坡陡、角缓,有明显的“山顶效益”和“沟谷效应”丹霞山顶实际上是一个“干岛”由于山体高耸,陡崖围合,山顶土层较薄,保水性差,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山顶发育耐旱植物群落。丹霞坡麓、沟谷往往被山块围合,温度较高,水分充足,发育暖湿的植物群落。

自然界的非地带性现象还有很多,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总结,让教学更加合理。

猜你喜欢

温带南美洲洋流
Facts of Yellowstone
“生生不息”的海洋循环运动——洋流
从亚洲到南美洲
第29届南美洲数学奥林匹克
你认识洋流吗
跟踪导练(五)6
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
一类洋流运动方程的显示行波解
南美洲的英雄们
温带季节性分层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时空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