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企业的治理理念

2023-10-02傅京桂

上海企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儒商局限东道国

傅京桂

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同时也传出不少失败案例。据统计,2005—2016年,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问题交易”占投资总额约20%,究其根本是对全球化和本地化关系缺乏治理理念的探讨,纵观该关系的四个治理理念理论1,它们都未有效解决中国跨国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优越主义是指企業在国外经营时奉行本国标准,代表观点是《OECD跨国公司行为准则》,局限在于:由多个发达国家制定,未反映发展中国家意愿,并大多围绕非冲突性的话题,裹挟“优势”和“妥协”上的共识,未解决冲突性问题。相对主义是指企业在国外经营时奉行他国标准,代表观点是“国际经营中的伦理评价”2,局限在于:理论上,一企业及其员工必然带着固定价值,若以其价值体系理解另一价值体系是矛盾的;实践上,投资输出国包括资本在内,层次具有强势移植性。修正的优越主义是指发生跨国性的冲突时优先保障当地的基本利益,适用对基本利益有利的国家规范,代表观点是“微观社会契约的优先准则”3,局限在于:以“基本利益是消极利益”为前提而忽视积极利益,并忽略在企业母国和东道国的规范外存在第三方规范的可能,即规范置换。修正相对主义类似相对主义,前者以企业主体为对象,后者则以规范客体为对象,代表观点是“国际经营七准则”4,局限在于:未解决相对主义的局限且只适用于工业发展,另外其主要考量经济和政府,忽视东道国的其他主体。

以上观点给出企业面对全球化和本地化竞合的具体路径,却未揭示内在联系,由此,本文提出“本地–全球化”。不同于一般的全球本地化,“本地–全球化”是指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前,应先在母国本地化,基于全球化背景下再对东道国开展全球本地化。该观点可将企业治理理念分为母国本地化、经营全球化、东道国本地化三阶段,优势在于:否定了优越主义的极端色彩,补充相对主义、修正相对主义的可行性和深层逻辑,解决修正优越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矛盾。“本土–全球化”作为新理念尚待拓展,以下仅对其本体论和认识论勾勒。

本体论上,中华传统文化的“儒商”有望给予“本地–全球化”养分5:“本地–全球化”的前提是企业对治理理念的重视,“儒商”正是在中国语境之中唤起对其的重视。“本地–全球化”的基础是企业相对弹性,儒商正是呼应“本地–全球化”的包容性。儒家代表中华文化有容乃大的根本思想,并非优势主义或相对主义的对抗。认识论上,“本地–全球化”概念重视“背景性”,即前四类观点无法直面问题:价值观及其倾向。以沙因的文化层次理论6为例,沙因的文化层次理论将文化分为三层:表层是文化的人工成分,第二层是信念和价值观,第三层是潜在的基本假设。其带给“本地–全球化”的意义正是它有效的阐述:“背景性”如同文化层次理论的第二、三层——难以发现的、理所当然的。

“本地–全球化”给中国企业在开展跨国经营时提供了一个治理的思考和方案。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法学院)

1 周祖城.企业伦理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 Manuel G. Velasquez. Business Ethics: Concepts and Cases[M]. 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ill, 1998:142-143.

3 David J. Fritzsche. Business Ethics: A Global and Managerial Perspective[M]. McGraw-Hill, 1998:46.

4 理查德 T. 迪乔治(Richard T. De George). 国际商务中的诚信竞争[M].翁绍军,马迅,译.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5 徐国利. 中国古代儒商发展历程和传统儒商文化新探[J]. 齐鲁学刊, 2020(2):5-13.

6 埃德加沙因.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儒商局限东道国
海门籍儒商陆诚:在逐梦路上永远前行
论投资者——东道国仲裁中法庭之友陈述的采纳
国际投资仲裁庭对东道国反请求的管辖权探析
晚近国际投资协定中东道国规制权的新发展
儒一儒商—儒商文化的精神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学者儒商吴炳新
不受身材局限的美服
海之圣开启直销儒商时代
我国破产法的适用局限与完善建议